孟晓盈
一、设计理念
1.教学的切入点
《雨霖铃》的教学设计理念为:一方面,让学生在读、背、吟、诵中,品味诗歌意象,感受诗人情感,感悟诗歌之美;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柳永的其他词作,构成一个阅读组合,加深学生对本词的理解,也使学生全面认知了婉约词派的特点。
2.教学目标
《雨霖铃》的教学目标有三个:①反复吟诵,品味词的声律之美;②分析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③分析表达技巧,感受作者丰富的情感。此外,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从景物描写中把握词人情感的变化,教学难点是品味本词的艺术手法,掌握婉约词派的特点。因此,笔者带领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品味和鉴赏《雨霖铃》,并向学生介绍了它的写作背景,讲述了柳永的相关资料,补充了柳永的其他代表词作。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情境
“中国诗词为我们展现了最唯美的文学世界,我们可以从《诗经》中读到朴质而纯美的乡野民声,从楚辞中邂逅屈原浪漫而深沉的爱国激情,从汉赋里享受华丽而博大的语言盛宴。今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杰出词人——柳永。”笔者设计了这样一段精彩的导入语,为学生营造了学习《雨霖铃》的氛围。
2.整体感知,吟诵诗文
(1)泛读《雨霖铃》,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笔者让学生带着“这首诗感情基调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泛读《雨霖铃》,使学生感觉到哀婉、悲伤、凄清的感情基调,从而对词有了鲜明的认识,把握住了词的情感走向。
(2)自由诵读,体味感情,写下感受,互相交流。通过诵读,学生体会到《雨霖铃》不同于传统送别词的那种红楼深院、春花秋月的狭小境界,而是表现出了一种烟波浩渺、楚天开阔的景象。
(3)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读对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因为每一句诗都有它独特的节奏,所以教师必须给予明确的指导,才能使学生读出诗中的韵味。如“寒蝉凄切”要拖音;“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
3.通过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
情景交融是这首词显著的艺术手法,教师应从分析意象入手,抓住本词景的摹写特点,进而使学生体味其意境。笔者由境而情,抓住了写景的三幅画面:①第一幅画面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诗中,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使离别更添几分悲慨;②第二幅图画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整幅画面是灰色调,给人压抑、苦闷之感,表现出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的愁苦之心;③第三幅画面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柳”谐音“留”,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送别诗常常写到杨柳。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出离情别绪。
4.品味艺术技巧
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技巧就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是写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勾勒出离别的经典情境,给人萧瑟凄凉之感,奠定了全词凄切的感情基调。
学生要重点把握的是虚实相生,分清哪是实写、哪是虚写。如送别的场面是实写,畅想离别之后的处境是虚写。将现在与未来、现实与想象进行对比,才能把真挚的感情和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感情发展的高潮处结束全词。
三、课后积累
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柳永的其他词作,并与其他婉约派词人的词进行对比,总结婉约词的特点,最后写一篇关于婉约词的鉴赏札记,以加深学生对婉约词的理解。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唐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