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观自在”的心来解脱烦恼

2013-04-29 15:45济群法师
中外健康文摘A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心念观照恐惧

济群法师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得自在。但我们对自在的了解往往侧重于外部环境,以为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就能达成目标。于是就把关注点向外投射——关注感情、关注家庭、关注事业,希望从中获得自在。却不知,这种对物质世界的关注带来的恰恰是不自在。因为关注会成为执著,执著会成为需求。久而久之,还会形成依赖,而这种依赖正是不自在的开始。

因为每一种依赖都需要我们去经营,去维护。但世事是无常的,不论感情、事业,还是我们现在的色身,都是脆弱而无常的。这种无常时时都在发生,即使我们再迟钝、再回避,也不会感受不到无常的存在。这就使得我们内心隐隐有一份不安全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恐惧。

这种恐惧的根源并不是无常,而是我们的依赖。当我们对某个对象过分依赖时,就会害怕失去,这就导致焦虑和紧张。随之而来的还有失去依赖后的孤独感,以及依赖受到攻击时的嗔恨心等。可见,人的负面情绪都是自己一手缔造的。在这样的情绪中,我们迷茫、被动、不能自己。而当我们没有这份依赖时,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所有这些情绪的产生又和我们对外在世界及对生命自身的错误认识有关。我们总有这样那样的烦恼,有的来自感情,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事业,有的来自人际关系。通常,人们总是希望通过改善环境来解决问题,事实上,这至多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就像身体内部的炎症,如果只在表皮涂抹一些清凉镇定的药膏,无法起到任何实质作用。

“心病还需心来医”,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从我们的心着手。每个人都具有圆满的觉性,这个觉性是万法具足的,不需要任何外在支撑。一旦开启觉性,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以无明执著为基础,当无明不再,执著不再,哪里还有它们的立足之处?哪里还有它们的安身之地?这时的自在才是真正的自在,无拘无束,了无挂碍。

读过《心经》的人一定记得经文开头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可见,“观自在”既是观音菩萨的名号,同时还蕴含着般若法门的修行方法和成就目标。这个方法就在于“观”。在观照心念的过程中,消除内在的迷惑烦恼,获得解脱,获得自在。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学会用佛法智慧观照内心,观照世界。

《心经》所说的“行深般若”就是般若深观。我们现在所修的禅观,主要是从观照入手,通过对觉知力和观照力的培养,解决内在的迷惑烦恼。只有心念逐渐平息,内在的智慧才会显现出来。

(摘自《东方早报》)

猜你喜欢
心念观照恐惧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意聊
《堂吉诃德》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实录——对一部名著的多元观照
身体可随心念改变
清凉一下
我有
住校记:她在梦里表达恐惧
恐惧更奇怪
恐惧
恐惧的对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