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周刊》栏目分析及优化方向

2013-04-29 10:42黄镇
新闻世界 2013年9期
关键词:新闻周刊

黄镇

【摘 要】在我国,电视新闻杂志栏目虽然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但是已经逐渐成为了我国电视新闻栏目中的重要一笔。新闻杂志栏目时间短、内容精炼,有很多其他栏目替代不了的优点。但纵观全国的新闻杂志栏目发展依然是良莠不齐。本文通过对央视电视新闻杂志栏目《新闻周刊》的分析,总结电视杂志栏目成功的原因,探讨电视新闻杂志栏目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电视新闻杂志 新闻周刊 改革优化

一、《新闻周刊》栏目分析

1、栏目定位

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栏目开播于2003年5月3号,原名为《中国周刊》,首播时间为新闻频道每周六的22:15——23:00,时长45分钟。在2006年1月1日,《中国周刊》更名为《新闻周刊》。

《新闻周刊》作为一个周播栏目,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它要呈现给受众一周较为重要的新闻,观众最关注的人物,为观众补上由于各种原因错过的一些重要事件。从这几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是不同于日播的新闻节目。七天是它的制作周期,它是站在七天的高度、以七天的视点、七天的深度来看待过去一周的新闻。

央视《新闻周刊》共有五个子板块,分别为《新闻回顾》、《本周视点》、《本周人物回顾》、《本周人物》和《本周特写》。《新闻回顾》是第一个部分,大约用5分钟的时间来回顾这周发生的三件到四件事情,虽然事情不多,但都是经过编导精心整合加工过的,是这周以来每一件事情连续动态的综合表述;《本周视点》是一期栏目最为精华的部分,要具有足够篇幅和深度;《本周人物回顾》,大约用5分钟的时间回顾本周的4个新闻人物,这些人有可能是政界、商界也可能是体育和娱乐界的,只要是足够被大家关注的,就有可能会被入选;《本周人物》的主人公是1个人,板块时长为9分钟左右。《本周人物》是在《人物回顾》之外另行选择的;《本周特写》,从文学上所讲的特写的突出特点是抓住现实生活中人物或事件的某一富有特征性的部分,作集中、精细、突出的描述和刻画,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栏目内容

《新闻周刊》所回顾的新闻事件不论事情是大还是小,都是与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举例来说,2011年2月26号的节目中,《新闻回顾》选择了这些事件:①保障房,全面启动;②丰田召回 ,无关中国?③新统计 “新真相”;④公安部,执法考评新标准。2010年12月18号的《新闻回顾》的事情分别为:①新疆黑工厂,再现包身工;②浙江台州,30余名干部倒卖“房票”;③寒潮来袭 猝不及防;2010年12月25号的《新闻回顾》安排:①年末地王再度频现;②山西:煤焦腐败涉近千官员;③昆明:“最短命”经适房;④公安部告破特大黑枪案。

很显然,每一期节目当中所回顾的新闻事件并不是独家的,最新鲜的,但这些确实都是跟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重大的民生事件,关乎衣食住行,关乎百姓温饱。比如“住”,关于楼市、房子的问题,三期节目中不约而同的都谈到了,“保障房全面启动”、“浙江台州30余名干部倒卖房票”、“年末地王再度频现”、“昆明:‘最短命经适房”。房子问题成为了继医疗、教育等问题之后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当下最为突出的矛盾,也是我国政府一直在致力解决的问题。所以大家眼前关注的就是《新闻周刊》要选择的。

《本周视点》是占栏目比重最大的部分,本版块通过对事件的解读向受众解释某一类社会现象,并且在现象背后引发受众思考,向受众传达一种理念和信心。

《本周人物回顾》,该选谁?依照怎么样的标准呢?让我们通过实例来分析。

2011年2月26号的节目人物回顾分别为:韩志鹏 ——追问公车;马云——刮骨疗毒;刘心武——续红楼梦;刘宏玲——幸存。韩志鹏是广州市政协委员,他从2010年两会就开始关注公车使用问题,要求公开公车数量、公车消费情况,车上不仅要注明是政府公务车,还要写明属于哪个部門,监督电话是多少。他今年的提案同样是关于公车的问题。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他的提案就得到了回应。广州市纪委书记苏志佳特地约见他,跟他聊了40分钟,一些相应的举措也将出台,包括在公车上安装GPS跟踪系统,对公车私用进行收费等。这让韩志鹏感到很意外,公众也对安装GPS系统的成本感到疑惑,但是韩志鹏说他依然会对公车问题坚持到底。

这些人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才使得他们能够选入到同一个节目板块?栏目这样编辑:“面对本周众多的人物,一个大大的逗号跟一个大大的破折号出现在了我的面前,他们都意味着未完、待续,接下来又将如何呢?提出约束公车的方法,媒体热议一片,但问题是接下来呢?可行吗,真的实行吗。还有更好的招吗?未完,待续。

而对于刘心武续写《红楼梦》,栏目认为不要大惊小怪,原本就没写完,谁都可以续,包括您。然而估计将来最被人认可的还是那个《红楼梦》。每一件事情都有两面性,事情发生的当下我们每个人都无法下一个结论,所以只能让事件来考验。《新闻周刊》的编辑们站在受众的角度,想受众所想,告诉观众,对每一件事情,应该静静地等待结果不要急于下结论。

《本周人物》讲到了喜洋洋的动画将入住哪个公司?主持人说他的未来到底会怎么样,成了未完待续。

栏目的最后一部分是《本周特写》。特写的事件是真实的、典型的,与观众有着强烈的共鸣。2月26号的特写是回家,讲述了当月16号,利比亚国内发生暴乱之后,我国政府派专机接利比亚的华侨的事情。特写综合运用了录音采访、图片、视频资料等方式,再现当时的场景,令观众感动不已。

3、品牌经营

品牌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产。强大的品牌能够树立消费对其产品的忠诚度。对于一个栏目来说,树立栏目品牌同样是必要的。树立起强大的品牌栏目就有了强大的公信力和忠诚的收视群体,也就保证了栏目的收视率。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资本的运作会使得电视制播分离的模式越来越向成熟发展。制播分离制度日趋成熟的今天,电视台得栏目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电视台自办的节目只有做强、做精才能够在竞争中获胜。

《新闻周刊》从2003年“创刊”到今天走过了将近10个年头,10年的时间里,《新闻周刊》始终坚持办有深度有高度的精品栏目的主张,每一期的栏目编辑都各具特色,但是坚持民生、实事求是的方向从来没有变。不变的坚持给自己带来了多处回报,除了收视率不变以外,在新闻频道的多次对栏目调整改革中却没有改变《新闻周刊》。

4、地方台《新闻周刊》栏目概况

随着央视《新闻周刊》栏目的播出并不断被广大受众的认可,从2004年以后类似《新闻周刊》一类的电视栏目在各地方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如宁波电视台推出新双语新闻栏目《新闻周刊》,用手语和声音同步向全市人民播报一周来天下事、宁波事及世界各地的奇闻轶事。通辽电视台推出《新闻周刊》节目,节目每周日19:40首播,内容包括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政策资讯等。2005年10月,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开播《拉呱》栏目,也是一档民生新闻综述栏目。河北廊坊电视台2005年在民生栏目《廊坊零距离》中,每周六晚8点推出新闻综述类节目“一周视点”,同样也是《新闻周刊》类节目的衍生和创新。经笔者调查,虽然地方臺节目名字花样繁多,节目内容各具特色,但与央视的《新闻周刊》相比,存在的问题也不尽一样。

(1)“一周新闻回顾”选择的新闻事件不突出,不完全是当地群众普遍关心,备受关注的事件。

(2)“本周视点”对新闻事件深度分析上存在欠缺。笔者观察,有的地方台在分析新闻事件中,在新闻背景方面,不是从新闻事件的起因、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分析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入手,而是从中途入手单刀直入,使观众自始至没明白所报道的新闻事件是什么。

(3)在评论中,记者对新闻事件的采访人群比较单一,没有“集纳性”。要集百家智慧,纳百家之言,这样对新闻事件分析的才不会片面,不会孤立。

(4)要选择一位有深度,即睿智型的主持人做此类节目的主持人。如央视《新闻周刊》白岩松的加入,为栏目注入了知性的血液。笔者观察,有的地方台此类新闻综述节目选择入门不长的俊男靓女做主持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可殊不知真正吸引观众眼球的是主持人对新闻事件的淋漓尽致的分析。只有选择一位合适的主持人,才能对新闻事件的分析更加平民化,以大众化的风格在电视观众中树立良好的节目形象。

二、《新闻周刊》的变与不变

当下的中国正在以高速度在向前发展。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媒体栏目,面对着这样的背景,《新闻周刊》是有压力的,因为人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众口难调,栏目编辑稍微拿捏得不准就会陷入到进退维谷的境地。

《新闻周刊》能够长期良好的发展最主要的原因要归功于定位的准确。有了准确定位,栏目才能有进行的方向。

《新闻周刊》的定位是“7天的高度”,所以选择的内容是一周中有代表性的深度新闻,要对这些事件做综述式的深度解读。唯有站得更高才能继续看得更远、走得更稳,《新闻周刊》当坚持并且继续坚持自己的定位,栏目才能持久的生存下去,为受众带来更多深刻和新鲜的体验。

《新闻周刊》除了整合一周现有的资料以外,也可以增加诸如“本刊记者特稿”等内容,更主动地发挥媒体的优势,把“被动”变为主动,派遣本栏目的记者到新闻现场采访,给观众带来更多直观的体验。

如今,电视科技水平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应该让这些科技成为我们工作的手段,让它为我们服务。在剪辑上,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让画面更为流畅,镜头之间不出现画面空缺;声画更加对位等等。音乐的使用可以为栏目锦上添花,借助互联网的便利优势,多增加栏目音乐素材,使栏目的一体化程度更高。

总之,《新闻周刊》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想持续发展,就一定要在“不变”与“改变”之间做好平衡。不变的是栏目的定位和宗旨,要改变的是栏目的形式。只有这样,《新闻周刊》才能成为电视新闻杂志栏目的一棵常青树。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新闻周刊
节后返岗的心情,太难了
不要让我们的便利,成为他们的障碍
旅行的没落
文学已死了吗
与感冒相处的日子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天下没有白痴的午餐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封面反馈
新媒体时期女性新闻周刊的发展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