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南黎族主要居住于海南省中部的五指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与外界的文化交流较少而使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得以大量保存。船型屋就是黎族传统的民居形式,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黎族群众搬进了砖瓦房中,原有的民居形式越来越稀少。做好改善黎族群众居住条件与船型屋的保护工作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海南 黎族船型屋 保护与开发
海南黎族主要聚居于海南省中部的五指山区,历史上由于交通闭塞,对外物质文化交流受到影响,使得黎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得以大量保存。黎族群众的传统民居因形似倒扣的船而被成为“船型屋”,以竹木扎架,盖以茅草。黎族村落多选在山谷的小平原,河谷台地或平缓的坡地上,靠近耕地、河川、溪流、地势高且有一定的坡度的地方。村落周围翠竹环抱,树荫覆盖。从村落外面看不到居住的房屋,见到的是热带田园风光。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黎族群众放弃传统的船型屋,搬进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黎族村落逐渐衰败、废弃,船型屋这一独具特色的民居形式处于消亡的边缘。处理好传统船型屋的保护开发及改善黎族群众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决定黎族民居能否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加大原有船型屋集中村落的保护力度
目前海南船形屋保存得最完整的自然村落之一就是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白查村现有78户380人,完整地保存了81间船型屋。其他的黎族村落保留的船型屋数量较少。对这些体现黎族群众独特民居生活的民居形式,建议采取保护性开发策略。
(一)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海南省首个建筑类古遗址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使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以传承,政府必须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从政策上将黎族船型屋保护纳入政府工作日程中,组织专家对海南黎族船型屋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并从立法角度予以强制保护,任何破坏、拆除、损毁船型屋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有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船型屋的保护。由于船型屋主要由茅草、竹木、泥土筑造而成,建造材质的特点决定了这些房屋的耐久性较差,即使无人破坏,随着自然的作用,也将逐渐衰败。为加强保护,政府需拨付专项资金用于船型屋的定期修缮。对仍有群众居住的船型屋,可采取拨付补贴由居住者自行修缮的方式,对于已经无人居住的,由乡镇、村委会组织人员进行修缮。
(二)改善黎族村落的配套设施
黎族船型屋要想得以长久保存、发展,村落的人文气息必须要强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及黎族同胞改善生活的需要,不少群众已搬入现代建筑中生活,船型屋集中的村落大多是老人在居住,甚至有些村落已经全村搬迁至新址。这样的村落即使船型屋得以很好地保护,但缺少人的活动,也会使死寂一片,不利于黎族文化的传承。
为了吸引黎族同胞居住在传统的民居中,必须要改善黎族村落的配套设施,按照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改水改厕、通电、修建道路,使村落的基础设施得以改善,生活便利程度增强,黎族同胞特别是青年人才愿意在这里居住,这样才能增加人气,使传统的船型屋鲜活起来,从满人文气息,使黎族文化得以传承。
传统的船型屋房内设施非常简陋,房屋低矮、黑暗,居住条件差。为了吸引人们居住,对屋内设施也要进行一定的改造,如厨卧分隔、地面硬化,加强通风、采光等,使其适宜居住。
(三)对部分原始风貌保护好的村落进行整体旅游开发
从长远发展看,黎族文化会越来越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融合是未来的大趋势。黎族文化也将可能会在民族融合中逐渐消亡,为使黎族文化得以保护,对目前部分原始风貌保存较好的黎族村落进行整体旅游开发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黎族同胞逐渐搬离村落进入新的聚居地,废弃的村落可采取由旅游开发公司整体承包开发,打造成旅游景点,旅游业的收入又可促进村落的保护。具体模式可借鉴云南丽江和杭州西溪的开发模式,由旅游开发公司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在保留原有黎族原始风貌的前提下,兴建一批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为增添这些村落中的人文气息,可聘请部分村中原住居民作为旅游公司的员工,按照黎族群众的原有生活、生产方式继续在村中生活、生产劳作,这些员工不但可以从旅游公司领取工资,生产劳动所得仍可作为个人收入,以此吸引黎族同胞回村居住。但这些员工的生产劳作必须按照旅游公司的要求进行,而不能根据个人意愿随意安排,以免破坏村中的黎族原始文化氛围。
这样村落中的村民生产、生活与以往无多大差别,游客进入后可真实地感受到黎族文化特色;而改善了的村中环境和扩大了的收入也会使村民愿意继续生活在此。
二、结合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型黎族村落
按照《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海南将在2050年实现全省农村地区全面现代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黎族同胞居住条件的改善是大势所趋,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保留黎族风貌特色才能使黎族文化得以保存。
(一)发展具有船型屋特点的新型建筑形式
在海南黎族聚居区域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改善群众居住生活条件是重要的建设指标。由于传统的船型屋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就地取材,简便易行,房屋修建得非常简陋,耐久性差,极易损毁,不利于长期保存。为了既能实现黎族群众现代化的居住环境,又能保存民族特色,可考虑发展具有船型屋特点的新型建筑形式。新型船型屋可采用现代环保建筑材料,按照船型屋的基本特点进行建造。房屋面积、高度均要比传统船型屋进行扩展,以适应现代生活需要。但船型屋顶的特色必须要保留,这是传统船型屋的精髓所在。
对于整体搬迁建设新址的黎族村落,要请专家对新址进行整体规划,结合新址的具体自然环境,按照黎族文化的特点进行设计,保留黎族传统船型屋和黎族村落的关键神韵,具体可参考著名建筑设计师贝律铭设计苏州博物馆的理念。
(二)加大黎族文化宣传力度,使黎族群众以保存自己的文化为自豪
由于黎族群众主要聚居在山区,交通闭塞,物质精神生活均较为落后。不少黎族群众向往外面的现代化生活,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年轻人迅速地摒弃自己的传统,以说普通话、穿现代服装、住高楼大厦为荣。加上在海南旅游开发中,部分旅游公司和从业人员并没有对黎族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了解,而是片面肤浅地向游客传达了一些负面信息,如对黎族村落中“隆闺”的不恰当宣传,使游客产生了封闭、落后、愚昧的印象。这些负面信息也使得一些年轻的黎族同胞不愿意继承、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所以社会各类机构上要加强对黎族文化的发掘,并大力宣传,特别是黎族文化中的精髓,要加以弘扬,使黎族同胞以自己的文化为荣,愿意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并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实施。这样新建的黎族村落才能做到现代与传统结合,既满足了人们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又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民族文化才能得以保存。船型屋也才具有存在下去的丰厚的文化土壤。
(三)城镇建设中融入船型屋元素
在黎族同胞聚居的区域,城镇建设过程中要融入黎族船型屋的元素。由于材质的限制,传统的黎族船型屋只适合建造于乡间,现代化的城镇建设无法使用这些原始自然的材质。但在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的前提下,新建、改建城镇建筑时,将船型屋的元素融入之中,使黎族同胞聚居区域的城镇建设处处展现本民族的特色。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只有先在建筑这一“形”上对黎族特征进行保存,黎族传统文化才能与之相依存,得到发扬与继承。
特别是在一个城镇中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活动场所,如政府办公地、图书馆、展览馆、少年宫、体育馆、邮局、候车亭等,在建设中更要强化船型屋元素,使之在满足现代社会功能的同时又不失民族特色。
作为人类璀璨文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黎族船型屋以其极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吸引着大量研究人员和游客,做好黎族船型屋的保护与开发,不仅使黎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更能使海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入更具本地特色。
参考文献:
[1]邢多兴,林保昌,陈立浩.告别船型屋——黎族“合亩”地区的深刻变革[J].新东方.1998(3):69~74.
[2]阎根齐,张平.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必须尊重黎族历史文化[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10~14.
[3]王瑜.黎族船型屋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9(6):60~63
作者简介:赵影,女,硕士,海口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航运输与旅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