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曦 周志恩 张子安 董磊
摘 要:学风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基石和有力保证。本文从新时期高校学风问题的现状出发,对其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借鉴“破窗”理论的负面警示效应和模范的正面引导作用,提出了加强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破窗”理论 模范 高校 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10-02
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价方案》评估指标体系中,学风作为重要的一级指标。教育部前副部长赵沁平在全国高校学风建设研讨会上指出,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学风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广义的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一般意义上的学风是指“狭义的学风”,即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因此,学风既是一种学习氛围,又是一种群体环境。在优良的学风环境中,能够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行为操守,形成学习、养成的动力,并不断感染身边的人,使优良学风的范围越来越大,同时,也必将使学生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终生受益。这也正是所有高校重视校风、班风、宿舍风气建设的意义所在。
但是就在教育部多年来倡导“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整合各类实验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学生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等同时,作为高校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让我们切身感受到的却是没有发展规划,没有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等。因此,本文就从高校大学生的学风现状和对影响因素的分析入手,探究高校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的构建问题。
1 高校大学生的学风现状及影响因素
1.1 学风现状
虽然高校间存在差异,不同的高校之前情况不尽相同,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目标不明确、态度松懈、兴趣不浓厚、动力不足等状态,甚至出现只关心是否及格而不论分数高低、学到知识的多少的现象。因此出现了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学生表现松散,迟到、早退、缺勤等现象屡有发生;作业不完成、抄袭,甚至不诚信考试;热衷打工兼职、沉迷网络游戏;因受感情困扰而无心学业;高年级同学因就业压力而缺勤、旷课,四处奔走面试笔试,又或复习考研科目或准备出国考试;低年级同学无法及时从高中生活和高考压力中调整过来,让自己休息放松,又或者及早考虑就业问题,失去对所学专业和学习本身的兴趣;由于社会风气和功利因素的影响,家境环境不甚好的同学屈服,认为自身的努力无法改变命运,而“拼爹”一族又认为无需好学业也将有美好未来等。
这些现象的发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绝不仅是来源于学生的,也有来自家庭教育、社会发展,以及学校、教师的教育本身的因素。作为高等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是己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天职。因此,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拓宽视野,开阔思路,认清现状,分析原因,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目标,成长成才。
1.2 影响高校良好学风建设因素
(1)学生自身。
大学生处于一个敏感的年龄阶段,有着独立思考的能力,但由于接触社会的不足,对人生和社会的认知较为肤浅,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新生,对环境的不适应,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高年级同学行为和环境的影响。因此,有不少同学在这个阶段出现了缺乏目标,对未来发展没有规划,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上课精神不集中,课后沉迷于网上聊天、网络游戏等虚拟世界,久而久之,导致学业下降,跟不上老师进度,干脆逃课、旷课,由此造成了不良学风。
(2)家庭教育。
因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因此,更关注于学习的结果,甚至将孩子学习的好坏当做同事、朋友间攀比的重要内容,给孩子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认为学习是升学、就业、升官、发财的途径。在这种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下,当学生发现高校的专业学习并不就一定能达到原本父母所期望的那样,便迷茫了学习的目的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教育本身。
高校的改革不断深化和进行,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设置的调整,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设施的完善与更新,无不体现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力度。但是,大批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到大量的企业用工难,仍然体现的是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脱节。高校的扩招,导致的普遍学历层次的提高,使得一些中低层次的技术岗位人才奇缺,而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又不愿从事生产一线的工作岗位,非管理岗位、高薪工资不从,造成了毕业即失业。学不能致用,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目标的明确,学习态度的端正,也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学风建设。
高校的扩招,导致了教学管理的漏洞,学工干部需要一对几百,不能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思想辅导工作。同时,专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升职、发展以及生活的压力,不能完全将精力教学工作上,科研成果才能带来更好地发展空间,校外兼职才能带来更快的经济效益。因此,教育、教学、管理的缺失,必将极大影响良好的学风建设。
(4)社会因素。
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校园中的很多角落也充斥着将经济利益放在首位,不良的社会风气也污染着校园环境。学业的好坏,不再是衡量标准,校园建设的“官本位”思想,出现在了学生组织中,“拼爹”效应也在就业过程中充分体现,没有合适的工作就选择继续深造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又缺乏正确的引导,必将极大地影响良好的学风建设。
2 “破窗”的负面警示和模范的正面引导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曾提出“破窗理论”的一个模板。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因此,破窗理论就是指“没修复的破窗,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即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不良的风气和不好的行为,一旦开了头,没有及时的制止、管理,甚至是批评和处分,就是对这种风气和行为的纵容,则会诱发更多类似行为的发生,形成恶性的循环,不良风气和不好行为的范围越来越大,造成学风的下降。因此,“破窗”的负面警示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引起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极大重视。
相反,模范带头作用的正面引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大部分的高校大学生都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尤其大一刚入学,有着强烈入党信心和决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信心和决心的覆盖面和迫切度逐步减弱。高校大学生党员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相对品学兼优的社团、学生会、班级的学生干部,基本能够代表最优秀的高校大学生群体。因此,从学生一入学,就要将学风建设作为学生管理的中心任务。学生身边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言传身教显然比教师的作用更明显,更有真实性和现实意义。
3 促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高校的学风正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学风正,才能保证校园安全稳定,学生管理水平才能强,人才培养质量才能高,学校声誉和社会地位才能优。因此,应通过有效地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和管理,让高校大学生真正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这才是促进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和对策。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强监督管理,严格制度落实,重视“破窗”效应的负面警示作用。
新生入学初期,就要对各种规章制度以及违规违纪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进行充分学习和认识,通过事实、道理相结合达到警示作用。在学习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监督管理,出现不良苗头要及时提醒,立即制止。若触犯了学校的规定,就要及时、严肃、公开的进行处理。并在合适的前提下,将不良现象作为反面典型进行宣传,发挥惩戒和警示作用。反之,如果违纪、违规现象,没有进行及时引导或处理,就失去制度的约束性,就将在同学之中出现制度形同虚设的印象,“破窗”效应随即发生,学风难以长效建立。
(2)加强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注重导师的专业指导,重视模范的正面引导作用。
学工干部尤其是辅导员要切实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从一入学开始不能放松。聘任高年级的学生干部、优秀党员作为班级管理助理并深入到低年级同学班级中。通过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将有利因素转化为学习动力,不利因素也要不断告知,形成预警机制。班级管理助理一旦发现不良的学风苗头要及时制止,切勿忽视甚至放纵。
即使有不良社会风气的渗入,动摇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作为学生管理人员也不要回避,更应该重视如何正确引导,宣扬鼓励利于学生本人成长成才的因素,降低不稳定和消极因素的渗透和传播。
具有学科和专业背景的导师作为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对于学生的正确引导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讲授专业知识和介绍科学前沿的技术发展水平,提高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兴趣,引导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掌握向学术型或应用型的科研人员或工作人员分流,让学生了解,无论继续深造又或直接就业,都是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提高学生所学将会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做出重大贡献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同时,专业导师在教学中重视所学即所用,理论实践不脱节,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都将为学生的就业能力的提升和企业的认可添砖加瓦。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正充斥着高校。我们必须清醒的直面有利的、不利的因素正影响着高校学风建设。学习是个体行为,但学风却是群体环境。学风建设虽不是一朝一夕改变的,却是朝朝夕夕渐进、积累的过程。因此,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将会成为大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推动力,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必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吴婵娟,汤彦君.新时期加强高校学风建设问题探讨[J].沧桑,2012(4):132-134.
[2] 张红方,路灿云.增强高校学风建设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7):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