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航
摘 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农户农业生产投资发展水平的现状及区域差异,并分析了在政府指引、技术进步、村集体和企业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效应下,地权稳定性、土地经营收益、农户特征、非农就业机会如何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的数量和结构,如何使得不同地区产生了投资的差异性。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户;投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8.4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8-105-03
农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推手。目前我国农业生产投资中国家力量渐渐退出舞台,农户成为了中坚力量。微观上讲农户是农业的基础,农户的行为决定着农业发展走向,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的研究不仅与农业经济发展相关,也与农民切身利益密切相连。
一、文献综述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如下:一是农户经济理论研究的三大学派:以俄国A·恰亚诺夫为代表的组织与生产学派,提出小农生产是自给自足的观点;以西奥多·舒尔茨为代表的理性小农学派,充分肯定了农民的理性;以美籍华人黄宗智为代表的历史学派,认为中国的小农发展有其独特的发展轨迹。二是关于农户投资决策行为的研究:调整成本理论、投资行为理论、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理性行为决策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贝克尔的农户家庭经济学模型、生产与消费统一的农户模型等。三是农户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如E.J.Austin等(1998)研究了心理、社会以及经济变量对农户投入行为的影响等。
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如下:一是农户农业投资行为与影响因素研究。如国家统计局(1992)用农调资料,基于“核心需求恒定”假设,提出了农户的基本投资模式,验证了他们的“效益——风险决定新增投资”的行为假说,认为农民随着收入的增加,对农业的投资兴趣下降。二是影响投资的因子和政策环境间的研究。如韩菡、钟甫宁(2011)指出农户劳动力自身的非农就业机会对其转入土地面积有负影响,家庭财富水平对农户转入土地面积有正影响,在单位土地收益高、种植结构容易改变的地区,“剩余土地”容易流向财富相对丰裕的生产大户,在单位土地收益低、种植结构不易改变的地区,“剩余土地容易流向相对贫困的小农户。
国内外学者对农户农业生产投资及相关的系列问题给予了很多关注,然而还有一些亟待补充和探讨的地方,如对区域差异深层次的原因分析等,因此本文做了相关研究。
二、我国农户农业生产投资及差异化概述
(一)农户农业生产投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户农业生产投资发展现状表现为:农户农业生产投资数量总体上逐年增长,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农业生产投资在农户全部投资中比例逐年下降,投资结构趋于合理。整体上我国农户农业生产投资发展持缓慢下降的趋势,但因为投资结构合理化等,农业经济增长、土地集约利用、粮食增产增收方面表现出上升姿态。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非常明显。沿海及发达地区投资数量远低于其他地区,但投资效率更高,农业生产更现代化;内陆特色地区的农户有其特殊的投资偏好,产生了一些特殊发展模式:成都模式、海南模式等;其他地区的农户以农业作为其主要或唯一的生产生活方式,投资相对较高,但结构欠佳,如西藏、云南等。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地区间农业发展不协调。区域间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政策指引效果薄弱。第二,农业收入分配不合理。不同地区同样生产投资或同样劳动付出的农户获得的收益不同,个别地区差异巨大,套利等其他经济手段由于交易成本过高等原因效果不足。
(二)农户农业生产投资发展水平的测度
为了能够直观的观察不同地区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的发展水平,本文通过农村居民家庭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单位:元/户)来测度。采用集约分组方式,根据2003—2012年10年的数据得到:农村居民家庭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平均值位于5000以下的省份依次有:北京、山西、上海、江苏、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陕西;位于5000-10000的:天津、河北、辽宁、浙江、安徽、山东、河南、海南、云南、甘肃、青海。位于10000以上的:内蒙古、吉林、黑龙江、西藏、宁夏、新疆。平均值越高说明当地农户投资数量越多,反之亦然。其中湖北、重庆、广西、辽宁、云南、黑龙江的标准差较大(标准差/均值>0.4),说明其投资的变化程度发生了较为强烈的波动。
三、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投资及区域差异化的因素
(一)影响因素及观察指标的选择
本文选择了地权稳定性、非农就业机会、农户特征、土地经营收益作为影响因素研究,四个变量可以直接或间接的替代诸如产权所属、土地经营规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服务、现有资产、年总收入和总支出等变量,故既全面又简约。关于四个影响因素的观察本文使用以下指标:土地的大调整、土地的小调整描述地权稳定性;经营耕地面积(X1,单位:亩/每人)、租入或租出耕地的户数比重(X2)描述土地经营收益;文化程度(X3,即未上学或只上过小学的农户比重或低文化率)、劳动能力(X4,即整劳动力比重)描述农户特征;农户兼业情况(X5,即纯农户比重)、非农收入(X6,即非农收入为主要来源的户数比重)描述非农就业机会。
(二)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分析
地权稳定性方面:地权稳定性很多时候被认为是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的重要因素,原因是地权稳定性越高越有利于保障农户土地使用的安全性和长久性从而激发农户的生产投资。本文从土地的大调整和小调整的角度来看,虽然不同地区的土地调整频率不尽相同,但大量资料显示,土地调整的总体频率很低。土地的大调整次数非常少,Brandt et al对8个省份215 个村庄的调查研究发现, 自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这些村庄平均调整土地1.7 次,平均调整期限为7-8 年,落实30年土地使用权以后土地调整的频率更低。在中国相对比较普遍的是土地小调整,但其影响效果不能一概而论。Kung(2000)认为:数据显示中国农民大体上接受了根据人口与土地比例的变动进行的微小调整,这向农民传达了一个信息,即只要家庭人口不发生减少,他们可以在未来耕种相同的地块。土地小调整只会影响与特定地块相关的投资,如塑料大棚、化肥等,但并不会影响与特定地块不相关的投资,如生产工具等。与特定地块相关的投资短期不会减少,长期也只会部分减少,原因在于:如果需要退出相关地块,农户一般会减少对这些地块的长期投资,转而加大对保留地块的投资。农户对道路、灌水区等投资是不会受到影响的,因为这些投资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单个农户本就不会有长期投资的想法。综上所述土地小调整对投资的影响效果也不是很大,所以本文看来地权稳定性的影响作用是比较小的。
土地经营收益方面:X1低于1.5的省份依次有: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福建、海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苏、重庆、广西、天津;X1位于1.5-3的:江西、陕西、河南、云南、山东、湖北、西藏、安徽、河北、青海、山西、甘肃;X1高于3的:宁夏、辽宁、新疆、吉林、内蒙古、黑龙江。X2低于6%的省份依次有:河南、山东、甘肃、西藏;X2位于6%-15%的:河北、陕西、青海、山西、江苏、海南、宁夏、辽宁、安徽、湖北、云南;X2高于15%的:天津、贵州、广西、内蒙古、吉林、广东、新疆、湖南、江西、四川、重庆、北京、黑龙江、福建、浙江、上海。不难看出,经营耕地面积越多的省份,农户农业生产投资越多;而租入和租出耕地户比重则有两个方面的效应:租入会提高土地经营收益进而促进投资,而租出意味着减少投资。另一方面比重高也说明了当地土地流转市场活跃,会促进土地经营规模的合理化进而改善投资结构。综合来看,土地经营收益对农户农业生产投资有正向的显著影响。
农户特征方面:X3小于0.35的省份依次有:北京、山西、上海、天津、河北、河南、辽宁、海南、广东、山东、陕西;X3位于0.35-0.6的:江苏、黑龙江、吉林、湖南、广西、内蒙古、湖北、新疆、福建、浙江、安徽、江西、宁夏、甘肃、重庆、四川;X3高于0.6的:贵州、云南、青海、西藏。文化程度是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的一个负向因素,其效果明显但不强烈。X4值各地区相近,基本维持在0.85,说明全国农村中从事农业的主体大都为青壮年。
非农就业机会方面:X5低于0.7的省份依次有: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福建、西藏、江苏、广东;X5位于0.7—0.85的:江西、山西、湖南、河北、辽宁、安徽、湖北、陕西、山东、河南、新疆、内蒙古、甘肃、海南、青海、宁夏、吉林、黑龙江;X5高于0.85的:广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X6低于0.2的省份依次有:西藏、海南、新疆、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云南;X6位于0.2-0.4的:甘肃、贵州、广西、宁夏、四川、青海、辽宁、河南、山东、湖南、陕西;X6高于0.4的:河北、江西、重庆、湖北、安徽、山西、广东、福建、天津、江苏、浙江、北京、上海。显而易见,非农就业机会与农户农业生产投资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是这种负相关不值得担心,因为非农就业机会给农户的收益往往大于农业生产。
四、农户农业生产投资及区域差异化的根本动力
(一)中央及地方自上而下的推动效应
中国是一个强政府国家,中央及地方掌握着很多经济发展资源,因此不同的政策和规划对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的发展进程有着重大影响。具体表现在:第一,中央的宏观政策。国家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出台过很多重要政策和文件,如一号文件、农业税减免等。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农户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农户的投资动力,近年来很多地方出现了农民工返乡的现象。同时,城市化进程创造了很多非农就业机会,尤其是实践先富带后富政策的沿海和发达地区,这些地区非农就业机会具有可能性更大、安全性更高、稳定性更强等特点,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土地流转,提高了土地经营规模和收益,改善了投资结构。第二,地方区域发展规划。地方政府规划一般遵循中央宏观政策,也会根据当地条件发展特色农业,通过信息导向、投资导向、服务导向来完成对特色农业的支持,使得农户农业生产投资更加现代化、合理化、层次化。
(二)村集体或企业由内而外的发散效应
村集体是距离农户最近的管理和服务组织,村集体的组织能力决定了农户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条件等,如水利水电、道路交通、学校医院等。这些基础设施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农户的农业生产投资,但会间接影响土地经营收益、农户特征、非农就业机会等因素。如:学校的条件决定着农户的整体文化程度,交通的便利情况决定着农产品的买卖进而影响土地经营收益。同时,一些乡镇企业尤其是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影响农户投资决策上也具有同样效应。
(三)技术进步全面的促进效应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进步具有双重效应:科技创新带来的高效率和知识流动带来的衍射效应。我国已陆续采取系列措施:提高高新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投入和补贴力度,如“星火计划”等。优先推广共享性强、带动性强的新技术和政策,如家电下乡、标准化温室大棚推广、电脑农业专家系统等。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园区等。
(四)WTO框架下经济全球化外延的拉动效应
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面临质量低、成本高等问题,为应对WTO的挑战,我国采取如下措施:以优先发展、集中发展为战略方针;把高新技术融入传统农业;鼓励融资创新,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发展公司农业与农业公司。这些措施无疑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村信贷服务,创造了非农就业机会,从而改善了农业生产投资结构。
五、结论与建议
(一)本文的结论
地权稳定性对农户农业生产投资没有显著的直接影响;非农就业机会增加能提高土地经营规模及收益并促进农户农业生产投资现代化,因此造成的部分农户农业生产投资减少是不必担心的;农户特征上表现为文化程度高的农户一方面更具有准确获得市场信息的能力而提高投资数量并改善投资结构,但另一方面也更容易获得非农就业机会而降低投资;土地经营收益对农户农业生产投资具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区域差异化上,沿海及发达地区表现为非农就业机会多、农户视野宽广、投资结构更合理等特点;内陆特色地区表现为土地经营收益高、投资适中且结构分明等特点;其他地区表现为非农就业机会少、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投资数量大但结构欠佳等特点。以上现象的根本动力在于四个重要效应:中央及地方自上而下的推动效应,村集体或企业由内而外的发散效应,技术进步全面的促进效应,WTO框架下经济全球化外延的拉动效应。
(二)本文的相关建议
第一,发挥政府职能。提供更多大量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加速城市化进程,引导土地流转向种粮大户转移并强化农村科技宣传。第二,促进学术与实践结合。组织部分优秀师生定期下乡与农户互动,既丰富理论又能开拓农户认知。第三,充分利用法律、市场、媒体的作用。加强国家政策执行力度的监督,建立公平市场交易,加大媒体宣传力度。第四,区域农业发展战略部署。根据不同地区的特色发展当地农业,对农户做好信息导向,针对目前的沿海发达地区模式、内陆特色地区模式、其他地区模式分别制定农业发展战略,注重发挥区域优势与协调发展,改善投资结构。
参考文献:
[1]刘承芳、张林秀、樊胜根.农户农业生产性投资影响因素研究——对江苏省六个县市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02,(04):34-42.
[2]叶剑平、丰雷、蒋妍、罗伊·普罗斯特曼、朱可亮.2008年中国农村土地使用权调查研究——17省份调查结果及政策建议[J].管理世界,2010,(01):69-71.
[3]钟甫宁、纪月清.土地产权、非农就业机会与农户农业生产投资[J].经济研究,2009,(12):43-46.
[4]许庆、章元.土地调整、地权稳定性与农民长期投资激励[J].经济研究,2005,(10):59-62.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6]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中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卷)[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7]Hui Wang, Ran Tao, Juer Tong. China & World Economy.,Vol. 17, No. 1: 66 -72. 2009.
[8]Kung, J. K. Egalitarianism, Subsistence Provision and Work Incentives in Chinas Agricultural Collectives[J]. World Development, 1994, 22(2): 175-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