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路上煎蛋、烤鱼的景象,近几日已不是奇闻。网友戏称,三分之一个中国进入了“烧烤”模式。截至 月 9日,全国有 个市县日最高气温超过 0℃, 个市县出现极端高温天气。高温天气覆盖江南、江淮、江汉及重庆等地的 9个省(区、市),覆盖面积达到
. 万平方公里。
月 0日上午 时,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签发命令,启动重大气象灾害(高温)Ⅱ级应急响应,这是有史以来气象部门启动的最高级别的高温应急响应。
伴随着这轮高温浪潮,禁止违规高温作业、高温补贴等等有关劳动者健康权益保障等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高温作业是项危险活,轻则中暑、重则身亡,现实案例早已为这书写了众多的注脚。为了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切身权益,去年国家相关部门重新发布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并对原有的内容进行了“升级扩容”。
现行《管理办法》规定,日最高气温达到 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 ℃以上、 0℃以下时,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全天累计不得超过 小时。同时明确表示,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的,依法享受岗位津贴,不得以防暑降温饮料充抵高温津贴。
然而,现实与期望总有差距,福州一建筑工人在正午的烈日下干活时中暑去世后体温仍有 8. ℃的事件绝不是个案,仅凭一纸规定就想管住四处可见的违规高温作业,显得有些不切实际。
利益当前,就建筑业来说,为了赶工期不仅不会对工人施行防暑降温的相关措施,还会加快工程的进度,延长工人的作业时间,以便降低建设成本和缩短周期;而建筑工人多数是按照劳动量的大小获取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所以即使建筑工地的老板要求他们停工,他们也表现得很不情愿,甚至不想停工,因为停工就意味着停掉了工资。另一方面,一些劳动监管部门往往坚持“不告不理”原则,只是公布投诉电话坐等举报,缺乏主动介入意识。部分用人单位的不自觉、劳动者的“不情愿”、监管部门的“坐等”……这一切,造成了尴尬的现实——高温权益虽然写入法律,但仍未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