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开放教学策略

2013-04-29 03:49:00张德强
东方青年·教师 2013年8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心理过程

张德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常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某个问题,或者是对某个问题有独特见解,顿生觉悟,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创新火花。在课堂教学中要抛开以往的填鸭式或满堂灌教学,充分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想尽办法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具体表现在:

一、课堂教学上应实行民主化

开放式教学的前提是建立新型的民主师生关系。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课堂成功的重要条件,它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而同学型的师生关系是颇为适合当代需要的一种民主型师生关系。所谓同学型的师生关系,实质上强调的是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同时教师自身也是一位学习者,只是所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所区别。这样一来,存在于学生身上的那种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惟我独尊、老师的话就是“圣旨”等一系列心理压力就会大大减轻,从而学生就会对这位学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认同,这种心理认同的结果是心理上得到自由,有了心理自由,学生对教师就不会产生像“老鼠见猫”的那种畏惧逃避。

同时确立了同学型师生关系,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是教师放下对学生行为的控制心理,纠正部分教师对学生人格的藐视态度,向学生开放自己心理空间,并以此赢得学生的信赖继而彼此接受的开放过程,这一过程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吉,都是一种情感享受。

当然,要建立同学型师生关系,首先,教师要做到热情关爱学生,这是首要基础,没有爱就谈不上教育。第二,教师要相信学生,并帮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树立自信心。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师只为学生的探求真理创造一种学习的课堂氛围。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这一点上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对问题的见解只要有合理的地方,教师都应给予肯定,即使有缺点甚至出现全错,教师也不能一下子否定,而应在肯定其精神可嘉的基础上引导其改正。

二、以学生的质疑释疑为核心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将“质疑”引入课堂;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专利,更应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提的问题教师不提,学生能解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把展示自我的机会完全还给学生。但在具体的教学当中,学生往往因为心理畏惧而不敢质疑,而且不同学生总存在着主客观因素,在质疑时不能提在关键所在,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又或者没疑可质,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恐惧心理,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热情,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

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有时学生的质疑,涉及面大,显得“多而杂”,甚至不着边际,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不是本节课所讨论的内容。在处理这一情况时,教师对提出不着边际问题的学生也不能一概否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而应妥善处理,如说一些:“虽然你提的问题不是本节课的话题,但你敢于提问的胆量、精神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的”、“你的这个问题我们在下课后再进行讨论,好吗?”等类似的话儿。

学生发现、提出问题,至于怎样解决?这是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质疑,以学生解疑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参与、指导、研究,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或和学生共同研究,或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但决不能代替学生思考,这样得出正确结论必然对学生产生更深刻的印象。

总言而之,不管是质疑还是释疑,好的当然要表扬,但当中肯定会有很多模糊的或不完整的、缺乏逻辑性的语言,教师不应马上横加指责,而应用欣赏的态度来对待,从学生的发言中找出错误,大家一起来帮助他,也要从中找出他智慧的光芒,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普于提问,及时说出自己的疑惑,善于思考,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

三、开放式课堂教学不能一味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上,通常以“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小结”五大环节贯穿于整节课。实践证明,如果教师过分追求某一堂课的完整,就有可能阻碍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入探讨、研究,有时由于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完整,反而会使学生的学习过于零碎,浮于表面而没有内在实质,影响整体学习的效果。而开放式课堂教学则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也可能不仅仅是教本内容,而是教本外的世界,这时更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调整教学各个环节的安排。比如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打算用10分钟的时间完成整个过程,以引导学生领悟出某个知识点,但由于学生参与时过于兴奋,并在当中出现了较多的情节,而这些情节是教师事先未曾预料在内的,由于这些情节激起了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作为教师就不得不延长这活动的预计时间,并积极引导学生懂得在活动中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样一来,教师事先准备的教学计划、设想就会被打乱,教学进度就会减慢(当然进度也可能因某些情况而比预算的加快),所以更需要教师深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在备课上下工夫,尽量估计学生方面将会出现的问题或突发情况。往往一节课的不完整,正是为了求得一个学习过程的完整,力求学生真正地有效学习。同时,开放式教学应重视合作交流。

四、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学会共同学习,培养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其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或“知识的移植”,学生在该情况下学习,只会造成沉闷、压抑的心理;而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则更注重学生在活动的参与中感受、体验成功的快乐。后者则是开放性教学所强调的。

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搞“一言堂”,面对知识问题,应善于利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间的小组合作能力,变教师讲述为学生操作。操作是思维的起点,是认知的来源,也是认知事物的开端。在设立学习小组时,也应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现在每一个小组内,并鼓励人人动手,人人操作,通过摆一摆,拼一拼,量一量的活动,去发现规律,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更能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通过合理安排小组,鼓励学生动手操作,结果有的小组把一个长方形纸片剪成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有的小组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学具合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等,各种各样的操作出来了。这样一来,学生获得了三角形与已学平面图形的关系,接着,再通过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展开讨论,学生在实践中轻松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也正是体现了开放式教学中解题方法的开放性。

在学习过程的合作交流中还存在着较多的误区,比如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一味追求合作交流而忽略留给学生足够时间的合作学习,缺乏对合作学习的价值认识,缺乏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以及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等问题,导致合作学习不能真正发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优势,这些误区是值得注意的。

总之,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转变教育观念,大胆尝试,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充分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是学习活动的操作者、讨论者、交流者,而教师在课堂活动中是组织者、指导者,切实做到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两不误,这实质是对教师的更高要求。通过长期的培养,学生肯定能成为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心理过程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16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38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人间(2015年24期)2015-12-26 18:48:19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3:54:58
圆满的过程
商业评论(2014年11期)2015-02-28 04: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