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科学报“特色论”的多重维度

2013-04-29 00:44:03赵强
编辑之友 2013年8期
关键词:特色化特色

摘要 高校社科学报“特色论”是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本质论”“特色结构论”“特色方法论”和“特色意义论”的总和。从本质内涵看,“特色”是一个比较性概念,内含着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核心是凸显“差异性优势”;从构成要素看,学报“特色”的形成是主体要素、内容要素和形式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方法手段看,主要有“特色栏目”“特约主持人制”和“名家对话”等“特色化”实践形式;从意义价值看,特色办刊对高校社科学报发展本身和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都有积极作用。要深入理解高校社科学报特色问题,须从本质内涵、构成要素、方法手段及意义价值等层面进行多维度反思。

关键词 高校社科学报 特色 特色论 特色化

赵强,苏州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主要从事编辑学、城市哲学研究。

当前,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问题已成为学界和业界探讨的热点。针对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问题,虽然学界和业界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总的看来并没有形成一致看法。究其原因在于对特色本身缺乏反思,从而导致特色问题在本体论和方法论、理念和实践层面的混乱。笔者认为,高校社科学报“特色论”是针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的本质内涵、构成要素、方法手段及价值意义的论述,“特色本质论”“特色结构论”“特色方法论”“特色意义论”是高校社科学报特色论的多重维度,要深入理解高校社科学报特色问题,须进行多维度反思。

一、作为本质内涵的“特色论”

由于对“特色”的泛化使用,学界和业界在谈到高校社科学报特色的时候,多数将其作为一种常识来理解,并没有对特色的本质作进一步的全面的思考。虽然有些学者用“独特”“风采”“个性”等与“特色”相关的语词来对“特色”加以解释,但这种解释只能给“特色”一个侧面说明,形成的是一种模糊的印象,并不能从根本上揭示高校社科学报特色的本质问题。“熟知并非真知”,只有揭示特色的本质内涵,才能给高校社科学报特色以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特色应具有以下内涵:(1)特色首先是比较性概念,通过比较,一方面,呈现出该学报和其他学报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有层次上和程度上的表现,或是显著的和整体性的,因而是根本性的差异;或是不显著、局部的,因而是基本性的差别(如谈的问题虽然相同,但是角度、视域或方法不同,同样能够凸显特色)。另一方面在比较中凸显优势。特色不仅是一种事实性差异,更内含一种价值性追求,即通过“特色”,办刊人力图最大限度地呈现本学报优于其他学报的一面。特色往往和优势密切相关。不同的主编和编辑,独特的视野和能力,学报所依托的该校独特的专业设置和科研机构及学校所属区域的特殊文化,这些都是别的学报无法具有的优势,将这种比较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就体现了本刊的特色。(2)特色是创新的一种形式,内含学报的不断发展,深层目的是使学报能够实现其学术交流和引领学术的功能。当前高校社科学报的现状是种类多,但是千刊一面,不能有效实现引领学术的目的,而特色就是摆脱这一困境,从而使学报获得合法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选择。特色是在不能完全实现专业化条件下展示其生命力的一种努力,是突破重围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效选择,因此说,特色内含着突破重围、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含义。(3)特色内含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这主要是就特色的形成而言。所谓特色的偶然性,是指形成特色的诸多因素具有偶然性:如形成特色的主观因素即主编和编辑的知识构成、学术兴趣及爱好,以及学校的专业设置和科研机构的组成,甚至学报主办单位所依托的地区、区域的历史文化等,相对于高校学报而言都是偶然的。特色的必然性是指特色的形成又受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科研管理体制的制约。虽然社会科学研究从综合不断走向专业化、分支越来越细化,但现实是当前的学术管理体制决定了专业化不能根本实现,因此转而走向特色化。从这一点看,特色的产生又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二、作为构成要素的“特色论”

特色不仅有丰富的本质内涵,而且有大量展示本质特征的显性和隐性的内容和资料。高校社科学报的特色不能凭空产生,必须依据一定的特色构成要素。特色的构成要素是特色展示自身的条件和依据,深刻分析特色的构成要素,是深入全面理解学报特色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特色的构成要素不能一概而论,当做进一步具体的分析。(1)构成要素的类型划分。总体来看,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主体要素,即具有能动性以及和创新思维有关的要素,也即人的要素,主要是编辑,尤其是主编的能力、人格、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另一个是客体要素,即能动性作用的对象,也即是主编、编辑加工作用的对象。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客观要素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隐性的内容要素和显性的形式要素。显性形式构成要素包括栏目设置特色、行文风格、版式特色、装帧设计特色等;隐性内容构成要素包括选题策划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特色、地域特色及时代特色。这些显性形式要素、隐性内容构成要素和人的要素是社科学报特色的主要内容。高校社科学报特色的要素既有主体的作用,又有客体的作用,是主客观作用的统一。(2)构成要素的系统性。构成要素的系统性是对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把握。不同类型的构成要素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关联的。高校社科学报特色的形成并不是某一个方面要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在多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而凸显出来的结果。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形成了社科学报的差异性优势。形式要素、内容要素和人的要素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栏目设置、行文风格、版式特色、装帧设计等形成学报形式特色的形式要素无疑受办刊宗旨、探讨的问题、选题策划、与之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特色、地域特色及时代特色等这些内容要素的决定和影响,而这些内容和形式的构成要素又都要经过主编、编辑的加工才能完整呈现出来,从而烙上主体要素能动作用的印迹。“……但选题策划、栏目设计、学科优势、编辑意识及其道德追求、价值标准及期刊所推崇的研究方法、行文风格等均是足以体现色彩和风格的要素。而在这诸多要素中,唯有编辑意识是能动的,要使其余的要素都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色彩和风格,都要依靠编辑特别是主编的作为才能成为现实”。[1]可见,学报特色是内容要素、形式要素和人的要素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作为方法手段的“特色论”

特色化是为了形成特色而采取的手段、方法和途径。学科拼盘、普遍趋同、低水平重复是当前高校综合性社科学报存在的突出问题。“但事实上,真正有价值的跨学科研究的成果根本填不满众多的综合性期刊的版面,绝大多数的综合性期刊都呈现出学科拼盘的特点”。[2]为扭转这一现状,学界和业界都将特色化作为方法和手段。特色化过程也是编辑尤其是主编在差异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一定模式和途径使综合性学报的特色性在现实中呈现的过程。“所谓‘化,就是要把对某种问题的解决方法作为一种基本固定的模式来操作,特色化也就是高校社科期刊要在与特色相关的所有要素或部分要素方面尽可能地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风格,以加深读者对学报的印象。可见,特色化是一种办刊方法”。在特色化的过程中应该贯彻一种“生态过程观”。高校社科学报的宗旨和定位、编辑主体、编辑客体及针对问题进行原创[3]等特色化链条中的环节虽然在形成社科学报特色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每个环节都不足以孤立形成学报特色,学报特色的形成过程应该是这些环节的联动,是过程的综合。

当前,特色化实践的形式主要有“特色栏目”“特约主持人制”和“名家对话”等类型。“特色栏目”是高校社科学报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以本校学科与科研优势或地域特点与历史传统为基础,开设的具有时代特色和学术针对性的稳定而持久的栏目。特色栏目将差异性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而使问题意识和创新理念得以凸显。“特约主持人制”是高校学报特色化的又一创新形式。特约栏目主持人是某一学科或某一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作为优势栏目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特约主持人能够充分发挥其分管学科的专业性与前沿性的巨大优势。“特约主持人制”的引入,可以实现学术资源共享和办刊优势互补,是高校社科学报特色化办刊的有效探索。[4]“名家对话”是又一种高校学报凸显特色的形式和方法。这种方式易于处理那些有争议、悬而未决或存在模糊认识的问题。名家对话这种特色化办刊形式为争议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了商谈在学术形成机制中的特殊优势。“名家对话”符合学术发展规律,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当然,这几种特色化形式可以综合体现出来。这几种特色化的实践形式成为众多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其深层原因在于,它们从学科综合到问题导向、从完全依靠编辑到广泛吸纳学者、从封闭办刊到开放办刊的办刊实践,在神与形、主与客、内与外三个层面实现了新的有机统一。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适应了当前高校社科学报亟待变革的要求,对提升高校社科学报的学术引领功能,推动高校社科学报的可持续发展有特殊意义。

有一点需要强调,“特色”和“特色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特色”主要侧重“特性”。因为特色主要由主编创新能力、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等主体因素决定,因此特色具有不可复制性;而“特色化”主要强调“化”,在操作层面解决特色问题,是一种可以操作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呈现一定的环节和技巧。放弃特色这一神而专注形式的“庸俗特色化”是“去特色”的首因。当前,一些高校学报不顾特色条件和科研现实,一味地搞特色栏目就是“庸俗特色化”的典型表现。

四、作为意义价值的“特色论”

这里的“作为意义价值的特色论”是指有关高校社科学报特色办刊对期刊发展乃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意义和作用的观点和看法,根据对特色办刊的作用和意义的认可程度,可以大致分为三类:“激进特色价值观”“保守特色价值观”和“温和特色价值观”。“激进特色价值观”极力鼓吹“特色”对高校社科学报发展的根本作用,主张把“特色”提升为办刊的最高理念,甚至把“特色”上升到决定高校社科学报生死存亡的高度,认为特色不仅对高校社科学报发展而且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都有根本意义。“特色生命论”“特色生存论”和“特色灵魂论”等都属于此观点。“保守特色价值观”极力反对抬高“特色”对办刊的意义,认为“激进特色价值论”所鼓吹的“特色”未必是特色,而且特色办刊并不符合社科研究规律。换句话说,人文社科研究根本就不需要所谓特色化,“特色”有悖办刊宗旨和学术使命,一味追求特色是编辑界作风浮躁的表现。业界部分编辑持此种观点。而“温和特色价值观”既不完全赞成特色价值生命论,也不完全赞成特色否定论,既不像激进主义那么乐观,也不像保守主义那么悲观,而持一种“夹缝生存论”观点,把特色办刊作为一种无奈选择看待。这种“温和特色价值论”首先认定专业化办刊从根本上符合当前人文社科研究从综合向专业细分发展这一规律,但是现存的期刊管理体制、学术评价机制乃至当前的教育体制却使专业化办刊短期内无法实现。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高校社科学报才选择了“特色”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路径。

笔者基本认同“温和特色价值观”的观点,但是不完全等同。笔者认为,在当前的高校社科学报管理体制、学术评价机制及教育体制没有根本转型的条件下,特色化办刊虽说是无奈的选择,但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发展方式。从内容上看,特色办刊加深了对某一问题的深入理解,推动了新思想的持久争鸣与交流,在学术研究上产生了标新立异的效果;同其他办刊理念相比较而言,特色办刊旨在通过一种话语权的塑造来谋求高校社科学报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术的交流,推动综合性学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总体来看,特色办刊对学报本身和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虽说由于体制原因专业化办刊短期内不能实现,但即使体制的束缚解决了,高校社科学报走上了专业化发展之路,相信特色发展依然需要,并且其功能和重要性也不会因为高校社科学报实现了专业化转型而有所削弱。

参考文献:

[1] 朱剑.枘凿之惑:特色化与高校学报发展[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5).

[2] 朱剑. 学术风气、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J]. 苏州大学学报,2011(2).

[3] 韩璞庚. 学术期刊的编辑理念与刊物特色[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4).

[4] 廖智宏. 高校文科学报特色栏目与栏目主持人论[J]. 出版广角,2010(8).

猜你喜欢
特色化特色
中医的特色
英语世界(2023年10期)2023-11-17 09:19:28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特色种植促增收
今日农业(2021年17期)2021-11-26 23:38:44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语文教师班级特色化管理“四法”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44
中医的特色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中国外汇(2019年7期)2019-07-13 05:44:52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高校综合性学报专业特色化更名后的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