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九功法源流考略(三)

2013-04-29 00:44:03周伟良
中州体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马王堆功法八段锦

周伟良

1十二段锦

“十二段锦”是由十二段动作组成的传统坐式养生功法。其功法动作可远溯至宋明以来的坐式八段锦,然其“十二段锦”一名,首见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冯曦的《颐养诠要》卷三之“内养十二段锦”。冯曦,字晴川,号守和道人。据其五世孙冯煦的书后的跋文可知,冯曦少时常病,后因练功而康复。《颐养诠要》全书分四部分内容,曰怡神、葆摄、修炼和格言,每一部分占一卷〔1〕。然而在源流上,冯氏所辑录的“内养十二段锦”内容,全出自清康熙六年(1667)尤乘的《寿世青编》卷上的“十二段动功”。尤乘,字生洲,号无求子,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幼年习儒,后喜涉猎医书,遍访良师,曾任太医院御前待值,三年后回归乡里,悬壶行医,著有《寿世青编》、《勿药须知》、《脏腑性鉴》、《喉科秘书》及《食治秘方》等。《寿世青编》上、下二卷,“十二段动功”收于该书卷上,分别是:叩齿一,咽津二,浴面三,鸣天鼓四,运膏肓五,托天六,左右开弓七,摩丹田八,擦内肾九,擦涌泉穴十,摩夹脊十一,洒腿十二,其功法“显然它包含了‘钟离八段锦内容。”〔2〕想必这也是《颐养诠要》作者直接将其定名为“十二段锦”的原因所在。

清代乾隆年间,徐文弼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编著的《寿世传真》问世,标志着古代“十二段锦”养生功法的进一步发展。徐文弼字勷右,号荩山,又号鸣峰、超庐居士,清代江西丰城人,生卒不详,约生活于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自幼业儒,乾隆六年(1741)中举人,历官江西鄱阳教谕、四川永川知县、河南伊阳知县。他一生涉猎甚广,曾著有《汇纂诗法度针》、《新编吏治悬镜》、《萍游近草》及《寿世传真》等书。《寿世传真》书分八卷,其辑录的“十二段锦歌”见该书的“修养宜行外功第一·合行外功诀”,其内容与冯曦的“内养十二段锦”有异,但与《修真十书》卷十九中的“钟离先生八段锦”歌诀基本相同,只是将原来的八段动作改编为十二动作,并配有十二幅图诀,称为“十二段锦”。在文字上,《寿世传真》对“钟离先生八段锦”的五言诀稍有变动,如原来的“以候逆水上”改为“以候神水至”;原来的“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改为“河车搬运毕,想发火烧身”;原文末的“邪魔不敢近……八卦是良因”改为“旧名八段锦,子后午前行,勤行无间断,万病化为尘”〔3〕。由此可见,徐文弼的“十二段锦”,其具体功法缘自《修真十书》的“钟离先生八段锦”,而其名则应与冯曦《颐养诠要》的“内养十二段锦”不无关系。

《寿世传真》文前写有时年113岁的香山老人王世芳序,由于这位百岁老人曾参加过乾隆帝举办的“千叟宴”,这在当时无疑为此书增色不少,故乾隆以后徐文弼的“十二段锦歌”具有较大社会影响,或许与此有关。咸丰八年(1858),潘霨将其改名为“十二段锦总诀”,收录在自己刊印的《卫生要术》中;清光绪七年(1881),王祖源将《卫生要术》更名为《内功图说》,但内容没有变化。《内功图说》一书在清末民初传布较为广泛,故使十二段锦在社会得以流传。可能“十二段锦歌”中诸如“神水”、“搬运”及“火烧脐轮”等术语过于文奇义奥,故1920年由席裕康编辑的《内外功图说辑要》在论及“八段锦坐功图诀”时曾对“十二段锦”作过如下评论:“此(指八段锦坐功)乃古圣相传,非比观行十二段锦旁门之术,练之稍一不慎,大病随之。学者勿以喜新而欲速,反害焉!”〔4〕如同唐代柳宗元在《与李睦州论服气书》中指出的那样:当时的一些“服气书多美言”,但应有明师指导,否则有害无益,他说李睦州“由服气以来,貌加老而心少欢愉”,就是“用斯术,而未得路”。这对于由意念参与的呼吸锻炼而言,颇具启示意义。

近代以后,十二段锦在一些养生书籍中多有辑录,但基本延续前代内容。新近的十二段锦功法冥心握固、叩齿鸣鼓、微撼天柱、掌抱昆仑、摇转辘轳、托天按顶、俯身攀足、背摩精门、前抚脘腹、温煦脐轮、摇身晃海、鼓漱吞津,很显然是在综合了“钟离先生八段锦”与明清十二段锦基础上创编而成。

2马王堆导引术

“马王堆导引术”是在1974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基础上创编的健身功法。20世纪70年代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是轰动国内外的考古大发现,其中发现了大批极具学术价值的竹简、帛书与帛画,“导引图”就是由三号汉墓出土的一份难得的养生导引图谱,它真实反映了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的导引活动状况。该图高50厘米,宽100厘米,与其他两份帛书《却谷食气》、《阴阳十一脉灸法》在同一绢帛上。其图刚出土时残缺严重,经专家修复,原貌方得以展现。全图上下分四层排列,每层有11幅小图,共44幅图像,均为运动姿态各异的全身人物图形,男女大致各半,或著衣,或裸身,图中约31处边侧写有简短的文字说明。原图并无图名,其“导引图”一名是马王堆帛书整理小组“根据图形特点和古籍中有关记载定名”〔5〕。学者们对帛画的定名无疑是相当贴切的,但在何谓“导引”这个问题上,古人的注释不尽一致。

“导引”一词首见《庄子·刻意》篇,不过庄子本人除了“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外,无其他说明。到了晋代,李颐在《庄子集解》一书中对“导引”的解释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然“导气”与“引体”是两种活动方式还是结合一起,并不清晰。故后来的文献中有的解释为呼吸运动,如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引《养生方导引法》说:“令此身囊之中满其气,引之者,引此旧身内恶邪伏气,随引而出,故名导引”〔6〕;有的解释为肢体运动,如唐代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注中认为:“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肢)节”,并将按摩也归入“导引”之列;宋代曾慥《道枢·太清养生篇》中同样注“导引者,俛仰屈伸也。”而葛洪《抱朴子·别旨》中对此的解释较为宽泛,在他看来:“夫导引不在于立名象物,粉绘表形著图,但无名状也。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虽然各家注释各有侧重,但不管是吐故纳新的呼吸运动还是屈伸仰俯的肢体锻炼,只要是有意识地疏通气血、活动筋骨,都可视为导引。

据文献记载,历史上曾绘有导引图谱,如《隋书·经籍志》记有《导引图》三卷,宋代《崇文总目》记有《六气导引图》一卷,以及《宋史·艺文志》记有《导引养生图》一卷等,但均已佚失,故而“马王堆导引图”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图中的44幅导引术势就其活动特点而言,大致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讲究闭息吐气的呼吸运动,第二类是模仿各种动物的肢体运动,第三类是手持棍杖、球状的器械运动。手持器械的导引功法,在此前的材料中极为鲜见。尤其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有研究者统计,“马王堆导引图”有31处注有文字说明,直接提到治病疗效的有12处,如(引)烦、(引)痛明、引聋、引膝痛、引胠责、引温病、引项等等。文中的“引”,本为“退却”之义,如“引退”、“引避”,这里转指为“却病”,如《引书》中的“引踝痛”、“引腰痛”和“引心痛”等,都属此列。将导引作为治疗康复手段,《黄帝内经》已见端倪,如《素问·异法方宜论》将“导引”列为六种主要医疗手段之一,只是未注明与具体病症的关系。直接以文字注明导引功法医治病症的,首见“马王堆导引图”。这与《引书》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所载导引术势多以针对具体病症,可谓一脉相传。

新编“马王堆导引术”十二式,是在第二类的肢体运动遴选出的十七个动作基础上创编而成,故其中大部分动作具有仿生特征,如“凫浴”、“龙登”、“鸟伸”、“燕飞”、“鸱视”、“鹤舞”与“螳螂”等,延续、发展了先秦时期的“熊经鸟伸”及汉代《淮南子》中的“凫浴”、“鸱视”等。该功法之所以编为十二式,是创编者鉴于原“导引图”前有《阴阳十一脉灸法》一文,希冀全套动作能“循经导引”,活动人体十二经脉,以达却病强身之功效。需要指出的是,“循经导引”在汉代《引书》已有记述,如“引右股阴筋”、“引右股阳筋”及“引左股阴筋”、“引左股阳筋”等语〔7〕。应该说,“循经导引”是古代健身功法的一个特征。

3导引养生功十二法

《导引养生功十二法》是由北京体育大学张广德教授自1974年起编创推广的50余套导引养生功功法中精选组编的一套健身功法,共有12个动作。虽然该功法在源流上并非具有脉络可寻的历史传承,但其依据的脏腑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等,均是我国传统导引功法的理论基础,其强调的“意、气、形”三位一体的形神兼修,更为传统导引术的不二法则。从这个意义上讲,《导引养生功十二法》是一种有别于历史传承的文化延续。这一文化延续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

一是对于“导引”之名的沿用。“导引”一名自《庄子》之后,已成历代导气引体养生方式的专门术语,自清中叶至近代,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导引”之名似少有人提及,但依然不绝如缕,如1939年健康书局出版了陈师诚的《养生导引术》一书。

二是对于脏腑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的遵循。脏腑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是传统导引功法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深刻反映了中华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该功法中的气血行注十四经脉(十二正经脉加上任督两脉),清楚说明了这一点。

三是对于“动勿过极”,“劳则适度”养生思想的体现。从《后汉书》中华佗的“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到宋代蒲虔贯《保生要录》的“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可以说“动勿过极”是传统导引养生的一贯思想,导引养生功十二法不管其站势还是坐势,都体现了这一点。

四是对于“意、气、形”相互促进、三位一体的强调。其中“意”指意念,“气”指呼吸,“形”指肢体,也即传统导引功法理论中被称之为“三调”的“调心”、“调息”与“调身”。毫无疑问,以身体姿势、呼吸锻炼、意念调节为有机整体,是我国传统导引功法作为健身方式的本质所在。

此外,《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分“站势”、“坐势”两种,应是受前代“站式八段锦”与“坐式八段锦”影响而来。

4大舞

《大舞》是依据传统导引功理而创编的一套健身功法,共八式动作。据《健身气功·大舞》一书的记述:“大舞”之名“源于罗泌的《路史》”;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是编创健身气功·大舞的重要史料”;而古代导引的“以舞宣导,通利关节”,则是创编“大舞”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该功法并非具有一脉延续的历史传承,而是基于对传统导引文化理解基础上的一种时代创编。以下就这三方面对“大舞”稍作历史文化梳理。

“大舞”一名,始见宋代文献,原指《诗经·邶风·简兮》中所记“左手执籥,右手秉翟”的宫廷文舞,北宋蔡卞(1048——1117)的《毛诗名物解》中将“文舞”又称“大舞”,以有别于手持鹭羽的“小舞”,其曰:“‘左手执籥,右手秉翟,此大舞也。……所谓大舞者,籥舞也;所谓小舞者,羽舞也。”〔8〕至南宋罗泌(1131—1189)的《路史》,方将“大舞”转指“利其关节”的导引:

阴康氏之时,水渎不疏,江不过其原,阴凝而易閟。人即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膇,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谓大舞〔9〕。

“阴康氏”是何人?旧说是远古的三皇五帝之一,但文献无征。《四库全书提要》对罗泌的此类记载不以为然,称其“皇古之事本为茫昧,泌多采纬书,颇不足据。”从内容上看,《路史》所记,似出《吕氏春秋·古乐》篇中的“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所异者,《吕氏春秋》中的“陶唐氏”在《路史》中为“阴康氏”,原为泛指的宣导之“舞”成为实指的具体舞名。称陶唐氏因“民气郁阏而滞著”而以舞宣导,显然为中国文化史上常见的假托,但因水道壅塞、其民“筋骨瑟缩不达”而导引健体,自有文献可考。众所周知,陶唐氏亦即尧帝,尧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原在今天的河北唐县一带,地属中原,古时多水患,《尚书·尧典》记“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为生民之计可谓急矣”〔10〕,这也是导致尧帝部落后来迁徙山西的根本原因。所以,《黄帝内经·素问》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是基本可信的。其间,也清楚显映出了“大舞”一名如何被“层累地造成”的基本脉络。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44幅“导引图”,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导引图谱,内容非常丰富,由于后来一般导引功法动作简单,故大多可在此图内找到缘起。为此有学者曾说:“历代诸导引法的基本功均来源于马王堆帛画《导引图》”〔11〕。“大舞”的创编者称“马王堆导引图”是该功法的“重要史料”,其原因也在于此。然而,整套功法未说明其八式动作与 “马王堆导引图”到底存在何种关系,不能不说是创编者的理论疏忽。

“以舞宣导,通利关节”的“动以养生观”,是创编“大舞”的重要依据,也是创编者列举的该功法第一大特点。动以养生观在中国历史上久有传统。如《易经》从天道运动变化之理推及人世生命演化之理,认为“动而健,刚中而应”,“刚以动,故壮”,从而得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哲学命题,为古代养生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动以养生”思想奠定基础。如战国末的荀子就曾在他的著作中曰:“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12〕,《吕氏春秋》对此表述得更为清楚:“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处耳则为挶、为聋,处目则为(左目右蔑)为盲,处鼻则为鼽、为窒,处腹则为胀、为疛,处足则为痿、为蹷。”〔13〕也正是据于这一点,华佗留下了“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的千古名言。新编健身气功《大舞》的“以舞宣导,通利关节”,遵循的无疑也是这样一条基本原理。

5太极养生杖

《太极养生杖》是目前推广的九套健身气功中唯独手持器械的健身功法,共有八式动作。该功法之所以名曰“太极”,诚如《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内容简介”中所说的,是“取义‘太极阴阳和合、天人合一、内外和谐的传统文化理念”。在功法上,则借鉴了“马王堆导引图”中持杖图式及继承了传统持杖功法精要。由此可见,太极养生杖也是在继承传统导引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新编健身功法。

“太极”一词,语出《易传》,本是中国古代哲学用来说明世界本原的哲学范畴。至宋代,如果说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的解释,依旧基于世界万物的本原,而朱熹提出“太极只是一个浑沦底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耦,无所不有”〔14〕,显然与前者有别——“太极”即是“理”。大约明末清初,中国武术中出现了“纵放曲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的太极拳,标志着古代太极文化的新发展。虽然太极拳就本质而言当是讲究“四两拨千斤”的克敌制胜,但其自身蕴含的“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之健身价值,近代以后越发显示出来,衍生出来了太极球、太极棒等健身活动。如民国时期的褚民谊极力推行过包括太极球、太极棍(棒)在内的“太极操”,但随着该人媚日投敌的无耻行径而迅速寂灭。相比之下,由王永福、赵中道等先生传下的“太极柔术”一直流传至今。“太极柔术”是种手持棒尺的健身功法,在民国该功法已多次出版,如1928年出版了《太极柔术说明书》,1935年出版了《太极柔术简略说明书》,1942年出版了《太极柔术简章》等。1954年,赵中道在北京创立“太极柔术健身社”,公开传授太极柔术,深受群众欢迎。当时还有港澳同胞专程回大陆学习,太极棒尺气功也因此传到了香港,并成立了“太极尺研究社”,先后出版了《太极尺研究》(1961年)、《先天气功太极尺》(1964年),《功法图解》(1970年)以及《先天气功太极尺保健功》(1974年)等著作。今天,其传人将“太极柔术”正式定名为“太极棒(尺)气功”,1984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赵中道弟子关永年编著的《太极棒气功》一书;1989年,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又出版了关永年的《太极棒尺气功》。由此可见,新编“太极养生杖”并非突如其来,而有其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

至于创编者提到的“马王堆导引图”中持杖图像,为第17图和第30图。依图所示,其杖略高于人,图30“作屈身转体运动状,双手持杖,两手左上右下”,图侧有文字曰:“以丈(杖)通阴阳”〔15〕。事实上,有关古代持械的却病健身方法,除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外,还见于差不多同时代的重要养生文献《引书》和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引书》中有三条材料值得注意:

苦两足步不能钧(匀),而厀(膝)善痛,两胻善塞(寒),取木善削之,令其大把,长四尺,系其两端,以新纍县(悬)之,令其高地四尺,居其上,两手空(控)之。

右手把丈(杖),乡(向)壁,毋息,左足踱壁,卷(倦)而休;亦左手把丈(杖),右足踱壁,亦卷(倦)而休。

系纍长五寻,系其衷(中),令其高丈,两足践板,端立,……夸(跨)足,折要(腰),空(控)丈(杖),用力引之,三而已〔16〕。

文中的“纍”为绳索,“杖”为木棒,三条材料的确切文意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显然均为器械导引。另外,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也有类似记载。有学者统计,该书共载述各种导引功法233种,其中结合器械的有2种〔17〕。在《诸病源候论》卷二关于“风头眩候”与“风癫候”两症治疗中,作者引录的“养生方导引法”都提到了一种采用绳的导引方法:

以两手承辘轳倒悬,令脚反在其上元,愈头眩、风癫。坐地舒两脚,以绳靽之,大绳靽讫,拖辘轳上来下去,以两手挽绳,使脚上头下,使离地,自极十二通,愈头眩、风癫。久行,身卧空中而不堕落〔18〕。

对巢氏所记,曾有学者评论曰:“结合器械的导引方法,虽然早在马王堆导引图中已经出现,但没有文字说明。文字记述最为详尽而又方法精巧者,在现存文献中,首推《诸病源候论》。”〔19〕因《引书》早有关于器械导引的详细记述,此论未免失考,但足见此类功法应是古代却病健身导引术的重要组成。当然,新编《太极养生杖》中的“艄公摇橹”、“轻舟缓行”及“风摆荷叶”等的八式功法名虽不乏传统意味,但与历史并无具体沿承关系,而是创编者在对前代导引文化把握基础上的一种创造。

6结语

从对以上九种功法的源流梳理中不难看出,2003年推出的《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易筋经》和2010年推出的《十二段锦》五种功法虽有演化,但显现出若晦若现的历史传承脉络,而其余四种中,除《马王堆导引术》还依稀有其一定图式参照外,另外三种的《导引养生功十二法》、《大舞》与《太极养生杖》,更多是在依据传统导引术功法原则基础上今人的研习成果,这也不妨看作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健身气功的一种时代发展吧。

参考文献

〔1〕王卜雄等:《中国气功学术发展史》第486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2〕翁士勋:《试论八段锦的发展与演变》,《浙江体育科学》1998年第1期.

〔3〕徐文弼:《寿世传真·十二段锦歌》,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4〕席裕康:《内外功图说辑要》第279—2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影印版。

〔5〕周世荣:《马王堆导引术》第140页,岳麓书社2005年版.

〔6〕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七,《四库全书》文渊阁版.

〔7〕张家山汉简整理组《张家山汉简〈引书〉释文》,《文物》1990年第10期.

〔8〕蔡卞:《毛诗名物解》卷七,《四库全书》文渊阁版.

〔9〕罗泌:《路史》卷九,《四库全书》文渊阁版.

〔10〕《尚书·尧典》,《四库全书》文渊阁版.

〔11〕周世荣:《马王堆导引术》第151页,岳麓书社2005年版.

〔12〕《荀子·天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

〔13〕《吕氏春秋》卷三,中华书局2007年版.

〔14〕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七五,岳麓书社1997年版.

〔15〕周世荣:《马王堆导引术》第143页,岳麓书社2005年版.

〔16〕张家山汉简整理组《张家山汉简〈引书〉释文》,《文物》1990年第10期.

〔17〕王卜雄等:《中国气功学术发展史》第175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18〕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四库全书》文渊阁版.

〔19〕王卜雄等:《中国气功学术发展史》第178页,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责任编辑:阎 彬)

猜你喜欢
马王堆功法八段锦
论忽雷太极拳十一层功法
少林与太极(2023年7期)2023-08-25 05:28:30
王培生太极功法之“七星归位”劲意真诀
少林与太极(2023年4期)2023-07-14 07:47:48
王培生太极功法之日月增辉行功真诀
少林与太极(2023年5期)2023-07-14 03:02:02
马王堆下有古墓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五)两手攀足固肾腰
基层中医药(2020年8期)2020-11-16 00:55:22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四) 摇头摆尾去心火
基层中医药(2020年7期)2020-09-11 06:38:10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二) 左右开弓似射雕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22
中医导引法——八段锦(一) 两手托天理三焦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36
传统养生功法,助你改善睡眠
祝您健康(2019年2期)2019-02-18 02:05:08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教学口令
健身气功(2014年2期)2014-04-28 12:5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