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木鱼 张傲
【摘 要】随着时代和受众审美需求的不断发展,电影栏目也由原先差别分明的赏析类和资讯类栏目逐渐糅合,变为多个种类的混合体。互动化、娱乐化、平民化的特征越来越凸显,草根内容生产模式、网络互动等新时代因素也为电影栏目增添了新的色彩。
【关键词】电影栏目 《第十放映室》 《爱电影》 互动媒介
一、电影栏目
电影院里的观众逐渐增长,而电视荧屏上的电影栏目却也并未减少。21世纪初期,中国几乎所有省市级以上的电视台都先后设立了影视部,除播放电影外,电影栏目的勃兴也成了发展趋势。
电影栏目大致可分为三类:
资讯类栏目。主要传递有关电影的信息,又可分为电影动态信息与电影常规知识两种。电影动态信息栏目主要报道电影信息,如专门报道新鲜电影信息的《中国电影报道》、报道各种影视信息的《世界电影之旅——资讯快车》等;讲解电影常规知识的栏目如《电影大百科》,以讲座的形式向大众普及电影知识。
赏析类栏目。以电影鉴赏为目的,引导大众的观赏目光,提升大众的电影鉴赏水平,如《第十放映室》主要是对一个电影主题或一个电影人的相关电影进行评说,《佳片有约》则是针对电影频道将要播出的海外影片请有关人士进行评论赏析,一般都以现场访谈的形式进行。
杂志类栏目。往往由几个板块组成,把观众和演员请到演播室,谈论拍摄故事,内容综合,定位于电影人与普通观众的沟通,叙说的内容较杂乱、浅显,没有统一固定的内容板块,《银幕采风》就属于此类栏目。
这三类是电影栏目兴起初期定位明确的栏目,其中电影赏析类显得格外耀眼,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第十放映室》,它是电影赏析类栏目的优秀之作。《第十放映室》是央视十套介绍电影文化的特色栏目,于2004年央视改版时推出。它以新颖的节目理念和形式,主要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电影大师、电影史上有代表性的影片,大量展示电影的主要画面,并结合国内权威电影研究专家的讲解和评说,提出最新锐的学术观点,带领观众以专业的视角来解读和评析电影。
《第十放映室》正在热播之际,2006年电影频道一档以电影为主题的日播综艺类栏目《爱电影》正式开播,旗下《说》、《拍》、《画》、《秀》、《猜》五档子栏目,分别以不同风格内容全方位地诠释中国电影的全况。关于《爱电影》的定位,由于子栏目众多,无法将之归在任何一类电影栏目中,在创作者和参与者的不断摸索中,逐渐形成《爱电影》自身的风格和定位,即以电影元素为节目的主要结构方式,以爱电影的情感作為线索,关注国内外电影话题和动态。从电影拍摄到表演,致力为所有热爱电影的人提供更大的空间。《爱电影》作为一个“将电视与网络联系起来”的互动媒介平台,其创意与实践就巧妙地契合了这样的思路与理想,力求实现艺术、技术与大众生活的融合,具有鲜明的网络时代色彩。
二、《第十放映室》与《爱电影》的区别
《第十放映室》和《爱电影》开播的时间虽然只相差两年,但二者却似乎有着传统电影栏目和新型电影栏目的区别。
从内容上来说,每期《第十放映室》都有一个统一的主题,与以往节目杂乱介绍众多电影不同。如2007年的《金庸群侠传》和2006年的《香港电影传奇——倩女幽魂》,长达一个半小时便是以单一的金庸小说改编的香港武侠电影和关于《倩女幽魂》的两部电影为主题;其二,《第十放映室》的内容更注重传达电影知识和文化,它的目的是通过对具体影片的解析,向观众介绍相关的电影知识,加深观众对影片以及电影历史发展的理解,其中对历史的刻画尤为精彩,如其对法国电影的深度解析,既介绍了众多经典影片,也交代了法国电影的大致历程;其三,栏目中出现的影片大多不是新片,风格冷静理性,即使是对名片、名导演、名演员的评论也绝不盲从,内容上放在电影本身,引导受众以专业的眼光来解读电影作品。
相对的,《爱电影》由于其子栏目众多,因而主题也较为繁多,与《第10放映室》类型相似的《爱说电影》板块也与《第10放映室》有明显的区别,除了草根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这也是一档紧跟国产电影院线的演播室主创访谈节目,对即将上映的最新影片做出快速反应,邀请电影主创人员做客演播室,在影片上映的同时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向电视观众推介自己的作品,讲述台前幕后的精彩故事,交流创作感想,为观众和电影人搭建良好的通道。
从艺术表现上来说,首先《第十放映室》中的主持人作用被淡化了,栏目的结构要求主持人在栏目中只是一笔带过的位置,栏目只需通过对具体影片的分析向观众做知识性的传达,无需依靠主持来调动受众的主动性或者营造现场气氛,而这种学术性虽然保持了节目的高品位,却也因此流失了部分观众;其二,在节目的剪辑上,二次剪辑使得节目中播放的影片更具有典型性,节目中还利用电影与电视的交互关系,在音乐和画面剪辑方面下工夫,将电影蒙太奇手法适时地运用到电视栏目的各个环节当中,丰富了电视语汇;其三,适时的旁白解说词也是让《第十放映室》大放异彩的重要原因,之所以认为其解说高质量,不是因为解说词本身的文采飞扬,或解说员的磁性嗓音,而是解说词的专业和深刻,在整个节目中解说词起着贯穿主线、表达制作者意图和诠释影像画面的作用,这一点使得每期的《第十放映室》更像一部独立的电影纪录片。如在点评《疯狂的石头》的一期中有这样的解说词:“和以往国产喜剧片不同的是,本片终于出现了一种重视娱乐电影语言的新鲜气息,银幕上的幽默不再只限于‘讲段子,而是调动了电影的各种视听手段。展开在导演面前的是无限的表达空间,而不再只是一张嘴皮子和网络笑话”。解说词客观,不强烈褒贬,专业深刻,让观众信服。
而《爱电影》在节目的形式上则更像是一档综艺节目,五个子栏目中有三个访谈性节目和两个真人秀节目,其中《说》、《拍》、《画》都会邀请电影的主创人员做客节目,与主持人、观众一起讨论电影故事,以强有力的互动形式吸纳观众和专业人士对电影的评论和意见,而《秀》和《猜》则将电影元素融入主持人与选手、路人的互动之中,让观众在观看真人秀的过程中拉近与电影的关系,甚至参与到节目中来,观众不再是简单的看客;其次,节目的形式决定了主持人在这节目中的重要性,活泼生动的主持方式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还可以适当地激发观众的创作和参与激情,主持语言娱乐化、大众化,更容易面向大众人群;与传统的电影栏目不同的是,《爱电影》不仅局限在摄影棚内,不仅局限在成功电影和电影人的展示上,它开始走向大众,铺设电影爱好者走向屏幕的桥梁。
最后从受众定位上来看,《第十放映室》集中锁定中间阶层作为核心目标受众群。“中间阶层通常具有‘三高特征:高學历、高收入、高消费,往往以知性、时尚、前卫、优雅情调引领着一个社会的审美、消费潮流。”中间阶层在观看电视节目后,会形成再传播,从而影响全体社会民众对媒介的认知水平和感受强度。而《爱电影》的受众定位则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大众的,特别是众多电影爱好者,节目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满了娱乐色彩,节奏活泼鲜明。
三、从《第十放映室》到《爱电影》
影视作为艺术的重要门类,从诞生时起就与大众生活血脉相连,传播技术的进步使这种联系愈加密不可分。从《第十放映室》到《爱电影》的众多变化便以技术的进步作为条件,电影爱好者的主观因素作为动因。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人们参与创作和参与影像艺术的门槛也逐渐降低了,数码录像机、录音笔、扫描仪等都为电影爱好者的创作减少了成本,使原创成为可能。网络传播也使得影视创作的信息唾手可得,原本隐藏在幕后的信息现在随时随地都可以浏览,原创作品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传播。
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与平民化趋势,使贵族式文化不再占据主流市场,大众文化成为当今社会最流行的文化,娱乐成为当前大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形式,拥有多元的价值取向和庞大的文化享受人群。而2006年诞生的《爱电影》就是适应了网络时代和草根文化的发展,影像艺术逐渐走向民间,揭开神秘面纱。
同时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也使得电影栏目的互动性成为必须,真人秀节目广受好评,电视受众由传统媒介形式下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使得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增高。
《爱电影》是将节目作为一个平台,为电影爱好者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栏目从节目名称到内容都彰显了其对电影的热爱,而电视节目这样一个外在形式又要求它要用电视的艺术来阐释电影艺术,寓教于乐,在玩乐中普及电影知识,激发热情。《爱电影》节目的创作就是依靠网络的力量,将广大网民的力量汇入节目中,门户网站上建立讨论专区,展开专题讨论,进行引导性点评,讨论意见直接引入节目。
其次,《爱电影》是一栏互动性强的节目,不仅实现了电视与网络的互动,也将媒体与受众紧密联系在一起。该节目从内容到形式均体现出了强烈的网络互动元素,不仅给电视娱乐增加新品种,引起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网民的群体性关注,而且对未来网络视频、手机视频的流行走向具有直接影响。互动解决了与观众真实沟通的问题,主持人走上街头,与老百姓说家常话,而又不完全脱离电影这一主题;或者邀请网友观众、嘉宾与主持人针对电影问题进行互动,草根性和趣味性得到最大体现,如此深切、真实的互动,为充分激发电影爱好者的智慧、培育中国电影的新生力量提供了自由空间。
参考文献
①邹晶,《艺术与技术的互动——以央视六套电影频道〈爱电影〉栏目为例》,《青年记者》,2008(5)
②吴申珅、李骏,《游戏中的众人狂欢——论“真人秀”电影节目的消费文化特征》,《科教文汇》,2007(1)
③刘晋豫、刘岩群,《在通俗和学术之间寻找对接——谈〈第十放映室〉栏目风格》,《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11)
④赵涛,《〈第十放映室〉成功传播要素分析》,《电视研究》,2012(1)
⑤王岳川:《媒介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⑥孙玉双、胥弢,《〈第十放映室〉的影视结合特色分析》,《声屏世界》,2011(7)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