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手很小

2013-04-29 00:44张丽钧
文苑·感悟 2013年8期
关键词:柳笛梅拉债主

张丽钧

初看《英国儿童12岁前要做的50件事》,惊讶坏了!——逮虫子、扑蝴蝶、捞蝌蚪、打水漂、做泥饼、搓柳笛、上树摘果、下水捕鱼、早起看日出、晚睡观星空……这些“野玩”项目,跟我儿时在老家的玩法多么相似!这么土气,这么“低档”,哪里能觅到一点“英伦风”的影子?但我着实为那些正亲身做着这50件事的孩子庆幸。这样玩,才像个孩子!

我们的孩子早就不这么玩了。小小的孩子,休息日要“上班儿”——上各种培训班。在人家的孩子兴致勃勃地玩泥饼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在专心致志地画画;在人家的孩子无腔无调地吹柳笛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在全神贯注地弹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句居心叵测的谎言,几乎蛊惑了全中国的父母的心。不得已,我们的孩子早早就埋葬了自己的童年,硬着头皮培养自己对知识的兴趣、对艺术的兴趣。而结果,培养起来的却极可能是“负兴趣”——对孩子智力资源的超前掠夺性开发,使孩子视知识、艺术如寇仇;或者即便当下学到了一星半点的东西,但那在兴趣驱使下的毕生“持续贡献”也定然与之无缘。

我们的孩子哪像孩子?他们没有自己的玩法和活法,他们要按照大人为他们设计好的跑道,拼命向前奔跑。家长们根本不懂得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一味按照自己的心理需求去为孩子设计人生。一位心理学家说得好,当父母的成长停滞下来之后,他们对自己能否长久立足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排解这焦虑,而是不约而同地将焦虑转嫁到了孩子身上。就这样,父母摇身变为孩子的“债主”,他们逼孩子“还债”,不惜站到孩子的对立面,让亲情关系悲惨地沦为“债主”和“债务人”的关系。天天逼着孩子“还债”的父母啊,你敢不敢说透这样一层意思:我每日死命催逼孩子,不是因为爱孩子,而是因为爱自己!

“拼爹”的孩子不会有出息。

“拼儿”的父母不会有指望。

据说,北京叫停小学生奥数竞赛培训班后,相关培训人员及相关出版人员相拥而泣,因为这就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每年上亿元的进账啊!大概,只有中国的父母才肯在这上面一掷千金吧。

即便像“爱情”这种全人类公认的好东西,孩子都有权无视它甚至鄙视它,为什么?因为,他们仅仅是个孩子。喜欢玩耍,喜欢游戏,喜欢把事情搞糟,喜欢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撒野撒娇。我总是固执地相信,童年时没有玩够的孩子,长大后生活质量不会很高。不要总是拷问他们“为什么不喜欢学习”,知识的好,爱情的好,他们再大一些的时候自会明白。须知,他们是介于“人”与“兽”之间的一个可贵存在,这种可贵存在对每一个个体而言都显得那么短暂,或许一觉醒来,他们就开始对尖叫着冲进花丛中捉蝴蝶的孩子嗤之以鼻了。数秒去珍爱孩子这种傻兮兮的岁月吧!这一课要是落下,补课的机会永不再来。

法国作家约里波瓦大概算得上最懂得孩子的心灵。他笔下的那只名叫“卡梅拉”的小鸡,是那样的“不务正业”——当母亲向她和她的姐妹们传授珍贵的下蛋经验的时候,她才懒得听!她的心早飞跑了。她有一个匪夷所思的梦想:看海。她为这个梦想而活。终于有一天,她携着自己的美丽梦想逃出了鸡舍,独自去了遥远的海边……如果我们有一个像卡梅拉一样“出格”的女儿,如果她公然撇下大人眼中的“正经事”去追梦,我们能为她骄傲吗?

“我的手很小,请不要往上面放太多东西。”这是美国向孩子征集“儿童给大人的忠告”中入选的第一句话。天下父母,你听到孩子的“忠告”了吗?爱孩子,请从解放孩子做起吧。

摘自《中华读书报》2013年5月29日

猜你喜欢
柳笛梅拉债主
柳笛
剑客
吹柳笛
债主“巧”卖被抵押房产被判无效
为梦想而努力
“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新书“六一”来袭
《不一样的卡梅拉》
神回复
童年的柳笛
作为“债主”,中国怎么样能“威胁”到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