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e—Learning开展障碍因素研究

2013-04-29 07:43樊文强乙姗姗
电化教育研究 2013年8期
关键词:教学信息化障碍因素

樊文强 乙姗姗

[摘 要] 高校e-Learning开展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障碍因素研究可为其进一步推进提供参考。借鉴技术创新采纳的TOE(技术—组织—环境)影响因素框架,对高校e-Learning开展的潜在障碍进行了梳理。从专家调查结果来看,教师激励机制缺乏、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缺失、学生学习监控和评价手段不足、教育主管部门支持力度不够、学校层面缺乏战略层次规划等被认为是高校e-Learning开展的主要障碍。对于e-Learning开展障碍的消除,提出“技术—制度—相关者”相结合的消除思路,即将技术改进、制度完善、促进相关者的重视和接纳等三方面有机结合,系统化推进高校e-Learning的开展。

[关键词] 高等教育信息化; 教学信息化; e-Learning; 障碍因素; 障碍消减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樊文强(1979—),男,山西闻喜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网络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E-mail:fwq@buaa.edu.cn。

一、引 言

教育部制定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整体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并对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需要突破的领域进行了“统筹规划和整体部署”。就高等教育部分,《规划》提出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高校教学信息化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心,而e-Learning(也称数字化学习、网络学习等)又是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基本体现,因此推动e-Learning在高校的开展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

广义上讲,e-Learning是指基于各种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学习,其目的在于促进各种正式及非正式的学习;狭义上讲,e-Learning指基于互联网的学习。对传统高校而言,混合学习是e-Learning开展的基本形式,其基本思想是实现面对面课堂学习与基于互联网在线学习的有效结合。e-Learning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在整体上并不尽如人意,还没有实现与高校教学的“深度融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触动不明显,甚至不少高校还缺乏基本的平台和环境。原因何在?如何解决?这些是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国内外学者针对e-Learning开展了持续而广泛的研究,[2][3]为各领域e-Learning的发展和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在管理研究方面,“研究层度不深,关注不够”。[4]本文拟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梳理高校e-Learning开展的潜在障碍因素,调查专家对高校e-Learning开展障碍的认识,并就如何消除这些障碍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二、高校e-Learning开展的潜在障碍

高校e-Learning开展具有复杂性,其影响因素众多,推进过程错综复杂。障碍因素研究从阻力、抑制力、牵制力的角度探讨高校e-Learning开展的影响因素,对如何进一步推动其开展有直接参考价值。从创新理论角度可将e-Learning看作一种“创新技术”,其在高校的开展就是一种“创新技术采纳”行为。TOE框架(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 Framework)被认为是梳理创新技术采纳影响因素的一个很好的工具,[5]下文便尝试借鉴TOE框架对高校e-Learning开展的潜在障碍因素进行梳理。

(一)高校e-Learning开展的“技术”维度障碍

1. e-Learning及其支撑环境发展不够成熟

其一,e-Learning技术本身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满足教学的某些重要需求;其二,e-Learning技术本身还不够普及,很多高校还没有构建起基本的平台,教师和学生没有相关系统可用;其三,e-Learning技术的支撑环境还不够普及,不能保证教师和学生方便地访问相关系统和工具。

2. 缺乏对e-Learning的价值认同

e-Learning技术有其客观性,但影响e-Learning开展的主要因素还是对其价值的感知和认同。可以想象,如果教师、学生对e-Learning的教学价值普遍缺乏认同,e-Learning开展将举步维艰。

3. e-Learning在教学上的弱势

其一,难以对学生网上学习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评价。学生在网上都干了些什么?作业是如何完成的?如何对学生在网上的行为进行评价?这些问题困扰着很多教师和管理者。其二,面对面情感交流的减少。尽管普通高校e-Learning的开展只是部分地取代面对面的交流,但情感缺失的问题还是会引起不少教师和管理者的担忧。

(二)高校e-Learning开展的“组织”维度障碍

1. 缺乏人、财、物的投入和保障

e-Learning开展需要人力、财力和物力等方面的大量和长期投入。首先,需要各类软硬件设施和场地的购置和配套,需要搭建相关系统、平台和工具,需要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完善和更新,需要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改进等;其二,需要大量支持服务人员的参与,包括硬件的、软件的、资源的、教学的等多方面的支持服务人员和团队;其三,物力投入和人力使用均建立在财力支持之上,要有充足的经费保障。如果高校在上述方面缺乏必要的、持续的投入和保障,e-Learning开展必然不尽如人意,甚至造成已有投入的浪费。

2. 组织管理体制不健全

如果高校在e-Learning开展方面还没有建立起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体制,缺乏清晰的结构、明确的分工、规范的流程,e-Learning的开展将很难深入。首先,如何把投入的人、财、物充分高效地利用起来,需要合理的组织管理体制作保障。其二,e-Learning开展涉及高校内多个部门,建立在多部门合力基础之上,同时还需要对各部门业务进行调整和改造,这就要求能够构建恰当的组织管理体制来进行跨部门的统筹和协调。其三,e-Learning开展需要一些新的管理规章制度来配套(如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隐私保护等),需要消除原有教学规章制度中与e-Learning开展不相容的地方(如关于课时计算的规定等)。

3. 缺乏共同愿景和战略规划

如果高校成员就e-Learning开展未达成普遍的共识,不能形成共同的愿景,e-Learning的推进就会比较困难。同时,缺乏具有战略高度的发展规划也会阻碍e-Learning深入、可持续的开展。e-Learning开展并不是某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情,而是涉及全校发展、触及各基层单位的系统工程,需要提升至战略的高度进行系统、前瞻性的规划和部署。

4. 缺少管理层的支持和关键人物的推动

“新事物在中国大学的推动,离开校领导的切实支持是难以实现的”,[6]e-Learning开展也离不开学校“一把手”或分管信息化的校领导的大力支持。除了校领导,信息技术部门或教育技术部门主管也是十分关键的人物,e-Learning开展离不开这些关键人物的积极推动和组织协调。

5. 缺乏教师e-Learning教学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e-Learning开展会给教师带来许多额外的挑战,包括教育理念、个人能力、技术、伦理等多个方面。[7]实践也证明,e-Learning需要教师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的投入,以进行课程的设计、资源的建设以及与学生的交互和反馈等。因此,如果缺乏有效的教师激励和补偿机制,教师很难有开展e-Learning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教师e-Learning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也十分重要。如果没有建立成熟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师不知道e-Learning教学是如何被考核和评价的,就会因无标准可依而不进行e-Learning教学。

6. 培训和支持服务体系不健全

如果高校未能构建完善而贴切的培训和支持服务体系,其e-Learning开展必然受阻。首先,需要对师生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包括基本的信息技术培训和e-Learning技术培训,让师生掌握使用e-Learning系统、平台和工具的技能。其二,还需要对师生进行教学理论和方法方面的培训,让师生了解e-Learning的教学特性。其三,需要建立专门的支持服务机构,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及时的支持服务。

7. 创新文化和变革能力的欠缺

大学有着古老的历史,且是最不易改变的一类组织,e-Learning引入大学是对其“教学”这一核心活动在形式和结构上的创新和改变,势必不可能轻易推进。我国大学的改变主要依赖于外部行政力量的推动,然而即使有外部推动,大学的改变也很难发生。大学由下至上的改变也比较少见,基于草根的创新要想对大学整体产生影响十分不易。总之,很多大学缺乏接受新事物的文化土壤,缺少为新事物的引入而进行变革的能力,这些因素也阻碍了高校e-Learning的开展。

(三)高校e-Learning开展的“环境”维度障碍

1. 缺乏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

其一是缺乏经费上的支持。我国高等教育以公立高校为主,财政拨款是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e-Learning开展需要大量投入,如果没有经费上的支持则难以开展。其二是缺乏常态的制度支持。如前所述,行政推动对高校e-Learning的开展十分重要,这种推动需要体现在常态化的系列制度上,包括经费投入制度、评估制度、组织和人事制度等。

2. 缺乏来自兄弟院校的竞争压力

对企业来讲,技术手段的创新可以带来竞争力的提升,从而赢得市场。对高校而言,e-Learning的开展对其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却很不明显,一些高水平的大学并没有因为未开展或未深入开展e-Learning而影响其办学。

3. 相关研究机构和专业团体的推动不够

相比政府部门的推动,研究机构和专业团体的推动作用比较有限,但也有其不可替代之处。研究机构和专业团体在一些微观层面的推进上大有作为,是促进高校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的重要助推力。

4. 企业的发展和推动不够

企业无疑是高校e-Learning开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如果企业开发不出可以有效满足高校需求的e-Learning产品,不能紧密配合高校开展培训和支持服务工作,必然不利于高校e-Learning的开展。

三、高校e-Learning开展障碍的专家调查

为了解我国高校e-Learning开展的现实障碍,对国内部分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主体为高校e-Learning开展障碍因素认同度的五点式量表,将专家对障碍因素的认同度分为“低”、“较低”、“中”、“较高”和“高”等五个等级,分别按1、2、3、4、5进行计分。量表包含31个与高校e-Learning开展障碍有关的题项,覆盖了上述“技术”、“组织”、“环境”等三大维度中的大部分障碍因素。调查对象既包括研究型专家,也包括实践型专家,前者指近年内在教育技术/远程教育类期刊上发表了e-Learning相关论文的人员,后者指普通本科院校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等相关部门中的e-Learning负责人员。采用电子邮件与平信邮寄两种方式发放问卷,共计发出问卷443份,回收151份,回收率为34.1%;有效问卷141份,有效率93.4%;其中研究型专家54人,实践型专家87人。专家对e-Learning开展障碍的认同度见表1(按照均值由高到低进行了排序)。

表1 专家对高校e-Learning开展障碍的认同度

(一)专家对“技术”维度障碍的认同度

与“e-Learning及其支撑环境发展不够成熟”相关的题项有四个。其中,“学生进行网络学习的上网条件不足”、“教师开展e-Learning的上网条件不足”、“学校开展e-Learning的技术条件不够”是所有障碍因素中排序最为靠后的三个因素,且均值小于2.50,这说明尽管部分地区网络环境还不太理想,但总体上高校的网络环境达到了开展e-Learning教学的基本条件,e-Learning开展的支撑环境已不能算是我国高校e-Learning开展的主要障碍;“e-Learning系统的易用性与可用性不够”的均值(3.09)略高,是高校e-Learning开展的一般障碍,说明e-Learning技术性能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也还有进一步提升的必要。

与“缺乏对e-Learning的价值认同”相关的题项有三个。其中,“院系领导对e-Learning缺乏认同”和“教师缺乏对e-Learning的认同”的均值分别为3.45和3.14,是高校e-Learning开展的一般障碍,说明院系领导和教师对e-Learning教学价值的认同有待提升;“学生对e-Learning缺乏认同”的均值则小于3.00,且排序靠后,说明专家认为学生对e-Learning的价值认同对高校e-Learning开展的影响有限。

“缺乏对学生网络学习的有效监控和评价”属于e-Learning在教学上的弱势,该因素的均值为3.89,在所有障碍中排序第三,是高校e-Learning开展的主要障碍。缺乏有效的学习监控和评价手段是e-Learning教学不太好克服的障碍,e-Learning技术发展应在这一方面进行更多的创新。

(二)专家对“组织”维度障碍的认同度

在投入和保障方面,专家对“缺乏e-Learning项目的经费保障”的认同度均值为3.06,对“学校网络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不够”的认同度均值为3.62,两者有一定差异,说明相对缺乏经费保障而言,高校在资源建设等方面投入不足更大程度上阻碍了e-Learning的开展。

在组织管理体制方面,“学校e-Learning教学评估体系建设缺位”、“网络教学资源版权保护制度缺失”、“学校行政管理部门领导的支持不够”、“e-Learning推动中相关部门难以协调与合作”均是高校e-Learning开展的主要障碍,均值在3.50和3.80之间,说明很多高校一方面在知识产权保护、教学评估体系上还缺乏相应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还没有构建起恰当的组织管理体制来进行跨部门的统筹和协调。“与现有教学规章制度存在不相容之处”、“学校缺乏推动e-Learning开展的专门机构”的均值分别为3.31和3.24,是高校e-Learning开展的一般障碍,说明有些高校还没有建立专门推动e-Learning开展的机构,在教学制度上还存在与e-Learning开展不相容的地方。

“学校层面缺乏e-Learning开展战略规划”被专家认为是高校e-Learning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均值为3.87,在所有障碍因素中排序第五,说明e-Learning在高校中的地位普遍还不高,未在战略上予以重视。“e-Learning开展与学校发展重点不够吻合”的均值为3.16,属于一般障碍,说明不少高校未将e-Learning与学校未来发展联系起来。

“学校高层领导对e-Learning的重视不够”和“缺乏推动e-Learning开展的关键领袖人物”的均值分别为3.63和3.61,是高校e-Learning开展的主要障碍,说明e-Learning在很多高校尚未受到领导层的重视,普遍缺乏推动e-Learning开展的关键人物。

在教师e-Learning教学的激励和评价机制方面,“缺乏对教师开展e-Learning教学的激励”和“缺乏对教师e-Learning教学的有效评价”被专家认为是阻碍高校e-Learning开展的两个最主要的障碍,排序最为靠前,均值分别达到4.05和3.99,这一结果反映出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对高校e-Learning开展的重要影响,需要特别加以关注。

在培训和支持服务体系方面,“缺乏对学生网络学习技能的培训”和“缺乏对教师技术平台和工具使用的培训”两个因素的均值小于3. 00,排序也比较靠后,说明相关技能培训并不是高校e-Learning开展的主要阻力来源。“缺乏对教师e-Learning理论和方法的培训”的均值为3.27,说明相比技能培训,专家认为缺乏相关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训在更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校e-Learning开展。此外,“缺乏技术支持和服务人员的配套”和“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够”也被认为是阻碍高校e-Learning开展的一般障碍。

“学校缺乏创新变革的文化和能力”的均值为3.26,也是阻碍高校e-Learning开展的一般障碍,说明高校还应以开放的态度面对和接受新技术和新事物,培养自身的改革能力。

(三)专家对“环境”维度障碍的认同度

在教育主管部门支持方面,“缺乏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上的支持”的均值为3.88,在所有障碍因素中排序第四,是高校e-Learning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说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e-Learning的支持还有待加强;“与兄弟院校没有竞争压力”的均值为3.62,是高校e-Learning开展的较主要障碍之一,说明兄弟院校在e-Learning开展方面尚未形成竞争态势;“专业团体对高校e-Learning开展推动不够”的均值为3.35,说明专业团体或组织在高校e-Learning开展的促进上还有不少工作可以做。

四、“技术—制度—相关者”

相结合的障碍消除思路

上述调查是被调查专家对我国高校整体上的判断,对于具体的高校,还需对其特有的障碍进行具体分析。障碍因素分析有助于高校找到阻碍其e-Learning开展的不利因素,但如何消除这些障碍更为重要。本文提出“技术—制度—相关者”相结合的障碍消除思路,即将改进e-Learning技术性能、改善e-Learning开展的制度设计、促进相关者对e-Learning的切实重视和内在接纳等三方面相结合,系统化推动高校e-Learning的开展。

(一)改进e-Learning技术性能

从专家调查可知,在学生学习监控和评价方面的不足是阻碍高校e-Learning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e-Learning系统的易用性和可用性不够、院系领导和教师缺乏认同也对高校e-Learning开展形成障碍。因此,对e-Learning在技术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十分必要。教育技术科研机构和企业是e-Learning技术改进和创新的主体,为了提高技术创新的实力,《规划》提出了“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促进思路,指出应“积极吸引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导产学研用结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形成一批支持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8]实际上,不少高校在e-Learning技术性能改进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针对难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监控和评价这一点,有高校给e-Learning系统增加相关的插件,以更好地跟踪、记录和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提高在线评价的可靠性;有的高校将具有不同优势的系统或工具集成在一起,为教师提供更为丰富的技术方案。总之,努力提升e-Learning技术性能是消除e-Learning开展障碍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改善e-Learning开展的制度设计

技术的改进是无止境的,而且e-Learning的一些缺陷也不可能完全解决。不少研究强调组织管理体制的重要性,比如刘永贵等认为,“信息化体制不规范、不稳定、不完善,学校IT部门分离”等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发展;[9]孙柏祥指出,“在管理上不集中,没有形成合力和统一领导”是影响高校e-Learning开展的重要因素。[10]这些研究者认为:如果在政府、学校、部门、院系等各个层面都拥有了健全的管理体制,在包括经费、人员、支持服务、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e-Learning的开展和推进会容易很多。相比技术改进而言,笔者也认为完善制度设计对目前高校e-Learning的开展更为重要。

刘永贵等认为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对高校信息化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并给出信息化管理体制的三层结构。决策层,包括信息化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小组,由校长或主管副校长担任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管理与协调层,由信息化办公室或兼具管理职能的信息技术服务部门承担;服务层,包括校级信息技术服务部门及院系信息员等。[11]e-Learning是对“教学”这一高校重要职能进行的信息化,涉及的部门多、层面深、影响广,组织协调工作难度大,因此构建强健的管理与协调层,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对高校e-Learning开展来说十分关键。

由专家调查可知,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的缺失和不足是高校e-Learning开展的两个最主要的障碍,因此教师激励和评价机制应是制度设计的重点。齐振国等提出,高校应该“修订对于教师的考评机制,鼓励教师进行e-Learning模式教学。如减少应用e-Learning模式教学的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要求,对于应用e-Learning模式教学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晋级,增加应用e-Learning模式教学教师的课时补助,适当降低应用e-Learning模式教学的教师的科研考核要求等”。[12]管恩京等提出“行政干预”和“政策支持”相结合的形式,一“推”一“拉”地让教师参与e-Learning开展。[13]在推的方面,主要是制定一些强制性的政策来推动教师开展e-Learning教学,使之成为“不得不为之”的一项工作;在拉的方面,主要是制定一些奖励性的政策来吸引教师开展e-Learning教学,使之成为“争相开展”的一项工作。但长期来看,还需要将外在的推拉力转化为教师内在的动力,让教师主动开展e-Learning,使之成为自发的、自然而然的行为,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应付评估和检查。

从调查结果来看,缺乏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也是高校e-Learning开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除了高校层面的制度设计,在政府层面也应该完善包括e-Learning开展在内的教育信息化的管理体制,为高校e-Learning开展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良好的技术环境、合理的评估制度等。正如《规划》中所提到的,要“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职能部门”,“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14]

(三)促进相关者对e-Learning的切实重视和内在接纳

制度也非万能,不可能解决高校e-Learning开展中的所有问题,现实中不乏一些好的制度,但在执行中却未能起到理想效果。一方面是因为制度仍然存在缺陷,存在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则在于相关者的认识和态度。为此,制度完善还需和改善相关者的认识和态度结合起来。《规划》提出要“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e-Learning开展在本质上就是促进信息技术与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笔者认为,让e-Learning“深入人心”是实现“深入融合”的催化剂,即改变相关者对e-Learning的认识、态度,促进相关者对e-Learning的切实重视和内在接纳,可以有效地促进e-Learning的开展。

首先,要让e-Learning深入政府部门的心。对政府部门而言,只有真真切切地意识到e-Learning对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才会保障对e-Learning开展的支持和各项投入,而这对我国高校e-Learning的开展至关重要。其次,要让e-Learning深入高校领导层的心,唯此e-Learning才有可能提升至与学校发展相联系的战略高度,才能在资金、人员、组织机制、管理制度等方面提供充分的保障。同时,也要让e-Learning深入高校信息技术部门领导的心,深入支持服务人员的心,促使其全身心投入到e-Learning开展的管理活动和支持服务工作中。当然,还要让e-Learning深入一线教师的心,只有深入教师的心,才能带来教学的真正改变。至于如何才能促进教师对e-Learning开展的内在接纳,让教师真正体验到e-Learning的教学价值,显然不能靠简单的宣传,而应让教师在实践中逐步体会到e-Learning对教学的促进和提升作用。“实践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被很多学者认为是一种“促进成员隐性知识习得,提高信息技术吸收能力的好方法。[15]”所谓“实践共同体”,是指“在一个活动系统中的参与”,参与者基于共同关注的主题,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参与、彼此激励、相互支持,分享资源、情感、体验和理解,从而实现共同体成员的共同目标。[16]在e-Learning实践共同体中,教师就e-Learning开展相互学习和交流,分享资源和心得,通过彼此的激励和支持而更高效地实现e-Learning与自身教学的深度融合,共同体验e-Learning教学的乐趣。

五、结 语

高校e-Learning的开展是一项复杂工程,障碍因素分析有助于e-Learning的进一步推动,但找到障碍因素只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如何消除这些障碍的阻力同样重要。一味追求技术的发展和改进,或者单方面地强调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都不可取。实际上,很多管理部门、高校和教师都还没有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重要意义,没有产生对e-Learning的迫切需求。因此,改变相关者对e-Learning的认识和态度,促发其对e-Learning的切实重视和内在接纳更为重要。在分析障碍因素的基础上,以“技术—制度—相关者”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高校可结合自身情况制订具体的障碍因素消除方案,以推进e-Learning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 [8] [14]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http://www.moe.gov.cn/ewebeditor/uploadfile/2012/03/29/20120329 140800968.doc.

[2] [4] 喻征.对近十年我国关于e-Learning研究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1,(8):58~72.

[3] 寇继虹,楼雯.基于知识图谱的e-Learning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9):20~25.

[5] Tornatzky, L. G., Fleischer, M.. The Process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Lexington, Massachusetts: Lexington Books,1990.

[6] [9] [11] 刘永贵,赵建民.我国大学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之道—基于五所大学的个案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2):107~112.

[7] [12] 齐振国,汪琼.e-Learning给我国高校教师带来的挑战[J].电化教育研究,2009,(7):21~26.

[10] 孙柏祥.高等学校网络教学的管理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53~55.

[13] 管恩京,李静,郑海峰.促进高校网络教学与教学资源应用的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09,(12):126~129.

[15] 辛蔚峰,刘强.迅速采纳与缓慢应用——教育系统中信息技术“吸收裂痕”探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 (10):14~18.

[16] J·莱夫,E·温格.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教学信息化障碍因素
低频脉冲电治疗在妇科快速康复护理临床应用的障碍因素分析
以项目化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努力提升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水平
伴随教学信息化发展的经管类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商用建筑项目运营维护阶段成本管理障碍因素分析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开放大学网络教学信息化建设
南平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障碍因素诊断
我国工程咨询“走出去”障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