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孔运 张龙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对具有历史积淀本质与地域文化品格的四川八极拳进行解析,探讨四川八极拳的史学流考、拳理技法与承传,旨在为整体认知四川八极拳的演绎脉络,为四川武术形成“地域武术多元模式”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八极拳;四川八极拳;史学流考;拳理技法;承传
历史悠久与拳种众多是四川武术演绎的双重属性,较为典型的为八极拳、少林拳、火龙拳、白眉拳等。其中八极拳可谓双重属性结合的产物。基于它是外来拳种,故而在经历数十载的洗礼之后,以独具一格的风格扎根于四川。在承续中它始终秉着优势互补原则与四川武术诸多拳种流派共生,共同推动四川武术事业的新发展。因此,本文以四川八极拳为主题,进行概念、史学与属性等真性解读,这对于四川武术诸多拳种流派的一体化与可持续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参考。
1八极拳概念厘定
八极拳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武术拳种之一。八极拳又名“开门八极拳”、“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岳山八极拳”等,此拳何以“八极”命名《淮南子·坠形训》有云:“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又云:“九州之外,乃有八殡”,“八殡之外,而有八汯”,“八汯之外,乃有八极”。“殡犹远也”而“汯,维也,维络天地而为之表,故日汯也”〔1〕。所以《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云:“恢弘大道,被之八极”。“八极”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故此拳称八极者,乃取八方极远之意。
2四川八极拳史学流考
八极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拳种之一,有文献记载八极拳的发祥地是河北沧州。在十八世纪后期清朝康熙年间,由河北沧州孟村镇的吴钟(字弘声,回族人)所创,据传言,吴钟受一个叫“癞”的云游高僧所点化,创出此拳,所以也有人称“吴氏开门八极拳”。迄今已有两三百年,在民国时期,曾是原南京中央国术馆必修科目,随之流传全国,扬名海内外。
另一文献记载:清朝中期,八极拳是由河南籍拳师张越山传于河北省庆云县庄科村吴钟的。之后分两支流传,一支为吴钟之女吴荣及后辈传至沧州孟村一带;另一支王四传于罗疃(一地名)。现如今,全国各地皆有八极拳的流传,如:天津的神枪李书文和吴秀峰,在天津教拳,随后天津开始流行八极拳;而李书文的弟子霍殿阁随末代皇帝溥仪流亡长春之后,使八极拳在东三省生根发芽直到开花结果;还有一脉八极拳有刘云谯和李元智传入台湾,在台湾流传开来;西北八极拳是马凤图、马英图传入的,在甘肃一带非常盛行。国内八极拳影响力较大的有:李大忠、张同文、黄四海、张拱辰、误会清、李书文、马凤图、马英图、韩会清、王忠全、霍殿阁、刘云谯、李元智、马氏四杰等人。
八极拳传入四川主要有两支,其一:在抗战时期南京中央国术馆师生入川时带进来的,如王树田等传八极拳于成都、重庆等地;其二:四川渠县的杨维龙,抗战后在天津学的吴秀峰这支传人所传的八极拳,经过他与人切磋专研后传回家乡四川渠县宝城等地,随后在四川的达县、南充等地区流传开来。
随着八极拳的发展,八极拳逐渐开始进入校园,如民国时期的中央国术馆,把八极拳定为必修课程。现如今各大高校也有开展,例如首都体育学院在专修班开展八极拳的教学;广西师院和安阳师院是以俱乐部的形式教授八极拳;西安体育学院在散打专修班开展八极拳教学;在天津的一些中小学也开展了八极拳的教学;成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亦开展了八极拳的教学。我校八极拳是传承王树田老师一脉,王老师出生于1918年,河北新城人,七岁拜武术大师朱国富为师,1928年在中央国术馆深造,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体育学院武术教师,曾著有《八极拳》、《六合通臂》等书,现已出版。
3四川八极拳拳理技法属性
3.1风格特点
清末民初的《罗疃八极拳谱》云:“八极小架乃八极拳之精华也,定势极为重要,乃八极拳之基本也。讲究内三合、外三合,要以意行气,以气促力,内外相合,身心相印,内外上下完整一气,动中含静,静中含动,停似走,走又似停。”〔2〕
由于四川八极拳沿袭的是河北一脉,又受四川地区文化的影响,八极拳在四川一改往日的风格,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风格,原有的技术风格保留下来的很少,步法上还保留了搓步、跺碾抢步、三角根提步等;动作要求:短小精悍,简洁、朴实,发力暴猛、刚烈,出手带风,以气摧力,迎合了四川人的身材练习八极拳。而西北八极拳的风格特点与之不同,它比较好地保留下来了八极拳原有技术风格:受通备劲熏染后的通备型八极拳,套路和招式保存较完整,劲力臻于完善,刚烈雄健,紧逼硬攻,爆烈凶悍,猛起硬落,七刚三柔,松中求紧,绵中裹刚。动作节短遒劲,勇猛剽悍,攉打硬开,来者不惧,扫掸挪抱,防必有攻,神速而不轻浮,稳重而不凝固,不发则伺机以待,发之则一动千钧,横冲直撞,三盘并发,或掠或取,虚实有方,或直或旋,刚柔并济,四肢八节无所不用〔3〕。因而古语对八极拳的评价很高,拳谚云:“文有太极安天下,武有八极定乾坤”。可见八极拳在我国武术界的影响力有多大。
八极拳变化多端,技击上突出以短制长,讲求近身短打,一般技击的用法有:肘、胯、肩、背、撞、靠等技法。发力上动如崩弓,发如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电。因而八极拳谱中有这样的拳语:“有招有式都是假,无招无式才是真”这就是八极拳里的阴阳八卦,刚而不硬,柔而不软,刚柔相济则为巧,进攻防守是不断在变化的,故而是无形的。八极拳中分六开八法,要把这六开八法融会贯通,做到有法才是圆,而无法在于娴熟。做到取长补短,莫持偏见,博学并收吸取各家所长,才是我们学拳的宗旨。
3.2劲力特点
八极拳身形要求:胸要含、背要拔、肩要沉、肘要坠。动作要求:势险节短、气贯丹田、崩开裹进、硬开硬打、动如崩弓、发如炸雷、势动神随、疾如闪电。而它讲求的八法肘、膝、肩、胯、背、身、掌、足的练功要求,突出讲求用肘,贴身近发,寸截寸拿,以短制长,并且要求下盘要稳,时刻脚不离地。
八极拳有出手四面八方极远之意,所以劲力上一般有:十字劲、拧丝劲、沉坠劲、撞靠劲、崩撼劲、刚猛劲、提劲、拿劲、寸劲、靠劲、肘劲、托劲、拔劲、钻劲、横劲、顶劲、拽劲、坐劲、挎劲、抱劲、弹劲、挣劲、滚劲、炸劲、续劲等。练习时要求:崩撼突击,挨撞挤靠,采掳缠拿,颠跺胯打,揸敲兜引,攻守迭发。
八极拳以六大开和八大招为技术核心,具有突出技击功效和实用价值。六大开八大招之歌如下:六大开有:(一)打顶肘左右翻;(二)打抱肘顺步赶;(三)提胯合炼单扬打;(四)顺步绕身便是缠;(五)翻身顶肘堂中立;(六)大开神拳往后传。八大招是:(一)眼望三见手;(二)迎门三不顾;(三)猛虎硬爬山;(四)迎风朝阳手;(五)黄莺双抱爪;(六)霸王硬折缰;(七)左右硬开门;(八)立地通天炮。
六大开(1)顶:要求全部力量集中一点,由水平方向冲击而去,速度要快力量要大,多用身体有棱的部位发出,练习时气要下沉,即所谓“十字劲”。(2)抱:发力方向是向内合拢,发力要整,要有含蓄性,也可称反“十字劲”,此动属阴“以防为主,而防中带攻。(3)提:主要发力方向是由下向上提冲,一般的用膝和手,还有各种腿法也都称为提,如:黑虎提、跪提、白马反提等。(4)缠:发力方向弯曲而又富于抖力,通常讲蛇形为缠,如:缠胯、缠肘等。(5)单:主要发力的是上臂稍端,其主要的运动形式有:劈、抽、弹、撩、挂。而发力方向不太确定,灵活多变,前后左右上下都要运用自如,横竖力都有,其形状如同鞭子。(6)胯:发力部位是躯干的正反旋转,适合近身短打,其力大无穷,是摔打的主要手段,发力勇猛,势如破竹。六大开的各种发力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变化无穷,力发于腰,始于尾,发于项,归于根,是四川八极拳的风格特点,代表人物有王树田、杨维龙。
经过通备劲力改造后的西北八极拳,与以往不同,在仍然保留八极拳短打面貌的同时,劲力上比原来更臻于完善。通备性的八极拳揉入了劈挂优点,动作要求短中寓长,长短相济,身法、步法更趋向于灵活。这种新风格的西北八极拳更好地体现了六大开八大招的劲力和击法,习练时更为迅猛灵活。
4四川八极拳承传
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与武术实践活动中,形成各种各样纷繁复杂、风格有别的武术流派与拳种。八极拳作为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精髓,对四川武术的可持续化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正如“巴蜀武术主要分为‘土生土长(习云太,1985)的本地武术和由外省来四川地区落户扎根的客家武术”〔4〕一样,四川武术也分为本地和外来两种。四川本地武术门派众多、拳种丰富,较具代表性的为火龙拳、峨眉十二桩以及白眉拳和客家拳等。本地拳中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保持着四川武术发展的个性化与多样化特点。所谓外来武术是指由异地传入本土的一些与土生土长相区隔的武术类别。较为典型的有八极拳、僧门拳、岳门拳、赵门拳等,其中八极拳作为与本土武术共生的拳种,在四川优势地理空间与人文环境等各种因素的感召下,其技法特点、整体风格等都具有保持内核而与外来元素相互嫁接的文化融合属性。基于此,八极拳具有本土与外来武术的双重本质。
八极拳对四川武术的影响尤为重大,抗战时期南京中央国术馆师生入川,把八极拳传于成都、重庆等地,如王树田老师把八极拳带入四川对四川高校当中开展八极拳教学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使八极拳扎根于各大高校。如成都体育学院把八极拳大力传播,定为武术课的必授课程,影响了一届又一届学子,使八极拳更广地流传各地。
再则是四川渠县的杨维龙,抗战后在天津学的是吴秀峰这支传人所传的八极拳,经过他与人切磋专研后传回家乡四川渠县宝城等地,经过四川当地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具有四川风格的八极拳。由于杨维龙的推广八极拳随后在四川的达县、南充等地区流传开来,现如今四川已是武术之乡。
5结语
八极拳作为四川武术系列之典范,其文化底蕴不仅具有历史积淀本质,且享有地域文化熏陶感召而彰显出的文化品格。基于此,解读八极拳概念、史学流考、拳理技法属性的表意特征,对于系统认知四川武术技术元素所凸显的历史、人文、自然等文化属性,科学化承传八极拳,使四川武术形成“地域武术多元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四川省体育运动委员会、四川省武术遗产挖整组.四川武术大全〔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624-1638.
〔2〕晁岳春.八极拳中的整体劲力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8(4):160-162.
〔3〕郭乃辉,柳永孝,姚建忠.甘肃通备武艺〔M〕.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10,170.
〔4〕陈振勇.少林拳与巴蜀武术源流考〔J〕.四川体育科学,2007,(3):24-34.
(责任编辑:阎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