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瑶 万莉
摘要:本文从外资进入中国大豆市场后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国产大豆种植规模、内资企业发展状况和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出外资进入对于民族豆业的巨大威胁,对于民族豆业的救赎具有警醒意义。
关键词:外资 大豆 进口 内资企业 影响
大豆原产中国,中国产量曾占世界91%,九十年代中后期外资开始进入中国大豆市场,在为我国经济增加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目前,中国的民族豆业从种植、加工到销售正经受着外资进入所带来的全面冲击。
一、对外依存度上升,丧失大豆定价话语权
外资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利用有利时机通过投资或并购进军大豆加工业并形成控制力,进而为进口大豆的低价倾销打开方便之门。作为大豆原产国的中国,现在却有80%的大豆需要进口,已然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供给的对外依存度上升,中国逐步失去了大豆的定价话语权。
1、大豆进口量增长,对外依存度上升
2009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占粮食总产量比重为8.02%,2010年达到了10.03%,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较之2010年增长4.5%,同年的大豆进口量仍占据了粮食总产量的9.22%,大豆对外依存明显过高,大豆产业已受到外资进入造成的巨大伤害。在2000~2011年间我国大豆进口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5.86%,2010与2011连续两年进口量超过了5000万吨。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数据,中国大豆进口量占世界进口量的64%,已是全球最大的大豆消费国,2011年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已达到为82%,与其他大豆主产国相比较,我国大豆已经明显处于劣势[1]。
图1 2000至2011年中国进口大豆数量(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2002-2012中国统计年鉴
2、丧失大豆市场定价话语权
外资利用掌控的加工企业控制大豆的进口时间、数量、价格,造成过度依赖进口的局面,使我国不仅在国际大豆市场上没有话语权,而且在国内大豆市场上也失去话语权。2007年国内食用油价格猛涨,其深层次原因正是我国大豆产业话语权旁落[2],导致豆油市场定价权的缺失。2009年我国由于大豆及加工制品进口失控比2006年多支付了39.5亿美元,这一数额相当于农产品进口总额的9.4%。
二、国产大豆在中国市场被边缘化
在进口大豆冲击下,压榨企业对国产大豆收购热情低,越来越多的加工企业采用进口大豆使得“卖豆难”的局面一直难以打破,豆农只能选择缩减大豆种植面积改种其他作物来保证收入。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在农作物种植结构中,大豆的播种面积百分比在2000年时曾占到8.10%,2010年下降到7.02%,而在2011年则只有6.56%,大豆播种面积不断萎缩(见图2),在2000~2011年期间,播种面积减少了2009千公顷,其产量从2010年的1696.1万吨,到2011年下降到1520.7万吨,国产大豆产量趋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为转基因大豆蛋白质含量少[3],所以这种局面让一些以非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企业迫不得已,斥巨资筹建企业的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基地。
与此同时,国储库为保护豆农利益大量收购国产大豆,也使得进入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国产大豆越来越少,国产大豆基本退出榨油市场,加速了其被边缘化的步伐。
图2 2000年至2011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单位:千公顷)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国内大豆产业主体发展受压制
外资凭借高技术和低成本等多种优势,扩大生产规模、压低产品价格、蚕食市场份额,严重影响了国内大豆产业主体的发展。
1、压榨产能过剩,行业利润走低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油脂行业供求相对稳定,90年代后半期,外资进入我国粮油加工业并逐年增加投资额,外资的大举入侵迫使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纷纷加紧扩张步伐,2010年国内压榨企业年加工能力超过9000万吨,2011年总压榨产能已突破1亿吨。但国内大豆实际压榨量的增长速度远不及压榨能力的增速,压榨产能的盲目膨胀,加剧了行业竞争,大豆加工利润走低,很多竞争力不强的中小企业倒闭或者被外资企业吞并,目前外资背景的大豆加工企业总产能已经占据了中国大豆加工行业大半个江山[4],中国大豆加工行业面临外资垄断的威胁。
2、原料吃紧,“无豆可榨”
与压榨产能快速扩大形成反差的是国内大豆种植规模的缩减,压榨行业原料缺口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在原料市场上存在激烈争夺。然而依照规定,企业的生产能力和上一年大豆进口量是我国进行大豆进口许可审批中的重要指标,所以外资及合资企业往往在竞争进口大豆配额中占据优势,而国内企业则很难拿到大豆配额。在此情况下,资金雄厚的大型油厂还可以从期货市场得到大豆,而一些以进口大豆为主要原料的中小油脂企业由于“无豆可榨”只能被迫减产或停产,压榨行业开工率越来越低,2010年3月黑龙江开工率曾一度低至10%。
3、抢占产业链条下游市场
我国大豆加工业产业链条已经延伸到饲料加工、畜禽、水产养殖、航空等领域,而外资也逐步将控制力从粮油市场延伸到大豆产业链条的下游市场上。豆粕是饲料的主要原料也是内资大豆加工企业的重要收入来源,近年来由于压榨产能过剩,豆粕的总体供应量猛增,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在豆粕市场的竞争中,外资油厂因为大部分建在东南沿海地区,占尽地利。1995年前后,黑龙江油脂企业豆粕销售范围还可以辐射到广东沿海地区,2003年前后范围缩小至河北省以北,2007年以后,豆粕销售区域大多限制在黑龙江省内。在大豆产业链下游市场的争夺战中,内资企业逐步失去了南方的销售市场。
四、增加政府对大豆产业宏观调控的难度
外资控股、参股油脂加工企业增多,使得外资对食用油市场的控制力增强,而目前我国粮食流通机制尚不完善,市场体系也不健全,国有油脂加工企业活力不足,外资的进入极大地增加了市场的不确定性,使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大。
外资进入中国大豆流通领域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动更为明显,跨国粮商可利用所控制的国际粮食贸易,进行倾销和进口限制,操控市场价格打压国内竞争对手。例如在2003年国内食用油市场价格波动期间,一些外资控制的油脂加工企业彼此询价,个别企业甚至还出现了联盟停产或者压货不销的现象来左右国内市场供应,调整市场报价,加剧了国内食用油价格上涨的紧张局势[5],而食用油是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易导致居民恐慌抢购,对市场稳定性影响甚大。
参考文献:
[1]姜延书,夏友富.我国大豆产业遭进口冲击的根源分析及其应对[J].国际经贸,2009(12): 37-38
[2]王春雨.豆油价格异常“敏感”凸现定价权遗失之痛[J].中国农垦,2010:62
[3]李天祥,朱晶.如何看待外资进入我国大豆产业的影响——对相关观点的辨析与思考[J].现代经济探讨,2013(1):69-72
[4]高颖.外资粮企冲击下的中国大豆产业政策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2009(07):11
[5]郭燕春.警惕外资控制我国食用油市场[N].中国商报,200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