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世界文学”中迷失

2013-04-29 23:55:50张菲菲
财经文摘 2013年8期
关键词:世界文学余华胡适

“余华只是在对中文读者讲述,压根不在意中国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2009年,在《纽约时报书评》推出的中国文学专题中,书评家杰斯·罗如此评价余华的英文版《兄弟》,在杰斯·罗的心中余华的作品“给读者造成了陌生感”。

杰斯·罗对英文版《兄弟》的批评道出了在“世界文学”图景下一个作家的写作矛盾。作品究竟要写给谁看?本国读者还是西方读者?作家的写作矛盾还体现在内容上,叙事越直白、幼稚甚至粗暴,越可以满足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陌生世界的猎奇和窥视欲,也越能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限制。

对于杰斯·罗的批评是否接受?余华的新作《第七天》给出了答案。

余华在《第七天》中用13万字讲述了一个残酷的童话。主人公杨飞意外身亡,灵魂要前往殡仪馆,在去的路程中,夹杂着杨飞的回忆、爱情、亲情,接触到人生的炼狱。余华借用但丁《地狱篇》的形式,用杨飞的视角串联起我们熟稔于心,经常见于报端的故事:强拆、造假、上访、跳楼、拜金……这些在现实世界中被掩盖起来的事件成为余华构建小说的地图。

毫无疑问,《第七天》对中国近两三年社会新闻的大量移植采用受到国内文坛的口诛笔伐。很多人评价说:“从文学观感而言,人们很难相信这是七年磨一剑的长篇小说,它更像三两个礼拜就码出来的网络快餐。”

但如果《第七天》面对的是西方读者,这些中文读者早已习以为常的事件会瞬间变得新鲜有趣,再加上余华荒诞的写法,更会披上魔幻的外衣。即使中文作品显得语言生涩僵硬,但经过翻译,反而都可以得到遮掩甚至是改进。

在《什么是世界文学?》一书中,作者大卫·丹穆若什说:“一部作品会沿着‘文学性和‘世界性两个不同的坐标起伏不定,一部文学作品未必能成为世界作品,反之亦然。”最后作者指出:“一个文学作品在国外要以不同于国内的方式展现自己。”

余华偏执地收集着在中国发生的各种社会新闻与案例,就如同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对于一起凶杀案的执着一样。

这位写出《蒂凡尼早餐》的著名小说家在年轻时代执着于追寻一起谋杀案。在整整六年的时间里,卡波特不停地与杀人犯以及警方沟通,并查询千页的调查笔记,最后写了一部厚厚的《冷血》。这不仅仅是还原新闻事件的经过,卡波特更是用他的目光、他的笔打开凶手的内心。

余华说:“我在写下中国的疼痛时,也写下了自己的疼痛。”但相比于杜鲁门·卡波特的老辣写作手法,余华仅是描述了对于官员和社会道德败坏的嘲讽而已。至于深层原因几乎没有任何碰触。

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说:“当我开始我的写作生涯时,我满脑子都是良好的愿望,试图使自己与推动本世纪各种事件的那些无情的能量联系起来。我试图在推动我写作的那种富于冒险精神的、流浪汉小说式的内在节奏,与世界那乱作一团的、有时充满戏剧性有时充满怪诞感的奇观之间,找到某种平衡。”

显然,这种平衡余华在《第七天》中并没有做到。

《有可奉告》

作者:苏童、严歌苓、阿来、齐邦媛、白先勇等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定价:32.00元

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时代,文化是一个尴尬的词语,语言也变得苍白。

谁说的话你会倾听?当权威变得叫嚣,我和你内心应该早有答案——上帝已死。不错,我们是一个比较大的门户媒体,可我们做的东西同样也非常想自己的小圈子也喜欢。《有可奉告》第一辑——苏童和你在黑暗的人性中一同——混沌无穷,我心向光;齐邦媛和你分享八十岁的人生智慧——时间巨流,滴水澄澈;陈丹青和你守望残破的文化摇篮——活着,是最伟大的信仰?朱大可和你聊聊三个语焉不详的故事——让文学回到它原本的样子。

《胡适的前半生》

作者:邵建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定价:42.00元

胡适是20世纪的一个文化坐标,一种精神象征,一条思想脉络。即使放在21世纪的今天,胡适和他所代表的思想依然是普世意义上的一种价值选择。基于此,本著试图从资料本身形塑胡适,重在挖掘、梳理和呈现胡适一生的思想脉络,把握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更关注在他的思想语境中,作为知识分子的胡适对社会事务的关怀和在公共领域中的表现。同时,以人带史,由此折射胡适身处的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作者:【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 译者:陶玉平 /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 定价:19.50元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是加西亚·马尔克斯最负盛名的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齐名。马尔克斯自认《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艺术成就要超越《百年孤独》。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讲述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上校,五十六年来一直等待退伍金的绝望生活。这位著名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被誉为“20世纪小说中最难忘的人物”,小说结尾也被誉为“所有文学作品中最完美的一段”。

《历史的惯性》

作者:阎学通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定价:42.00元

本书深刻对比、剖析了中美未来十年的实力变化,提出了2023年世界将出现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两极格局也随即形成的大胆预测,同时还将世界主要大国未来十年的发展走势进行深入阐述。作者还结合国内情势以及中国政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以及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作者:【美】徐中约 / 译者:计秋枫、朱庆葆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定价:80.00元

本书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火烧白宫》

作者:【美】西蒙·约翰逊、郭庾信 / 译者:綦相、刘晓锋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45.00元

《火烧白宫》揭开了国家债务的面纱,揭示了国家债务的来源,勾绘了一幅清晰而且有吸引力的图景,它显示了如何在壮大经济、保留政府核心功能的同时解决美国当前的债务危机。本书揭穿了关于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这些关键服务必须被削减到最低限度的错误说法,毫不留情地剖析了急速增长的国家债务问题,并建议在不使中产阶级家庭和老年人陷入贫困的同时,消除它对美国人所享有福利的威胁。

《叶问》

作者:范小天、张炭、朱逸立、任莎 /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定价:29.80元

20世纪初,清朝覆灭、军阀混战、国共相残、日军侵华……整个中国处于动荡和巨变之中。在这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位聪颖憨直的佛山少年渐渐长大,肩负起武学救国的历史使命。刀锋上,纸伞定情,他走进乱世的武林;失落中,婚约如刀,他逃离熟悉的故乡;逃亡下,咏春成谜,他陷入争斗的漩涡;刑场上,枪口饮血,他成为佛山的英雄;争霸中,浮名若梦,他问鼎最后的擂台。

《尚品宅配凭什么?》

作者:段传敏,徐军著 /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 定价:39.00元

云计算、个性化定制、免费设计……看到这些词,你能想到这是一家从事家具制造的企业吗?这就是尚品宅配,一家成立将近十年,每年依旧保持高速增长的企业。

一家制造企业如何与计算机与网络结缘,更与云计算这样的名词联系在一起?本书为您讲述尚品的故事,剖析它逆生长的商业模式。所有的秘密,请听作者娓娓道来……

本栏目责任编辑: 张菲菲(changpusanshao@gmail.com)

猜你喜欢
世界文学余华胡适
《胡适》
天涯(2023年5期)2023-12-06 07:38:00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中外文摘(2022年2期)2022-11-11 11:30:18
一颗假糖的温暖
为时代而译:《译文》《世界文学》与“十七年”文学译介
当代文学中的“世界文学”
文艺争鸣(2016年8期)2016-12-01 10:39:39
当代文学史中的“世界文学”
艺术评论(2016年10期)2016-11-28 18:56:37
浅谈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共通的世界协商”的文学观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13:15
活着,是生命的常态——读余华的《活着》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0
扩展阅读
当代作家(2016年5期)2016-05-28 22:03:28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华人时刊(2016年17期)2016-04-05 05:5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