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华
【摘 要】李煜享受了人生的极大享乐,却也经历了旁人所不能承受的巨大悲痛。他性格懦弱,有文人之才却毫无帝王之志,身为九五之尊却偏怀赤子之情,挚爱帝后昭惠却又染指妻妹,身陷囹圄之中却希图复国。他的人生时时处于十字路口,逼迫他选择他极力逃避的生活,承受着大悲大喜的生活,现实的生活与他的性格、梦想处处相抵触。他被这种矛盾的生活紧紧地包围着,使他的一生充满了无奈与痛苦,词也便成了他唯一的心灵慰藉。
【关键词】李煜;矛盾;性格;无奈
李煜天资聪颖、好读书,“精就六经,旁综百氏”,又喜欢佛教。文章、诗、词样样通。还“洞律,精别雅郑”,工书善画,尤善于作词,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这样一个地位崇高、衣食无忧又才华横溢,让人钦羡不已得人,本该一生顺遂,无忧无虑。但现实生活往往不能如人所愿,他的人生充满了种种的矛盾与无奈,这也成就了他悲喜交加的人生,向往的世界被现实残酷剥夺,不想为之的事却不得不为。他被推到了社会的漩涡,在巅峰上遭受着他所不能承受的种种磨砺。
一、有文人之才却毫无帝王之志
公元937年乞巧节,一位有着重瞳的婴儿诞生,他便是李煜,李璟的第六子。他生得相貌出众、英俊秀美。本应为国效力,为父分忧,为政治出谋划策。但李煜却恰恰相反,这个皇子的身份成了他的束缚,像一张密密的渔网般将其裹住,使他急于挣脱。皇子的身份并非不好,只因一些无法克制的原因。李煜是在父亲李璟教育和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在书法、绘画、音乐、诗词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书法上其创制了 “金锉刀”笔法令后人称颂,绘画上“铁钩索”画法令后人效仿,其诗词才华更令后人汗颜。在词的方面,他更是独树一帜,才华横溢,拥有词宗的崇高地位。这些才华成了李煜的精神寄托。另一方面,其由王子变皇子身份的转变也给他带来更多的不自由,他虽有锦衣玉食,却失去了亲情的冷暖。他虽生就一副帝王的相貌,却迎来了众多的劲敌和无端的猜忌。李煜在《即位上宋太祖表》中已经吐露心迹:“思追巢许之余尘,远慕夷齐之高义”,他无心于政治,无意于政治。
这种种因素使李煜无帝王的志向,远离政事,产生消极避世的思想,渴望逍遥自得的生活,追求自由。但他无法摆脱已定的身份,李煜就如家中养在缸中的金鱼,尽管生活安逸,衣食无忧,地位崇高,让人倾羡,但这些却不是他所想要的,那浩瀚的大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畅游才是他心中理想所在。在他追求的世界中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更加没有兄弟相残的血淋淋的画面。即使身为皇子,他并没有皇子的习气和深沉,他的内心是纯净的、无争的。儒家的“大爱”才是他心中所想、所感。才是他作为人生的信条。在万般无奈的现实中他只有在心中开辟一方乐土。做他想做却不能实现的事。
李煜继位后,国家内忧外患,如履薄冰,积重难返,回天乏术,风雨飘摇。李煜也想通过振兴南唐来实现人生的价值,但因为政治上的无能平庸决定了他不可能改变现实。他不敢正视现实,更没有不屈抗争,迎着厄运挑战的勇气,而宁愿及时享乐,依然消受虚浮的一点清平之景,他感受着悲剧命运来临的脚步,一面呻吟着,一面又借荒糜生活来自我麻醉,逃避痛苦和灾难。这种矛盾的心日夜折磨着他,难怪李煜降送以后,赵匡胤赐宴群臣时曾对他讥讽到:“好一个翰林学士!”
作为词人的李煜的才能,这一点无可厚非,他精通书画、音律,擅长藏书、诗文,因此也为后世留下了佳作名篇。他倾心享乐,喜好奢华,贪图欢快,在醉生梦死的世界里沉迷。他的堕落与沉沦更加速了前唐的灭亡。这种种的行为表明,李煜不仅无国君的才能,更是一个自甘堕落、自我放逐的皇帝。虽然身处乱世,无力发展壮大,只要做到了一个国君应尽的责任,即便不能让国家和人民免于水火之中,那么他便无愧于祖宗、无愧于人民。现实的他却不战而败,他就像一艘轮船的掌舵者,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不是全神贯注的航行,他认为自己没有那个能力来扭转乾坤,却也不信任身边的人,不任人唯贤、知人善任。他放开了船舵,也不让他人代掌,反而让所有人陪着他一起沉沦,使船只像个无头苍蝇般乱闯乱撞,最终走上了被湮灭的道路。
二、身为九五之尊却偏怀赤子之情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作为一国之君,本应该深谋远虑,为国家社会殚精竭虑才对,但李煜所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些,李煜是“不失其赤子之心”,既然李煜怀赤子之情,对于国家、社会和黎民来说是莫大的悲剧,然而也正是因为李煜有这样的赤子之心,才成就了其词的无穷无尽的魅力。
后主的真情实意是难得的、令人钦佩的。但他的这种沉迷女色、不思朝政的作为却是不可取的,作为一个掌握着千万百姓的君主,每天不思进取,只尽情享乐,将朝政当儿戏般处理,是一个国君最大的败笔。即使内心再不甘愿,但“在其位,谋其政”是一个君主必尽的责任,一个好的国君,对于这种炽爱是忌讳的,历史上伟大的君主并非没有真爱,不想去爱,只是他们知道自己还有比真爱更重要的事去处理和关注。那就是天下黎民苍生。但李煜却把他的这种赤子之情放在朝堂之前,得了真爱却失了天下。
古代帝王,一登基便会铲除异己,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兄弟。像雍正,但李煜却截然相反,即使弟弟从善与其争夺过皇位,但他仍然对弟弟一片真诚。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记载:“后主李煜仁厚对待诸弟,忠诚挚爱……李煜依序该当国主,但中主平素最喜从善……李煜即位后有大臣奏从善有觊觎王位之嫌,李煜不但不究反对他格外友爱。”后来由于迫于局势而派从善至宋进贡却被宋扣留,后主“手疏求从善归国,太祖不许……而后主愈悲思,每凭高眺望。泣下沾襟,左右不敢仰视。”正因如此,李煜用《清平乐》词来抒发感慨:“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音信无凭”和“归梦难成”也真实印证了后主对弟弟的无限思念之情,作者以春草比喻离愁,形容其多,其广,其绵绵,其无尽,其无期,自然贴切,耐人寻味。
李煜适合当一名词人,却不适合作一国之君,他的这种赤子之心有时是一个当政者,最大的阻力,也是致命的弱点。身处国主之尊,必须要有谋略,有些事情用柔缓的手段,赤子之心的交付。但有些时候却不可妇人之仁,要学会果断,要有铁血的手腕。作为一个国君,却怀有赤子心性是令人心痛、悲哀的。
三、挚爱帝后昭惠却又染指妻妹
封建社会男人三妻四妾实属正常,尤其是一个帝王,身边不可能只有一个女人,所以帝王是天下最无情的。“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当一个男人看上另外一个女人时,那么之前的那个女子即被判了死刑。除非她还有利用价值,否则她将凄惨的度过以后的岁月。这发生在任何一个帝王身上都属平常,但当发生在这个被传为神人的李煜身上,却又让人不能理解。因为他是全身心投入的,怎可背着自己的挚爱去偷情呢?难道说:“女人如衣服”,但他虽有了新的恋情,却仍然爱他的妻子,这也许就像人们说的“男人多情却长情”吧!
公元954年,李煜娶了娥皇为妻,娥皇乃南唐开国老臣周宗的长女,当时娥皇十九岁,美姿容,通书史,善歌舞。李煜与大周后的结合,可谓伉俪相得,琴瑟甚和。他们志趣相投,心有灵犀。相传娥皇嫁给李煜后,夫妻二人在切磋学问之余,还探研高雅的琴棋技艺,从而使双方的学识和才艺不断长进。并且他们使《霓裳羽衣曲》这个渔迹多年的一代名曲以崭新的风貌重现于南唐宫廷舞台上。他们的爱至纯至真,但一切美好的事物是短暂的。结婚十年后,大周后突然病倒,久治不愈。这让本已忧心忡忡的李煜在深爱的次子仲宣不幸夭折后,更是痛苦难捱。但是他却不敢在妻子面前有所流露,强颜欢笑的安慰着病重的妻子。内心的苦痛烦闷无法纾解,越积越重,而这时入宫探望姐姐的小周后走入了李煜的视线,二人开始背着大周后开始了偷情。并毫不掩饰其偷情的行为。他写下了《菩萨蛮》:“花前月暗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叫郎恣意怜。”这首词真实的刻画出李煜与小周后幽期密约的状态,此词后主坦直言情,将少女的羞怯与紧张写到了彻底,写到了十分。
后主的这种自私“泛爱”带给了大周后极大的痛苦,昔日的爱人在自己病重时却与自己的妹妹有染,背叛了自己满腔的深情,这无疑加重了大周后的病情,又闻爱子夭折,没出几日便带着对后主的怨不谅解离开了人世。大周后死后,李煜痛不欲生,杖而后起,后主亲自草拟《昭惠周后诔》,并命石工镌刻于娥皇陵园巨碑之上,该篇长约二千言,篇末署名“鳏夫煜”,情真意切,含血浸泪。他的至情至圣感动却又令人气恼。既然深爱着妻子,那们又怎能在妻子病重最需要他的时候,与他人偷情,而这个人还不是别人,是妻子的亲妹妹。那相知相爱十年的感情又如何,在妻子死后他的悲痛欲决又是如此的真实。那是不能作假的。既然爱她又怎能让他含恨而亡。只能说这个作为帝王的男子是“真情亦多情,专情亦绝情”的。
四、身陷囹圄之中却希图复国
李煜性格软弱,儒雅仁爱,但缺乏大丈夫的刚强,男子汉的果断和勇猛。他的种种言行都充分体现了他的懦弱怕死的性格。尤衮评价他是“好学而能诗,天性懦弱,素昧威武”即位之初,惧于赵匡胤的威武,派使者北上献厚礼表示忠心,据《宋史·南唐世家》记载:煜每闻朝廷出师克捷及喜庆事,必遣使犒师,修贡。其大庆节,更以买宴为名,别奉珍玩为献。吉凶大礼,解别修贡。他想通过服从和隐忍换取宋王朝的同情和怜悯。他的弟弟从善被宋太祖扣为人质,他几经交涉,几番哀求都无济于事。于是只有借梦抒发胸臆,所写诗词如“离恨”“愁断肠”等。就是不见充满英雄气概的言语,可见他是真的懦弱怕死。
李煜的进贡、割地换来的苟且偷安的生活并没有坚持多久,后来他“肉袒降于军门”,带领子弟四十五人随兵北上,降宋了,降宋后,作为曾经的帝王,宋太祖赐他“违命候”,过着真正的囚徒生活,日光鲜亮丽的一代帝王,如今却朝不保夕,凄惨不堪,可悲可叹,最终还是作了“他国之鬼”。作为一个国君的尊严,他不敢正面以对,反抗到底。作为一个丈夫,又不能护妻子周全,让其与自己一起饱受耻辱,在屈辱中艰难、痛苦、懦弱生活着。
既然在大宋破城时,李煜没有像项羽般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的魄力。那么他就应该一直以自己的生命无忧为前提而小心翼翼的活着。作为昔日的帝王,今日的囚徒,在他人鼻息下生活免不了被羞辱,被讥讽。但因他做帝王时就碌碌无为,无治国之能,所以也就对当今统治者构不成威胁,他们还是在羞辱他的同时给他一些封号,给他一个作为昨日之王的一个起码的尊严。作为一个理智的人,要么你就轰轰烈烈地拼搏,要么你就受屈辱,小心翼翼地活着。李煜却无法做到这点,他既不想死,又不敢反抗,却爱说一些当时统治者不快的话语。但不得不说这是他率真的流露,他的不忌言辞大都体现在词中,李煜这时候不单是用情写词,简直是用血和泪在写词。
李煜既然选择苟且偷生的活者。就应忘记前世帝王时的情景,在词中小心谨慎,不露半点对故国的怀念。对故国的怀念只会让统治者认为他有恢复昔日河山的念头,对这种潜在的危险他们是不能容忍的,必除之而后快。李煜的真性情、不忌言辞的行为成了他的绝命之因。人们对他存在着一种复杂的情感,爱他的至情至纯,却失望于他的懦弱无能;钦佩他在词界的发展和成就,却不欣赏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所作所为。别人尚且如此,作为当事人的李煜,一生中都处于矛盾中。在大悲大喜的交织中无奈的活着,前一刻走上了人上的巅峰,下一刻却在地狱中燃烧。对生命中的种种挫折,他选择了消极逃避世、极尽享乐。在欢快中品尝着一杯杯苦酒。但却“举杯消愁愁更愁”。
【参考文献】
[1]高兰,孟祥鲁.李后主评传[M].齐鲁书社,1985:67.
[2]杨海明.唐宋词论稿[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14.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Z].2003: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