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

2013-04-29 15:01范惠萍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赏识教育爱心桥梁

范惠萍

摘 要:不管“惩罚教育”还是“赏识教育”,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只要教师心中有爱,无论“赏识”和“惩罚”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爱心”是“赏识”和“惩罚”的桥梁。

关键词:“惩罚教育”; “赏识教育”; “爱心”; 桥梁

中图分类号: 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40-001

【案例分析】

学生:我真想不通,为什么我们想做的,你们(老师、家长)却不让我们做,而我们不想做的,你们却非要我们做不可呢?

老师:你说对了,老师和学生想的都一样了,还要老师干吗?老师就是要帮助你们尽快地成熟起来,让你们的想法和家长、老师的想法尽快地一致起来,这叫“教育”。不然,要老师干什么呀?

学生:难道教育就是“不许”我们做什么吗?

“许”、“不许”虽只一字之差,但却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不许”没有协商、没有尊重,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惩罚教育”;而“许”是教育内化的过程,是让孩子有自己自主发展的教育方式,是充满爱心的赏识——“赏识教育”。

一、学会赏识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更何况是对每个孩子而言。赏识教育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现并表扬,让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觉醒。赏识不只是好孩子应该赏识,所有孩子都需要。适当的赏识是一种正确的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和赞赏。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自己不同的“样子”,教师要珍惜学生的奇思妙想,宽容学生在学习中的失误,对学生要学会欣赏和赞美,让成功和自信伴随学生一生。故此,上课时要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从不吝啬任何一句赞扬的话,如:“你的提问太棒了”、“你的回答很有创新”、“你的这次小组活动比我组织得好,我祝贺你”……每一个表扬和鼓励都是发自老师的内心,使他们打消了顾虑,发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对此,我们重温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也许会受到新的启示。当年,陶老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有一天,他偶尔看到一位男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老回到办公室,见那男生已在等他,陶老便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说:“这块是奖给你的,因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接着,陶行知又说:“据了解,你打那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说着,陶先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这位男生哭了,哽咽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用砖砸他。”陶先生笑着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好,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陶老先生用奖励的办法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充分说明他是一位富有爱心和智慧的教育家,虽然这已是一个古老的故事,但在新世纪的教育中,却有常青、常新的意义。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孩子的错误并不难,难的是在错误中发现孩子的优点,假如我们能像陶老先生一样用赏识的态度和语言教育孩子,在孩子的赏识中完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赞美,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一句赞美的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特别是班级中的中下学生,连续的学习受挫使他们的心灵经受了太多的打击,对冷冰冰的否定性评价产生了免疫力。对于不再敏感的心灵来说,再多一点同类刺激又有何用呢?有时,教师一句鼓励的话,可以成为他学习的新动力,使他不断进步,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地方。不要空洞地、不真诚地表扬孩子。不对孩子的失败表示瞧不起,并对孩子说:“我也不会干这个。”对他们不能单以学习成绩去衡量他的能力,要采取赏识教育的方法。不要动不动骂孩子无能、没用,避免伤害他的自尊心。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会给孩子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要多多激励他,要让他意识到,我很棒,我很好,我很出色,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二、适度惩罚

当然,“赏识”并不意味不能“批评惩罚”,“批评惩罚”也不是粗暴的“不许”。一味的赏识也是不可取的。例如,有这样一个情况,现在学校处处对老师设限:不能大声训斥,不能不让学生进教室,不能罚站……结果,有些老师一批评学生,学生就抛出一句话反问老师:“我怎么了?”“作业我不想做怎么啦”甚至还对抗老师:“你还想不想干了?”面对这种情况,我认为置之不理就是纵容再犯,批评惩戒理所当然,如果我连学生的错误也一味赏识的话,那就是糊涂的老师糊涂的爱了,教育也就失去了意义。那怎么办呢?当然该批评的就要批评,然后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但是,我对他们的批评惩罚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但我在批评惩罚时能够关注他们的心灵感受。比如我会为不完成作业的后进生写下作业的条目,让他晚上补写,同时留下我的联系电话,嘱咐他写完后告诉我一声;我会让再次迟到的后进生抄好作息时间表贴在文具盒里,抄录两条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送给我;我还会让说谎的他在日记中将事情的真实情况告诉我,但决不会公开真相;对孩子的批评要对事不对人,犯错了,亦不可使用讽刺挖苦、带有威胁性的语句……这种批评惩罚是朋友式的善意提醒,是发自内心的关怀,自然会得到孩子的认可和感激。

三、架起“赏识”和“惩罚”的桥梁

那么我们如何来把握“赏识”和“惩罚”的关系的呢?二者怎样结合才能使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呢?有这么一个事例,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母亲对他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恰恰相反:糟糕透了。从母亲的“赏识”声中,他得到了爱的力量,那成了他今后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从父亲的批评声中,他得到了警告的力量,于是不时提醒自己“小心、注意、总结、提高”。在这两种力量的鼓励下,他终于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透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认识到,赏识和批评惩罚都是能促进学生成长的极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方法,从而使很多的不可能成为可能。

总之,教育无定法,但教育要得法,为了学生的成长,采取科学的方法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赏识教育爱心桥梁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句子也需要桥梁
爱心树(下)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爱心
高性能砼在桥梁中的应用
给“赏识教育”踩刹车
用爱心架起希望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