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作文中的思维训练

2013-04-29 23:58魏瑞英
金色年华·教学参考 2013年8期

魏瑞英

【摘 要】作文能力是由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长期实践、反复练习。所以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大可不必要求面面俱到,具体说作文不必强调文体,也不一定强调成篇。

【关键词】放开内容;放低要求;放开表扬

目前,学校教育左脑化的倾向,阻碍了学生右脑创造功能的发挥。针对学生有效渗透思维训练是一种很好的的思维训练方法,比起直接式的思维训练方法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针对这一情况,校外教育工作者更应加强形象、发散、直觉、普通、逆向、软性等与右脑活动有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发挥出自身优势,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

实际上,小学阶段,应大胆地“放”,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意发挥,不拘一格。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放”。

1.放开内容:学生所接触的一切,看到的、听到的、亲身实践及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已知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内容。同学之间的交谈、考试前的焦急、校长的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上学路上的风景、电视新闻、广播广告、张贴的宣传画、餐桌上的闲聊、节日的欢乐、心中的委屈、和同学的争吵、一次游戏、一次冲动、一次体验、一阵风、一阵雨、一张相片、一个过客、一次电话,甚至梦境、想象中的情境等都是作文的内容。

2.放低要求:学生刚学写作,能写、愿写已经很不错了。本来都很幼稚的心灵,本来就学得东西不多,你非要他注意怎样选材,怎样立意,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突出中心,就好象刚栽下的树,都不知道能不能成活,你还每天去摇一摇,再拔高一点,再怎么有生命力的树也很难成活。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其内在的规律,只有顺其规律,加强引导,首先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3.放开表扬:表扬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方式。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就能顺利闯过写作的难关。如果我们对学生期望过高,教学求成心切,总希望学生进步快些,那就永远看不到中下层学生的点滴进步,不能及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进行肯定,更不会体谅这些学生的难处,使其得到应有的指导。作文本来就是很劳神的一件事,对学生辛辛苦苦交上去的作文,教师多给一些表扬,又没有多付出什么,为什么就这么难做呢?这恐怕与教师习惯以自己的眼光来要求学生,习惯以报刊登载的范文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有关。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最好的办法是多发现学生在写作中的点滴进步、与众不同的闪光点,时时表扬,事事表扬。只有这样,写作教学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在学习的基础上,我在写话教学“放”的原则上想了一些措施和办法:1.扩大写话的范围。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件,看到或听到的各种事情,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都作为写话的素材。2.丰富了写话的形式。有时是定题目写话,有时是自主写话,有时是看图写话,形式多种多样。3.降低了写话的要求。只要学生能把自己的心中所想,所感写出来就行。4.加大表扬的力度。只要学生敢写,而且语句通顺,标点准确。我就给予大力地表扬。让学生觉得写话真的很容易。不仅如此,在学生写话有困难的时侯,我及时给予帮助。 在这样的鼓励和帮助下,学生的写话水平在不段提高。我想:经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在写话方面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怕写作文,一提作文便愁眉苦脸;老师怕改作文,改作文犹如“移山”,费时费力,效果却并不明显的现象,所以作文教学中写作文花费时间多,写作次数少和质量不高这些问题也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首先是老师在训练时从文体、立意、谋篇到谴词造句面面俱到,且字数一般不得少于600字。大多数学生完成这样一篇作文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其次,由于一次作文花费的时间多,而语文又不能仅上写作课,写作的次数很有限,每学期仅六至八次作文,训练重点又不突出,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难以提高。还有,每次作文要求面面俱到,学生很难取得成功。长此以往,在多次失败的打击下,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厌倦、害怕甚至对抗的心理。在这种消极情绪的支配下,又怎能写出好作文呢?

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就必须重新认识“作文”这一概念。作文能力是由语言表达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经过长期实践、反复练习。所以我们平时的作文训练大可不必要求面面俱到,具体说作文不必强调文体,也不一定强调成篇。作文,作为学校语文课的一种训练,他与数、理、化的作业一样,只是一种练习。对于学生的作文,我们不宜用文学批评的“标准”去硬套,也不必去用文章应有的格局去衡量。作文,相当于音乐课的视唱练习,相当于美术课的速写、素描,你能说视唱练习等有什么完整的格局、有一定的套式吗?但是,通过这些练习,将来,学生就自会唱歌,自会画画。作为练习的作文,同样如此。

作文不强调成篇,从内容上说,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思想上的片刻闪光,都可以形成文字;对于某一现象、某一事件的看法,也可以通过三言两语做个记录。而一强调“成篇”,就会过多地去考虑结构问题,考虑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这不但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在表达上,往往会限制了畅所欲言,而更多地留下的是“作”的痕迹。

作文不强调成篇,从形式上说,多做一些分解的训练,有利于基本功的扎实加强,这好比一名跳高运动员,为了跳得高一些,能老在横杆面前跳吗?总要在身体的耐久力、柔韧性、速度、灵敏性等各个方面有计划地去训练。作文,同样有许多“要素”。如何观察,如何积累,如何进行联想、想像,如何进行分析、综合,如何选材、组材,如何使用语言等等,也是要有计划地进行训练才可能落实。如果老是要求成篇,那就等于要求跳高运动员老是去跳一样,成绩恐怕难以提高。

小型的、分解的训练,比如,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每次突出一个重点,进行一些训练、循序渐进、盘旋上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才有可能像数理化通过练习作业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像音乐、美术课通过练唱、素描等掌握唱歌、绘画的技能技巧,获得扎实的提高。

采取化整为零的训练方法,通常以片段的形式出现,且不必拘泥于字数的多少,学生往往乐意接受,而且花费时间不多,容易坚持。经过反复练习,学生的说话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都会逐渐提高,写作能力自然也会随之提高,作文能力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那就让我们细水长流、集腋成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