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包子
大包子皮软馅大油多,小包子几只一笼。造型小巧。无论大小,馅料的多种多样是最大的卖点。
冰米酒
以糯米为原料,加上甜酒和糖发酵而成,适合夏天过早。
C
糍粑
将熟糯米饭捣成泥状制作而成。刚出锅的糍粑。撒上些白糖、芝麻,吃起来味道清香,甜润可口。
糍粑面窝
普通面窝的升级版。或将面粉换成了糍粑;或在普通面窝中加入糍粑块,口感相较面窝更加绵软柔韧
抄手
抄手其实就是馄饨。这是四川的叫法。川人嗜辣,有道名菜叫做“红油抄手”。而武汉人也同样是无辣不欢。正好一拍即合,蒋婆抄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春卷
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卷裹馅心,然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浮起而成。馅心可荤可素,可咸可甜。
D
豆皮
色艳皮薄,外皮香脆,内里酥软,美味可口,油而不腻。
蛋酒
清酒的豪华升级版,将米酒煮沸后,加入一些拌匀的蛋花,再稍加搅拌即成。
豆丝
以绿豆、大米等为原料。磨碎成浆,在锅里摊成面皮。然后切丝而成。吃法多样,有汤豆丝、干豆丝、炒豆丝等。
掉渣烧饼
面饼加肉末和香料,经高温烤制而成,表层香酥爽口,油而不腻;里层绵软筋道,口感柔和。最初由恩施传来,后风靡武汉大街小巷。
剁馍
将发酵的面团经平底大铁锅烘烤至蓬松而成的面饼,外硬内松,香软可口。既有烧饼的锅巴又有馒头的柔软,要吃多少就剁多少,得名剁馍。
F
发糕
以糯米蒸煮制成。看上去白白嫩嫩,其味清香、柔嫩而爽口。
G
锅贴
馅面各半,呈月芽形,多以猪肉馅为常品,根据季节配以不同新鲜蔬菜。成品灌汤流油,色泽黄焦,鲜美溢口。
灌汤蒸饺
精制面粉做皮,新鲜猪肉入馅儿,然后用大火蒸成。其成品皮薄馅大,柔软绵糯,卤汁醇香,鲜嫩可口。
桂花赤豆汤
桂花、赤豆、糯米、白糖、淀粉等原料经火熬制,色泽红润鲜艳,花香豆糯米灿,味道甜美不腻,干稀适当。
H
糊米酒
由米酒、汤圆、藕粉加桂花、冰糖等熬制而成。其汤汁浓稠,口感滑润,味道甜爽。
糊汤米粉
用鲜鲫鱼熬制而成的糊汤微稠,鱼香汁浓,滋味鲜美,再配上咬劲十足的米粉,吃下去的是老汉口码头的风情。
欢喜坨
用糯米粉和水搓成圆球,裹上芝麻,温油下锅炸至金黄,形如核桃,外酥内软,一声脆响,糖汁四溢。
J
鸡冠饺子
大号饺子下锅油炸。形似鸡冠。色泽金黄。外脆内香。
鸡蛋饼
面饼铺上蛋液炕制而成。口感润滑、细嫩。
卷饼
最随心所欲的一样早点。一张大饼。上至鸡鸭鱼肉,下至水果蔬菜,只要你愿意,统统可以卷起来。酱汁是关键。
L
凉面
凉面在全国各地的做法不尽相同。武汉凉面用细碱面,面里要有芝麻酱、黄瓜丝、海带丝、绿豆芽。
M
面窝
两面金黄、外酥内软、窝中脆薄的面饼,据说是清光绪年间汉正街烧饼小贩创制。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
N
牛肉面/牛杂面
高汤打底。牛肉切片。以蔡甸牛肉为最佳,一碗汤水面食兼具的早餐。是很多武汉人的过早之选。
牛肉粉/牛杂粉
与牛肉面同样的汤头浇在粉上,吃的是粉的多样,主要有宦粉,细粉和粉丝,
糯米鸡
糯米鸡其实与鸡没什么关系。此名称源于其成品外表金黄。面凹凸不平。形如鸡皮。外层香而脆。里面却软而粘。口感非常好。
年糕
长条年糕切片。加上肉片青菜鸡蛋下锅爆炒。这是武汉人最爱的吃法。
糯米包油条
口味有咸、甜两种,咸的“料多”,香喷喷的;甜的配以花生粉或桂花糖,越嚼越有味道。
Q
清酒
用开水冲淡米酒。清香袭人,甜润爽口,搭配热干面是一绝。
汽水包
形似大号的煎包,其特征是汽水足,油润光亮,外脆内软,馅料糯鲜。传统汽水包的做法以粉条馅和糯米馅为主。
千层饼
一种能分出很多层次的烤饼,风味独特,口感香脆润滑。传入武汉后颇受欢迎,现在也能在武汉的大街小巷上尝到了。
全科小汤圆
三镇民生甜食馆独创,体形小巧,清香纯甜。
R
热干面/热干粉
(热干宽粉、热干细粉)
碱面与芝麻酱的完美搭配,武汉最负盛名的特色小吃,没有之一。
S
酥饺
色白似雪花,形如纽丝,质地外酥内软。口味香甜,糍糯爽口。
散子
外形似纺线,粗细均匀,色泽金黄,口感酥脆。因为制作起来比较麻烦,现在不少老字号都不做了。
烧梅
皮薄柔润,糯米馅油重但不腻人,形如银菊,滋味鲜美。
苕面窝
红薯(苕)切丁,以面粉糊搅拌,搁在圆勺中下锅油炸。
什锦豆腐脑
因在豆腐脑里加上馓子、糯米、叉烧肉丁、榨菜丁、五香菜、胡椒、葱花等配料、调料而得名,多味备尝,异常鲜美。
烧饼
将做好的面饼贴于烤炉炉壁之上,待饼面金黄时取下,色如金,香同酥。
水饺
饺子在北方是比较传统的食物,在武汉,饺子吃法多样,有水饺、蒸饺、煎饺等。但居家吃饺子,武汉人还是偏爱水饺。
生煎包
源于江浙一代,发酵面团经过制皮、包馅、煎制而成,皮酥、汁浓、肉香。武汉人做了改良,去了汁,馅少皮厚面软。
T
汤面
以碱面和手工面为主,高汤打底,浇上各种哨子,变化成炸酱面、酸辣面、三鲜面……
汤粉
与汤面同样的哨子浇在粉上,吃的是粉的多样,主要有宽粉、细粉和粉丝。
汤包
武汉汤包是在苏式汤包的传统做法上改进形成的。具有皮薄、汤多、馅嫩、味鲜的特点,且花样繁多,风味独特。
汤圆
先首创于浙江宁波,并在江浙一带流行开来,在武汉以五芳斋汤圆最为有名。
甜豆腐脑
豆腐脑佐之以白糖而成,白如玉、嫩如脂,入口即化。
糖油粑粑
采用白面、精油、蔗糖等原料制作而成,新鲜出锅的糖油粑粑色泽黄亮,外酥内糯,色香诱人。
糖糍粑
由糍粑加糖煎炸而成。金黄色的糍粑,配上香甜的糖粉,外酥里糯。
烫粑粑
又叫米粑,是将大米磨浆发酵,加上面粉、白糖、纯碱等调匀炕熟而成。外壳金黄焦脆,内肉洁白软润。
W
五叶梅
皮薄馅鲜,造型美观,形如五叶梅,五角上分别有红火腿末、蛋黄末、绿香菜、白虾仁、黑发菜,五彩缤纷,诱人食欲。
Y
油条
全国风靡的小吃,可单吃,也可搭配豆浆,在武汉是糊汤米粉的绝配。
油香
油炸起锅,甜味入馅儿,用红糖或者桂花糖。
油墩
色泽金黄,形似三节腰的纸灯笼,质地外酥内软,尝起来软糯香甜,通常有豆沙馅、肉馅两种。
油饼
类似油条,但比油条短,脆,成一小圆圈状,和碗口差不多大。
Z
炸酱面
相比北方的吃法,武汉炸酱面没有那么多料,一大勺油滋滋的肉末炸酱足矣。
热干面
提到热干面,不得不提热干面的发明人蔡明伟,也就是大家熟知蔡林记的创始人,蔡明伟原是黄陂蔡家榨镇人,当地有名的是黄陂油面,蔡明伟很小就看到师傅们把盐和油加到面粉里做面。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汉口卖面谋生的人很多都卖这种“手擀面”和“油面”,大多是黄陂人。还有一种水切面,是将生面下锅煮熟后卖给客人吃。蔡明伟想出一种更为“快餐式”的吃法,他先把面条做成八成熟,绕成一把把,放在筲箕里待用,有客人未了,再把面拿出来在滚水里涝一涝,配上佐料就可以吃了,蔡明伟叫它“把子面”,当时他们在汉口长堤街满春路口卖面,同一条街上有家卖芝麻小磨香油的作坊,每天麻油香飘四溢,蔡明伟就买回芝麻酱淋在面上,于是就有了最早的热干面。
蔡明伟不仅发明了热干面,还有许多关于热干面的秘方,蔡家后人早已通过媒体将这些秘方公布出来。一碗热干面在湖北省地方特色热干面的标准中描述为:“以加碱生面为原料,放入食用油和芝麻酱,加入酱腌莱,并放入胡椒粉的武汉风味小吃”,在蔡家关于热干面的配方中,远远比这个复杂,面里不仅加入碱,还加入了盐;油也不是一般食用油,而是小磨香油;酱腌菜是一种黄陂农家传统酱胡萝卜;而胡椒粉里还加入红辣油,最后一样关于调味料秘方是出在酱油上,蔡家酱油用红糖熬的色,加入棉白糖,使口感有厚度。一般的面厂轧面只轧一道,而蔡家为了让面条口感筋道,坚持轧三道以上;面条的宽细也有规格,当时蔡林记的面条粗细直径是1.5毫米,比现在武汉市面上的热干面要细,面细蘸料自然就费得多,又费工,掸面也麻烦,所以后来街头热干面越做越粗。今天虽然武汉三镇做热干面的馆子特别多,但是以传统蔡氏方式做热干面的馆子却寥寥可数。
热干面的名字又是如何得来的呢?风靡武汉三镇的蔡林记在1950年秋天迎来工商税务部门的第一次登记,蔡明伟不愿别人再叫“蔡麻子”“麻酱面”,想着热一下、干着吃,干脆在经营项目中改了新名字“热干面”。从此“热干面”就有了正名。如今武汉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已经并称我国的“五大名面”。其最大特征还是在面食调味料中最先使用小磨香油和芝麻酱,形成独特口感,成为全国绝无仅有的风味小吃。
这样风味小吃上过台湾综艺节目《康熙未了》,也上过湖南综艺节目《天天向上》,过埠明星人人都要来上一口,据说艾薇儿未武汉演出点名要吃热干面,武汉长子热干面也因李安光顾而四海扬名,而明星袁弘一直惦记着不知道搬哪去了的三姐妹热干面。热干面早已是武汉早点的名片。
一碗热干面,一碗蛋酒,好一个潇西的早餐。孝感纯米酒加上鲜鸡蛋,滚滚的沸水一冲,再拌点糖,就是热干面的最佳搭配—蛋酒。米酒上飘着漂亮的蛋花,喝着既有蛋香又有酒香,酸酸甜甜让人好似微熏。武汉老字号热干面馆像石记热干面、陈记杂酱面家都是必不可少。蛋酒的简配版便是少了一枚蛋的清酒,用开水冲纯米酒也一样好喝。
蔡林记传人——蔡汉文
第一家有门面的蔡林记建在汉口长堤街满春路51号,因为店门前有两棵苦楝树。双木成林,所以命名为蔡林记。后来蔡林记搬到中山大道,生意才算真正火爆、名满三镇。顶峰时,每天能卖到一两千斤的面。1956年,蔡林记公私合营,蔡明伟依然坚持掌勺下面,直到文革后期。1976年蔡明伟去世,在临终前。将热干面的“秘方”交托给自己的长子——蔡汉文,蔡汉文从此为父亲事业做出不懈的努力,今天打着蔡林记招牌,开满武汉三镇的蔡林记已与蔡家毫无瓜葛,其制作热干面的配方也不再是当年蔡明伟所创立标准做法。蔡汉文后来收李亚娟为徒,李亚娟开了常青麦香园,现有60多家分店,基本按蔡家传统配方制作热干面,最近正有机械化置产的打算,由蔡汉文从旁进行技术指导。
燕马小区楼下热干面
纯筋粉做的面,口感好,炸酱多
地址:汉口前进一路和前进二路之间燕马小区楼下栅栏门旁
推荐产品:热干面3.5元/碗,豆浆1元/杯。牛肉热干面10元/碗
营业时间:6:00-11:00,有时候卖到10点钟就没有了
燕马小区楼下热干面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卖了,一直都没有招牌和名字,附近的居民和慕名而未的人都叫它:“燕马小区楼下热干面”。做热干面的是三姐妹,姐姐收钱、调味,妹妹掸面,小妹妹负责外围。面是找厂家定做的,纯筋粉轧面,会要求厂家多揉多轧,面才会吃起来有劲,每天早上3点半面从面厂送过来,一天最少要用面也是一百来斤。芝麻酱是用纯芝麻磨的,很香,还有酱菜萝卜电很脆。好吃的秘诀还在于面上厚厚一层炸酱,盖住整个热干面的表面,料超足。吃时要放一点醋,因为它家的面只要点微辣,也会越吃越辣。来吃热干面的人都会点一杯豆浆,豆浆是每天店家自己煮的,装在一个大桶里,舀一大勺子就是一杯,有些熟客在店家忙不过来时,就会自己去舀。
夏记牛肉粉面馆
每天现做卤牛肉,切成薄片,味道超棒,热干面牛肉汁味道浓
地址:汉口古田二路近南泥湾大道路口
推荐:牛肉热干面9元/碗,素热干粉3.5元
营业时间:6:00-23:00
牛肉真心好吃,每片切的很薄,相当于一般生烫牛肉的厚度,每天早上现做一锅卤牛肉,味道又香又鲜,放在卤煮方格子里,除了有牛肉,牛筋,还有牛腩。老板娘很懂得掌握火候,先做牛筋,再做牛腩,最后是牛肉,所以三样口感都不错。说到热干面,面条筋道不错,粗细正好,老板娘说跟着常青麦香园师傅学的做热干面的手艺,师傅的师傅就出自蔡林记的传人蔡汉文。
这个小小的粉面馆也是家族企业,老板收钱,老板娘打粉掸面,家里的老太太负责外围,除了卖热干面,还有小笼包、蒸饺等,搭配饮品是自家豆浆机磨的豆浆,豆浆比热干面还俏,晚一点来就没有了。牛肉面、牛肉粉也做得很不错。附近居民都很爱吃这家的,早上门口的空地坐满了人,大叔们就坐在门口边吃面边咵天。
卢记热干面
自家做面,面里有卤水味
地址:汉阳翠微路近归元寺、汉阳钟家村北城路菜场旁、汉口菱角湖路新华医院旁、汉口三眼桥北路、武昌洪山区洪达巷、武昌南湖花园城瑞安街、汉口香港路中段
推荐:热干面3元
营业时间:5:00-11:00,每家歇业时间不同,生意好的店到10点就打烊了
卢大叔大冶金牛镇人,现在分散在武汉三镇的卢记热干面的老板大多是同出一支的亲戚,你会发现卢记热干面的老板们都说着相似的大冶话。卢大叔2005年开始专研热干面,然后慢慢在武汉三镇开起了店。卢记的面都是自家做的,再分散到不同分店,面偏细,却很筋道。掸面是他们的绝活,什么火候,什么比例,面提起来甩几下,都有严格的规范,掸出来的面软硬正好,因为面细,裹上芝麻酱就容易吸味,在面里面还有一股卤料酱汁的味道,带着股秘香很好吃。
一般热干面都是放酱菜,卢记的配莱选的是胡萝卜丁,微带甜味,和微辣的热干面配在一起味道很好。
潘氏热干面
牛肉味、牛筋味、牛肚味
地址:汉口常青花园常青美食广场B区2号
推荐:热干面小碗3.5元、大碗4元,牛肉热干面10元/碗,牛筋热干面12元/碗,牛肚热干面12元/碗
营业时间:7:00-12:00(随广场营业时间,不过很多东西是卖完就没有了的)
潘氏热干面家点牛肉、牛筋、牛肚热干面的客人很多,他们的牛肉、牛筋、牛肚放在三个小电饭煲里一直加热着,整个小铺面都十分的干净整洁,潘氏玻璃橱窗里放着几个电饭煲,干干净净,老板娘不时用抹布擦擦桌台。
热干面的搭配小菜有泡萝卜、泡椒、萝卜头和榨菜,按需索取,客人可以自己加配料。吃不饱的人会买现炸的小面窝,只有手掌大小,很Q。
除了热干面,还有生烫的三合一面粉,11元/碗,吃的人也很多。因为是个档口,很多食客都是买了打包带走,所以整个生产都成了流水线,从后厨房出来,老板娘迅速放好调料,旁边袋子已经折叠好了,袋子一提就打包好了。基本上高峰时间都是要排队的,一早上人流不息。
豆皮
最早的豆皮,被称为“光豆皮”:用早稻和绿豆磨成浆,烫成薄皮。后来又渐渐地将鸡蛋烫在皮上,并包上腌菜、香葱等内馅。从光豆皮到三鲜豆皮,不得不提就是武汉最有名的豆皮大王——老通城。老通城“豆皮大王”高金安推出了以瘦肉、虾仁、鸡蛋为料的“三鲜豆皮”,成为老通城的招牌产品。那时,年轻人爱吃的叫老火豆皮、老年人喜吃的叫嫩火豆皮、不吃葱的人吃的叫免青豆皮等。这样的叫法在今天已经很少见了。
一锅好的豆皮最难是摊皮子。过去,老通城豆皮的表皮是出了名的薄,薄到什么程度呢?拿起一张摊好的皮子往眼前一放,透过皮子能看清楚对面的东西,这就是标准。摊的皮子除了薄外,还要均匀,形状圆,不能坑坑洼洼的。这些全都要靠掌勺师傅的手腕力量来控制,手感很重要。做豆皮要过三关:磨浆关、火功关和下料关。磨浆时,绿豆和米的比例大约为1:2,浆要磨细,细到你用手指一粘,像雪花膏一样滑溜,没有任何颗粒感。现在很多地方都是用电动磨,过去老通城豆皮坚持用手工石磨,磨出未有天然的清香。而一锅豆皮从下锅到起锅要变换几次火候,文火、武火、平火,不同时机用不同的火力,才能使豆皮达到外脆内嫩的特点。
与老通城有得一拼,当属三镇民生甜食馆老师傅们做出来的豆皮。师傅舀米浆,浇入宽口凹底锅,迅速摊出薄皮,铺满蛋黄浆,将一屉糯米均匀黏上面皮,撒上馅料,沿锅边滑一勺猪油,喷出滋滋香气。豆皮外皮金黄酥脆,米粒颗颗精神,蛋香特别浓。豆皮一直依照老方子,每次都搁4个鸡蛋。
过去老通城豆皮花样很多,加入叉烧、口条、卤肉、香菇、笋片、鸡蛋等,每样口感都不一样,还有“什锦豆皮”、“鸡丝豆皮”、“香菇豆皮”等,卤肉的原汁浇到糯米里,豆皮鲜美无比。这些当年老通城红极一时的豆皮品种在今天很多豆皮店里都能寻到。
1956年,毛泽东曾两次光顾老通城品尝豆皮,让老通城豆皮渐渐全国知名,过去,身份尊贵的外宾来武汉,最后一道压轴的莱一定老通城的豆皮。品尝过豆皮的国家领导人更是不计其数。虽然它不可能像热干面一样,装上包装盒行销全国,走遍世界,但是武汉的豆皮早已名声在外。
老通城传人——张祥兆
老通城历经“豆皮大王”高金安、“豆皮二王”曾延龄、“豆皮小王”张祥兆、“豆皮咪咪王”周才斌四代人。“豆皮小王”张祥兆是第一代“豆皮大王”高金安的嫡传弟子,也是高金安的关门弟子。1986年,高金安卧病在床,张祥兆也选择了离开老通城,后来他的徒弟周才斌被封为“豆皮咪咪王”。张祥兆远走他乡多年,2005年老通城关门歇业,张祥兆于次年开始在淮扬翠柳酒肆做豆皮,这里的老板是原来老通城的红案师傅,很多员工也是老通城的老员工。如今淮扬翠柳酒肆已关门歇业,张祥兆不知所踪,重开后的连锁式老通城也难寻这些老手艺人的身影。
无名豆皮
豆皮的卤水是秘方,入味多汁
地址:武昌宝通寺路武锅东社区口
推荐:三鲜豆皮3元/份
营业时间:5:00-10:30
无论什么时候从这边走过,店子门口一定会有一条长长的队伍。大锅炉子上,老板夫妇行云流水般的操作如同一场华丽的演出,摊面皮,打鸡蛋,布糯米最后撒上卤水和配料。伴随着大铁锅里冒出的吱吱油声,这金灿灿的三鲜豆皮便在食客观众们的期待下华丽丽地出锅啦!老武锅这儿的居民都知道,老板夫妇是一对大学生,毕业的时候放弃分配好的工作,跟着自家舅舅学手艺。每天早晨三点起,开始准备一天的食材,差不多要忙到上午十一点,这一天的工作才基本上结束。老板从“老通城”退下来的舅舅自然不是等闲之辈,一把好手艺全都展现在这一锅豆皮里。食材好是不用多说,关键的秘方是在这卤水中。豆皮入味多汁,分量十足,价格公道。具备了这三个有利条件,就算是没有招牌,想吃豆皮还就得排队。
三鲜豆皮
粒粒糯米都入味
地址:车家岭街百味豆浆店内
推荐:三鲜豆皮3元/小份、4元/大份
营业时间:6:00-9:00
在车家岭巷子里,吴家姐弟租用了一家豆浆店面的左侧小小空档开起了自家的豆皮店。几年前,弟弟先后在三镇民生甜食馆、户部巷跟着豆皮名厨拜师学艺。他家的豆皮除了汲取各名家豆皮的长处之外,还加入了自己的独特味道。豆皮特别之处在于糯米和卤料。和别家白糯米不同,他们家的糯米在蒸熟之后,又加入了胡椒、食盐等多种佐料混合而成,让单调的糯米变得色香味俱全。虽然卤料都是当天烧制而成,不过夏天天气炎热,传统卤料中选用的豆腐干容易变质。吴家弟弟便舍弃豆腐干改用冬笋、香菇、瘦肉来烧制。冬笋口感香脆,夏天吃起来更添一份清爽。和客人渐渐熟稔之后,很多客人的特殊口味他们也都会记得。只要不是特别刁钻的要求,他们也都会一一满足。有的小朋友不爱吃葱,那就特制一锅不加葱的豆皮;有的老婆婆喜欢吃软一点的,那就早些起锅。豆皮做的好吃,生意自然是好,大酒店也慕名而来,专程在他家定制。每天早上不到九点,豆皮就全部卖完了。
陈氏豆皮
豆皮嚼劲十足,味鲜而不油腻
地址:武昌珞喻路广埠屯菜场
推荐:三鲜豆皮4元/份
营业时间:6:30-19:00
这家店已有12年的历史。老板姓陈,来自咸宁嘉鱼,是一个看着很实在的中年人,早年师从大中华酒楼的老师傅,学成后曾在武汉多个繁华地段做过豆皮。他家的豆皮无论是在选料,还是在火候的把握上都比较到位。
豆皮浆料由黄豆、绿豆和大米混合磨成,配料是由鲜肉、香菇、香干加入骨头高汤秘制而成的,其中香干是专门定制的,口感柔和。肉丁则取自猪的肩胛肉,符合大众对于瘦肉的偏爱。糯米在蒸煮前,都要经过有限时间的浸泡,不然时间过长,糯米容易变酸。将浆料在锅中烫成薄皮,再打入鸡蛋捣散,将鸡蛋刷满整张豆皮。老板说,鸡蛋主要是用来给豆皮显色的。还要严格把握火候,做出来的豆皮才能好看,从而激发人的食欲,豆皮也会更有嚼劲。这家的豆皮不使用酱油,起锅后的豆皮金黄脆嫩,配料中的鲜肉、香菇、香干都保留了各自的原味,吃起来没有油腻的感觉。黏黏的糯米,滑脆的豆皮,可口的配料,各种味道交织在一起,美妙绝伦。
魏氏豆皮
豆皮的皮炸出油条味
地址:汉口常青花园九村公交车站旁麦香园一楼
推荐:三鲜豆皮3元/小份、4元/大份
营业时间:5:00-11:00(开学后,会卖到中午12点)
在常青花园,问周边居民魏氏豆皮,人们会毫不犹豫的为你指出方向,魏氏豆皮在这里六年了。魏师傅六年如一日的站在大炉子前为大家做豆皮,虽然一锅豆皮做起来只需要4分钟,横切和竖切都是7条,一共是49块,但是这样的速度和数量依然无法满足大家,几乎每天魏氏豆皮都会排着不长不短的队伍。每天魏氏豆皮差不多要卖出500-600份,光油一天也要二十斤。魏师傅早年是学红案,做豆皮没有师傅,完全是靠自己摸索,现在豆皮摊子还是家族店,帮工都是亲戚,虽然招牌上一直挂着招学徒,但是这么苦的活,没有几个人可以坚持。观察半天,发现魏师傅做豆皮有四大窍门,一是魏师傅自己总结,皮子要薄,越薄越好。二是材料铺好,拎起豆皮,在锅底倒入一层油,一般豆皮加油都是加在材料上,油被米吸了去,但是他家的油倒在皮子下,把豆皮的皮炸的焦酥。吃着滚烫的豆皮,感觉就在啃油条的中间段,有酥柔口感。因为油重,每个人吃完魏氏豆皮,碗底都是油。三是抹蛋清一定要匀。第四样可就是技术活,重重的一口锅,魏师傅举重若轻一掂锅,豆皮就翻了个身。
糊汤米粉
油条
馓子
徐嫂糊汤粉
鱼香汁浓,糊汤稠
地址:武昌自由路户部巷内
推荐产品:糊汤粉
价格:5元/碗
营业时间:6:30-21:00
这是外地人去户部巷必吃的品种之一,而每次排队购买时,也有众多此起彼伏的武汉本地声音。
它是糊汤粉中的名店,大家这样评价,卖糊汤粉的店子开满街,但只有吃到徐嫂家里这一碗,才算是尝到了记忆中的老武汉味道。
徐嫂家的鱼糊是很有考究的,糊汤绝对不用过夜的,若是当天用不完宁可倒掉。而且鱼糊的用量有规范,否则用多了会有腥味,少了失去鲜味。
撒胡椒、添萝卜和香葱,自己搅拌起来,洁白的细米粉在微稠的糊汤里滚来滚去,但很少有断掉的,它们细长而有嚼劲儿。
店里还有糊汤粉的最佳搭档油条售卖,跟煮粉的锅分别占据在门店入口的左右两边,1.5元一根。油条不是刚从锅里捞起来的,已被整齐切成几段,串在一根竹签上,方便顾客食用或者打包带走。
老汉口糊汤粉
馓子丢进汤碗,不腥不咸刚刚好
地址:武昌自由路户部巷内
推荐产品:糊汤粉5元/碗
馓子2元/根
营业时间:7:00-22:00
身边有武汉人说,糊汤粉配油条完全没劲道,只有配上了馓子,才够味。不是所有的糊汤粉店都有馓子卖的,而老汉口店里刚好就有。
细细的馓子跟卷麻花一样拧成一坨,顾客用筷子或者手把它们掰断,听见它咔嚓咔嚓的碎裂声,稀稀落落掉进碗里,一个哆嗦就未了精神。
馓子胜在够香脆,有的人爱它被糊汤粉稍微泡泡,嚼起来还能嘣儿脆;而有的人爱它被糊汤粉厉害地泡泡,劲道的口感能停留得更长。
他家的糊汤粉吃不到一丝鱼腥味儿,米粉习惯煮的稍软,在嘴巴里稍微打个招呼就直接溜进肚子里去了。
老杨家鱼汤糊粉
糊汤粉卖了二十几年
地址:汉口南京路
推荐产品:糊汤粉
价格:4元/碗
营业时间:6:30-13:00
在南京路上开了二十多年,老杨家鱼汤糊粉是很多老汉口人幼时的回忆,有的街坊客从刚记事一直吃到小孩儿能记事。
杨师傅对鱼糊汤的熬制很有想法,会加入20几种配料一起熬,其中还包括健胃的中药,5个小时过去,绵密的汤汁才能出炉。
所以它家的糊汤粉不仅稠度高,还总能闻到别家糊汤粉没有的香味。
杨师傅酷爱研究汤糊,曾经一度还专门研制了更多品种的汤糊,卖出了黄鳝鱼糊汤粉和牛肉糊粉,但因为原料价高而糊汤粉也价位偏高,街坊客不满意了,所以店子目前恢复到只售卖最传统的鱼汤糊粉。
好吃佬若真是想尝鲜味儿,可以驱车到蔡甸,那儿各种臊子的糊汤粉卖得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