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传
摘 要: 当前高职矿业专业的实训条件相对落后,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要求,直接关系矿业行业职业院校的发展,同时影响我国矿业企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我国目前高职矿业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 高职矿业专业 实践教学 专业技能
一、高职矿业类教学现状
随着现代矿业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有较高文化素质、懂技术、讲安全、会管理、能经营的现代化矿业类复合实用型人才深受企业青睐,高职学校应顺应现代矿业企业的发展要求,培养出高质量技能型人才,这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实习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专业教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强调理论知识够用为适度,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途径掌握岗位工作技能,实现教育与企业生产的无缝链接。但目前高职矿业类矿物加工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一直沿袭传统的专业培养方式,专业设置纵向过细过专,横向交叉不够,实践教学课程不能适应现代矿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实验、实习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专业面过窄,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知识面宽、知识新的要求。如关于尾矿整体利用、矿物材料开发与应用等新知识、新技术、试验设备较缺乏。
教学内容偏旧,实用性差。矿物加工技术、冶金技术专业正朝着高附加值、经济高效、资源综合利用和高度自动化方向发展。学校应根据专业学科的发展方向,增加如非金属矿的选矿、选煤工艺、采矿、生产管理、环境保护概论等课程及其实践课程教学。
实验教学方式呆板。传统教学模式是把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统一安排实验,提前规定实验方法和步骤,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指导书提供的实验步骤,依葫芦画瓢地进行实验,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实验教学内容落后。实验教学教材大多是多年前编写的,更新速度慢,实用性差,而且教学内容一般比较简单,大多是验证性和演示性的实验,内容脱离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矿冶专业的生产实际情况。实验教学缺乏总体设计,各个实验环节比较分散,没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安排。另外,把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常常使学生在学理论时觉得过于抽象,而在实验教学时又忘记了理论教学的内容,单纯为了实验而实验,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实验设备、仪器陈旧。由于对实验室的经费投入有限,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陈旧,大多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产品,自动化、现代化程度不高,实验中容易造成人为的误差,更重要的是,这些陈旧的实验仪器与当前矿山企业中的现代化生产、实验设备差距很大,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还得重新学习新的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
实习实训质量达不到教学目的,尽管学校都认识到工程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目前企业没有义务对工程实践教学承担责任,一些矿山企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与企业无关。因此,考虑安全、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使矿业类专业普遍缺乏校外实践教学场所,缺乏稳固的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往往以参观为主,不具备让学生参加生产操作的条件,学生无法真正体验生产过程,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则学生就业时达不到企业要求的技能。
为此,高职学校应从矿业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出发,依托行业背景和学科优势,加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优化。通过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指导书,加强校内实验室、校企合作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實践教学考核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实践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矿业专业人才。
二、国内高职矿冶专业实践教学落后的原因
我国本科以上层次的矿业专业教育比较早开设,实践教学研究比较成熟,但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职矿业专业大多源于中专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在国内处于初始阶段。自上世纪末,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等职业院校才相继开办了矿物加工或选矿技术专业。由于各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历史、办学条件等不同,在开办此专业时,对专业内涵的执行有一定差异,有以金属矿为特色的、有以煤为特色的、有以订单式培养两年制专科矿物加工技术专业为特色的,基本立足本地,服务本省(区),各高职院校都呈现出各自的办学优势与特色。2005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奖励评审》项目体系,加大了对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立项的支持力度。但现实中,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验、实习、实训、实践教学仍存在一定问题,大部分只能进行验证性实验,校内实验、实训建设跟不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少,学生实习变成参观企业,实践教学模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方式方法不够创新,专业培养模式大多沿袭传统选矿专业的培养方式,这与高职学生毕业就业的行业岗位需要的职业技术能力要求脱节。矿业类矿物加工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宽尖专业,应加大实践教学的研究,对传统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采取相应措施解决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些难题,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现代矿山企业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三、提高高职矿业专业操作技能的对策
职业教育是矿业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主要渠道,加强矿业行业职业教育,促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合格高技能型人才,是建设现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办好矿业行业职业教育,要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提高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能力,是培养合格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一)企业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支撑工业发展的意义
发展行业职业教育是矿业工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矿业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料产业和科技进步的先导产业,“十二五”是我国从有色金属工业大国向强国转变的重要时期,转变矿业发展方式靠科技、基础靠教育、关键靠人才现状,必须建立一支数量庞大、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是新增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对于改善产业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企业员工技能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发展行业职业教育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矿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产业关联度高,对技能型人才要求贯穿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矿业行业职业教育是促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大批合格技能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
(二)完善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机制
创新行业指导职业教育工作机制,完善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工作体系,行业骨干企业、研究院所应设立职业教育对接工作机构,规模以上矿业企事业单位应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立职业教育对接岗位。组织制定矿业行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推动建立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制定行业相关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指导专业院校及时调整相关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建立行业参与专业质量评价机制,把行业规范和专业标准作为专业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专业教育工作新机制。
严格有色金属行业就业准入制度,行业组织应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完善行业专业资格标准,将专业资格与行业顾问挂钩、职业院校的主要方向与专业资格证书挂钩。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就业准入。企业录用员工,属于行业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必须录用取得相应职业院校学历证书或相应的主要资格证书、主要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行业相关专业院校要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和从业素质的培养,使毕业生掌握中级以上的重要技能,强化能力培训,促进专业院校毕业生就业。
改革有色专业师资培养评聘制度,行业组织应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与先进的企业一起建立一批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制定有色金属相关专业教师实践标准,推动专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鼓励企业为职业院校培养一批既熟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又在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有色金属行业企事业单位应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和能工巧匠到专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并将其参与教育的工作情况作为其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人才评价的重要条件。
完善有色金属企业学生实习机制,探索完善矿业行业的学生实习实训协调机制,形成自律性行规。形成矿业行业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标准,保证实训岗位与专业级别匹配。引导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鼓励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保障学生实习的合理报酬,建立学生实习档案和跟踪反馈机制,将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纳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尽量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学生实习宏观管理、远程指导、信息服务的平台,鼓励开发和推广基于真实生产过程的虚拟仿真实习实训系统。相关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学生实习管理,落实跟班指导,实习实训学生要做到应保尽保,组织好实习学生的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落实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加大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职业院校新增的建设经费应优先购买实践教学设備。
依托职业院校建设职工培训基地,行业组织应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促进职业院校教育与企业职工培训的相互衔接,遴选一批专业优势明显的职业院校建立企业职工培训基地,组织企业员工接受系统培训。支持相关专业院校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参与有色金属行业特有工种专业职格培训及鉴定工作。
(三)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搭建校企教育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增加经费,支持有色金属行业协调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教育机构共同搭建具有矿业行业特色、校企互动的远程教育与培训平台,开发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工作过程虚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名课音像等多种形式的主要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推动共建共享,拓展员工与学生的学习空间。支持企业将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的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鼓励企业技能型人才在生产现场利用平台进行专业教学,引导专业院校整合优势教育培训资源,借助平台开展企业员工教育与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