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美国读书郎

2013-04-29 14:54王小木
学习博览 2013年8期
关键词:常青藤华裔学费

王小木

“教育减负”喊了这么多年,听说最近已经发展到了出台规定不准老师布置家庭作业的程度,但课外培训市场却愈加红火。很多父母叫嚷着要把孩子送出国读书,从出国读研、读本科发展到了读中学、读小学,最近甚至出现了有些家庭千方百计想把孩子送出来读幼儿园的趋势。很多人觉得,美国的学生们轻轻松松的就把书给读了、把大学给上了,最后个个都成了社会精英。移民的理由,第一条就是“小孩在国外受教育压力小”。真的吗?

高中生们的控诉

2011年《纽约时报》报道了美国部分地区试图对学校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进行改革,结果无数的中学生们在《纽约时报》的官网上跟帖留言,抨击过度的家庭作业。

九年级(相当于国内初三)的Brian说,他每天下午4点回到家就做作业,一直要做到凌晨2点。因为作业太多,他甚至有时不吃饭。“我没时间和爸爸、妈妈、姐姐聊天,每一次我想和他们说点什么,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你做完作业了?”

十年级(高一)的女生Jesse记录了自己当天必须完成的作业,“50道几何题,15道世界历史题,3页的化学笔记,3页的英语AP文章。我的化学老师说过,除非你在医院生病了或者谁死了,不然你都必须完成我的作业,没有例外。”在中国教育系统里长大的我们都会觉得这句话很耳熟。

一个母亲统计了高中女儿的每周时间表,从出门到放学要在学校里呆50个小时,最少15小时的家庭作业,10小时的课外体育培训,5小时的体育竞赛。OK,已经80个小时了。这个女孩子还要睡觉,还要吃饭穿衣,在Facebook和Twitter上和同伴们聊天。

投机取巧的“10分钟原则”

从理论上来说,美国的中小学在布置家庭作业时的确有一个所谓的“10分钟”原则,一年级学生每天花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二年级学生不超过20分钟,以此类推,等到高中毕业十二年级时不超过2小时。但事实是,大部分高中生花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都在4小时左右。

因为有这个“10分钟原则”,所以美国的小学老师们布置的家庭作业往往不是当天完成的,而是一个个大的项目,给孩子们一个交作业的日期,你自己决定每天在一个个项目上要花的时间。这些家庭作业的内容肯定要比国内的死记硬背强得多,孩子们天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被培养和保留了下来。

我邻居的孩子读四年级,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作业只有阅读(读完一段内容后回答几个问题)。另外阅读课的大项目还有一个月阅读一本大约3厘米厚的书,把自己读到的内容做成PPT并在课堂上演讲,重点是家长不能帮忙。数学方面,这一学年的作业是在网络上完成100个主题的测试,老师希望他们最好每天能花上15分钟做测试。到3月初已经一个半学期过去了,邻居的孩子已经做完了75个主题,但他有些同学只做了15个主题。

邻居的孩子每天必须花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在半小时以内。但那些第二天不用交的项目也是需要时间投入的。另外,他每天还要练钢琴,每周去俱乐部进行足球训练,周末要去上中文学校。学校之外的生活不比国内“轻松”。

美国学生不考试?2002年之前的老黄历了。小布什在任期间签署了著名的《不让孩子掉队法》(No child left behind),全美公立学校每年4月份都会对三到八年级学生进行统一的标准化考试,三年级考数学和阅读,再往后还会考科学和写作。

在标准化考试中考得出色的学生可以上Advanced和Gifted课程(可以理解成国内的快班),学习更多更深奥的课程。考不及格的呢?学校免费提供家教,教到你合格。

这种“快班”模式导致美国也出现了有针对性的课外培训班。去年《纽约时报》报道说,市场上出现了几十种针对数学和阅读统考的“一对一”辅导或补习班。原因是进入重点中学的竞争十分激烈,成本高昂,这种情况在曼哈顿最为明显,该区域的繁荣发展导致了大量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涌入。城市记录显示,自2002年以来,从曼哈顿上东区到曼哈顿下城的两区已经新开了四所中学,其他学校也在扩大规模,但好中学的入学竞争并没有因此降温,比如索尔克科学学校(Salk School of Science)去年就收到了777份申请,但入学名额只有146个。没有人会天真地以为,参加这些培训班的都是华裔和亚裔学生吧。

我家隔壁的那所公立学校,去年三年级时的标准化数学考试有60%的学生没考到3分及格线(满分5分)。看上去那些家长也没什么特别大的反应。曾有一个华裔家长和我说过,美国的公立学校教育基本实行的就是优胜劣汰的进化论,强的自然会脱颖而出,弱的就自己在一边玩,也没人会说他什么。很多华裔家长甚至会被老师要求,不要教小孩太多超出课本进度的内容。

中美两国最大的不同在于,西方的家长们觉得送孩子去学校读书是自己要做的事,但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是孩子的事。而部分华裔家庭生活的重心可能就是孩子的成绩和未来,他们对于教育的定义就是比拼家长的投入,从时间到金钱到面对升学的各种有利的策略。

一个华裔家长说:“女儿两岁半多了,参加了芭蕾和游泳课,等她三岁再加空手道,很多班不到三岁都不给上,急死人。”她的着急只是比喻,我是彻彻底底地被吓到了,只能感慨:中国爸妈到哪儿都是中国爸妈!

你会帮孩子付大学学费吗?

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高考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你只要保证自己考得好,就可以上北大、清华。但在美国,如果你的简历里只有一条“SAT(美国高考)分数满分”,你肯定读不了常青藤大学。你必须要兴趣广泛,音乐、体育方面参加过什么俱乐部或者拿过什么奖,关心公益,服务社区,总之,你得体现出一定的人格魅力和才能,每个常青藤学子的入学简历不是像迈克尔·乔丹,就是像特蕾莎修女。

我上周遇到了我们小镇高中交响乐队首席小提琴手的爸爸,他说他女儿从来没有过周末,不是在练琴就是在练琴的路上。美国的小孩从三四岁开始就会加入各种培训班,但与国内英语、奥数、物理、化学培训不同,这边的孩子们每天下午3点半放学后的课外培训往往是艺术和体育培训轮着去,最主流的往往是橄榄球、篮球、足球、棒球等兴趣班。哪家的孩子被某个队选中了,家长们更是会在家门口贴个大喜报。这是一种文化传统,但在我这个外来人看起来,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为高考录取做的最佳策略呢?

美国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做高要求的背后,是他们的另一传统—不为孩子付大学学费。即使近些年来美国政府也推出了若干个教育基金,以便父母和祖父母们为孩子储存大学学费。但与华裔家庭相比,最主流的西方式思维和传统是自己打工挣学费,继续住在家里的话还得交房租给爸妈。

早年来美的吉尼常找我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偶尔会和我谈起她的子女。今年17岁的儿子没拿到常青藤奖学金,计划先读两年社区大学再转学到镇上的州立大学。很多华裔家长们着急的往往是怎么被常青藤录取,读州立大学已经是没面子的事情了,社区大学的名声比“克莱登大学”好不了多少。但吉尼却很坦然地说是考虑到学费问题,“我们不打算帮他付大学学费,除非他像姐姐那样拿到常青藤奖学金,不然即使录取了也不会去读。”大女儿即使当初有奖学金付学费,但大学期间的生活费都靠课余打两份工。

吉尼夫妇是典型的西方式育儿思维。儿子从小就不喜欢上中文课,吉尼也没逼着他学中文,如今想到中餐馆打份零工也因为不会说中文而作罢。如果每个家长都能像吉尼这么想得开的话,美国的确是孩子们读书的天堂。

(摘编自《新民周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常青藤华裔学费
读迷作品
多措并举加强和改进华裔新生代工作
与诗词共生的树叶文人画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陶欣伯:熠熠生辉的华裔实业家
王赣骏:首位华裔太空人
我的兴趣班学费
“孔子曰”之孔子的学费
风之谷之战
风之谷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