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时代》,与电影无关?

2013-04-29 14:54本刊编辑部
学习博览 2013年8期
关键词:小时代郭敬明价值观

本刊编辑部

2008年,由郭敬明创作的《小时代1.0》曾经风靡全国。而在这个电影市场如火如荼的时代里,小说也被郭敬明本人自编自导改编为电影搬上了银幕。影片对于青少年观众的精准定位,使其上映前已经成为本年度又一部话题之作。2013年6月27日,《小时代》全国首映。据“电影票房帖吧”消息,截至29日20时,《小时代》全国累计放映近12万场,观影人次约650万,票房成功突破2亿。三天过2亿的速度,追平此前的《变形金刚3》《西游降魔篇》与《画皮2》等片。同时也是当中唯一一部2D影片。而截止到7月4日,“小时代”票房已超过3.61亿。此外,据媒体报道,《小时代》上映首日全国排片量已超过45%,刷新了2D电影近年的排片纪录。27日首映当天,更有网友微博爆料,北京地区两家影城出现了《小时代》100%的排片率。虽然影院方面回应此举“是一种自主的排片行为和全新尝试”,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不满。

与炫目数字并行的是影片质量引发的口水战。不管是微博还是微信朋友圈,夸《小时代》的人和骂《小时代》的人形成了两大阵营:有人认为这部影片让年轻人真正感受到了青春;有人抨击电影内容空洞无物,透过纸醉金迷的场景宣扬了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当然,那些微博大V们在炮轰《小时代》后也并不好受。像周黎明、“鹦鹉史航”等人的微博都遭到了郭敬明粉丝以及90后观众的“攻击”,并斥责他们已经老了,跟不上这个小时代了。

贬·褒

百度贴吧泌我最爱: 我看了电影,我真心想说烂,它就是在展现上海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人的所谓的青春,空洞奢华而无意义,一个看电影的人一定要看了书才有资格评论吗?那《指环王》和《哈利波特》的很多影迷情何以堪?电影的说服力、感染力何在?好电影是会让你通过镜头爱上原著的。

红网李兆清:《小时代》是郭敬明构想的世界,是四位少女的浮华梦。作为他的导演处女作,公众对他的要求不必太过苛刻。郭敬明很受90后、00后的追捧,却被其他年龄群体所不屑,他们称之为年龄代沟,这个很没必要,因为每个导演拍一部电影都有其预期的受众群体。

陆琪的微博:每次有电影被人狂骂,又一边狂扫票房时,我总是觉得,这家伙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是成功,而能做到别人不看好的事情更是伟大。要去学习这些顶着骂声成功的人。如果你不学习,反而混入斥骂的那群人内,那你一辈子也不过是个被人骗钱的消费者而已。所以,我打算支持下《小时代》。

杨X城的微博:没看过《小时代》,对郭老板无感,但希望《小时代》大卖特卖,让那些自以为是的“资深人士”大跌眼镜,找不着北,开始不那么自信。电影圈头脑石化感受封闭的老僵尸太多了,不学习、不进步、吃老本的人也太多,动摇他们的自负,当然不是艺术上高超的中国电影能达到的,只能由票房成功的“瞎拍”电影来完成。

商业片子·商业骗子

北京华星影城副总刘晖:《小时代》宣传阵势让人感觉好像近期就只有这一部片子能看。

北京万达影城总经理邢燕:一是因为近期抢手的影片少,《不二神探》表现一般,《超人》的票房又低于预期,所以给了《小时代》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有利的空档;二是郭敬明本人有着强大的号召力,他的粉丝又都是刚刚放暑假的学生,所以市场潜力很大;三是该片的宣传效果很好,从之前发布的预告片、片花等素材的点击率和形成的话题性来看,该片已经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度。

知名导演贾樟柯:前天法国文化部长菲莉佩蒂座谈时介绍,法国规定一部影片在任何一个影院的排厅量不能超过三分之一,也不能超过该电影院总场次的三分之一。她说:这是出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考虑做出的硬性规定。市场经济不等于没有约束,不等于经营者可以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没有约束的市场经济是业余的市场经济。

网易网友黎永刚:难道没有观众看的电影,院线会赔钱来排片?法国政府的做法正是打着保护文化多元的旗号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

导演高群书:真得认真说说了:偶像和老板们联合起来赚粉丝的钱,没问题,很好,但要拿出真正物有所值的东西,要让粉丝无论是辛苦挣的钱,还是从辛苦的父母手里要来的钱花的值,不能利用粉丝年少狂热、对偶像无限崇拜就心安理得地去恶意引导消费。孩子们幼稚,大人们也别太老谋深算。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江:大众社会将审美行为等同于消费行为,固然是商品与市场逻辑发展之必然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千百年来形成的艺术评判标准便要就此改变。用“赚了多少钱”来评价一部艺术作品的优劣,是非常可笑的事。而把这种可笑的行为装饰得极为理直气壮且有正义感,便不能不说是时代的悲哀了。

反感·反思

《北京青年报》大仙:郭敬明的《小时代》开创了中国“粉丝电影”的时代,也许这就是《小时代》炫目浮夸的产品效应。“小时代”是个什么时代—是90后疯狂拜金的时代?是生命和灵魂最大程度瓦解的时代?是节操碎了一地还继续往地沟里渗入的时代?是中国电影市场被“烂片”光环迷离得五迷三道的时代?还是一场风华正茂的毁三观与残阳如血的艺术价值观抗衡的时代?

《光明日报》刘巽达:《泰囧》火爆,是因为“喜剧的饥饿”,而《小时代》的火爆,我认为是因为“青少年电影的饥饿”。所以,我更愿意把目光聚焦于影院里青春少年的泪水与笑声,而暂时远离影片质量引发的口水战。无论是让你“真正感受到了青春”,还是让你觉得“内容空洞无物”,电影市场的细分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新浪网友乌云背后滴幸福线:这些影片一边被吐槽,一边赚票房……烂片能卖出黄金价,谁会认真做电影?

初三学生于颜如:我对《小时代》中爱情、友情在现实面前的无力而感到悲哀和伤感,并产生了对那种生活的恐惧与向往同时存在的纠结态度,而不是接受到了(没看过《小时代》还瞎掰的)家长们所说的垃圾价值观。我因此而有了更高的追求,也知道了物质不能代表一切—这难道不是电影带给我的积极影响吗?《小时代》所传达给我的,是一个真实、残酷、理想化的青春缩影,物质条件的卓越将这些残酷和美好放大,将现实中的矛盾真实地传达给观众。

中国新闻网王正昱:我为什么不喜欢《小时代》,完完全全与我的年龄和性别无关。从电影本身来说,《小时代》从剧本到画面到表演,都不能让人叫好。当然,即便说成这样,我也能理解粉丝们对这部电影的喜爱,只是我不同意用青春的区别,来证明一部电影的好坏。

《人民日报》刘阳: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人将《小时代》的目标观众称为“脑残粉”。电影行业里有一句老话,不尊重观众就是不尊重自己。要知道,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曾经被我们命名为“脑残粉”的观众必然会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要消费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选择也将决定中国电影产业的未来。今天的中国电影为孩子们做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这就是《小时代》的大意义。

新浪网友僵小诗:有那么一瞬间,我突然就理解《小时代》了。套用别人的一句话,郭敬明志不在此,又何必强人所难呢。拜金也好,物欲也罢,年轻一代的价值观不是一部电影就能够引导的,没有小时代,照样会有其他的文学消费品去消耗当下年轻人的价值观。是教育出了问题,是我们的大时代出了问题,我们的反思找错了对象。

《小时代》·大时代

《南都娱乐周刊》朱白:《小时代》会流行,正如郭敬明那些小说曾打动很多少男少女一样,他现在旗下的杂志、作家也依然市场表现强劲,但这些永远不是主流世界的玩意儿。不是说严肃文学与畅销书之间存在鸿沟,而是这种压根就奔着讨好和轻佻去的作品,无法深入人心—不是抓住了轻浮就都成为历史洪流的。

北京影评人王沐:一部影像失败的劣质电影,让人反思的不应该只是形而上的价值观和消费主义盛行的营销观,我们更应该反思以此为代表的国产类型片创作上的投机与荒唐,反思评论界浮躁的精英主义。

《北京晚报》魏青:郭敬明曾用文字给青少年营造了一个无关社会现实和公序良俗的世外桃源,深得喜欢逃避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们的推崇,如今,郭敬明又要在电影中高高矗立起能够麻醉灵魂的高贵大厦。少年强则中国强,但是当今,如果这样的强势是建立在青少年对物欲横流的麻木和热衷以及对精神世界的日益空泛化,那么就有情商退化的危险,更不要说人文精神的强势了。好在除了郭敬明的粉丝团外,痛批《小时代》的声音汹涌澎湃。

某90后学生:有人批评《小时代》是一部一无所有的电影,我倒觉得未必,因为它告诉我们,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而来的副产物是当代中国价值观的土崩瓦解和人心的浮躁虚荣。我不是在贬低人们对物质的追求,而是在质疑一个以拜金奢靡为年轻人的新时代的社会,它的未来还有什么值得展望之处?

解放网谢正宜:还算好,时代不是只有郭敬明那么“小”—无底线的急功近利是捷径但并非唯一道路,即便选择另一条更为艰难但更为坦荡的道路,我们也不是不能怡然自乐。以自己坚守的节奏来迈向更广义成功的人越来越多,时代才会越来越好。真正让“小时代”变成“大时代”,靠的是每一个志存高远者的中国梦,每一个脚踏实地的中国人。

猜你喜欢
小时代郭敬明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编剧 宋方金:世上竟然还有比《小时代》更烂的电影?想想就毛骨悚然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关于郭敬明的一封家书
郭敬明就像是一个便秘患者
美版“小时代”力压科幻大片
名人读《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