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评价课堂是否成功的关键

2013-04-29 00:44陈发明
语文建设 2013年8期
关键词:街亭马谡诸葛

陈发明

新课改以来,课堂由所谓被视为传统的“师本课堂”转向“生本课堂”,于是“互动课堂”“自主学习课堂”“合作讨论课堂”“活动课堂”“有效课堂”层层推行,到现在又大力打造“卓越课堂”,名称概念不断更新,“特色”口号层出不穷,原本课堂形态多样化的教学,由一个极端推向另一个极端。在这里,我要为所遭非议的“师本课堂”说几句话,尤其2013年5月8日听了西南大学附中张爱民的《失街亭》一课,使我更加坚信:学生的理性思维需要老师在课堂上有意培养。思想的感染在教师!

一、感染学生思想才是有意义的

这堂课围绕一个主问题“街亭失守,谁之过?”而展开,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促使学生思想的启迪与感染达到高潮。主问题切入后,引出“马谡言过其实、刚愎自用、纸上谈兵和诸葛亮用人失察”这一普适性结论。接着,老师用“诸葛一生唯谨慎”的历史评价和刘备白帝托孤“马谡其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之言提出质疑:“诸葛亮真的用人不察吗?”继而,引导学生对诸葛亮“三个不放心”进行文本梳理,提出“既然不放心,为何仍用马谡?”这个问题。再通过对魏延、赵云、姜维的安排及意图的解说,以及用王夫之“察于名法,勤于耕战,但于长养人才,涵育熏陶之道未之讲也”之评论,转入诸葛亮用人“捉襟见肘”与他事必躬亲的理政风格有关,从而导致属下产生依赖思想,缺乏独立锻炼以致蜀汉后备人才匮乏的义理之上。课堂本可到此结束,但老师又推向更深一层的探究——“诸葛亮式的法治”,把课堂的思想感染推向了高潮。

1.诸葛亮式的法治

师:以诸子百家来归类,诸葛亮应该属于儒家、道家,还是法家?

生:法家、儒家……

师:哪一家占主导地位?

生:儒家

师:说他是儒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在治理蜀国的时候,刑罚非常的严厉,所以一般把他看作是法家——诸葛亮式的法治(板书)。首先,他具有一般法治的哪些共同特点?

韩非子所主张的整个法令:法令严明,赏罚分明。(板书)你们从“失街亭”的结果处置来看,很能看出这个特点吗?

生:赵云,“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卒”。

师:第二,对王平的处置:他先把王平唤进帐来,听了王平讲了事情的原委之后,王平已经尽职尽责了,一点过错都没有。他对王平根本没处罚。“孔明喝退”,接下来又唤马谡进帐,对马谡说:“汝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若不明正军律,何以服众?”最后是挥泪斩马谡。对于法治这一点,实际上在《出师表》中也有体现,大家回忆一下,哪些是讲法治的?

生: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师:还有一段是……

生: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师:里边有几个关键词体现了法治的特点,即“不宜偏私”(板书),也就是再亲近的人违了法也要处置。追求的结果是什么?“平明之治”(板书),平,公平;明,严明。公平、严明地治理。后来陈寿在《三国志》上也作过类似的评价。

师:除此之外,他在挥泪斩马谡之前,已经对马谡的后事做了交代:“汝今犯法,休得怨吾。汝死之后,汝之家小,吾按月给予禄粮,汝不必挂心。”这是非常仁爱的,想得很周到。

文本写诸葛斩马谡,三次挥泪,三次哭。三次哭含有什么意思?

生:第一次,“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不必多嘱”。情同手足,舍不得杀他。

师:第二次,“孔明流涕而答曰:‘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纷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不得不杀。为什么不得不杀?

生:为国家社稷考虑,一片公心。

师:第一次挥泪,是表明一种情深义重,不忍杀;第二次“流涕而答”,表明他是为蜀汉事业考虑的;第三次杀了之后“大哭不已”,这时他解释说“吾非为马谡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表达一种愧对先帝的深深的自责,是一片忠心。因此,第二个特点,“本与仁爱”(板书)。

师:诸葛亮的法治虽严,但他是“本与仁爱”。什么叫作仁爱?孟子说:“仁者,恻隐之心也。”“本与仁爱”,同时又“允公允忠”(板书)。

我这个词是仿造的。“允公允忠”,既为国家考虑一片公心,又对先帝一片忠心。马谡受刑被杀了,他愿不愿意?

生:不愿意。

师:十分不愿意。你看这对其他人的感动效果是什么?课文最后一句交代。

生:大小将士,无不流涕。

师:大家不怪他劳师动众,反而是被他感动得痛哭流涕。实际上他本人在“伐魏”的大方略上是有严重错误的。魏蜀吴三国鼎立,势力最强的是哪一国?

生:魏国。

师:魏国应该处于攻势,蜀吴两个国家应该处于守势。诸葛亮偏偏要出攻势,“六出祁山”都失败了,不仅断送了蜀国许多将士性命,同时也劳民伤财。但是蜀中百姓不仅没有怨恨他,反而很爱戴他,后代留下的是他不朽的芳名,这是为什么呢?他虽然方略错误,但是人格力量太强大了,也就是说“本与仁爱,允公允忠”诸葛亮式的法治,也是中国传统法治中最好的法治。与这种法治区别的是哪一种法治?

2.商韩式法治

师:传统的法治,商鞅、韩非是法家法治集大成者。跟诸葛亮对立的就是商韩式法治(板书)。诸葛亮式的法治“本与仁爱”,一片恻隐之心,温润泽爱。商韩式法治,第一,《史记》司马迁在写商鞅、韩非的时候,一开头就对这两个人做了评价:天生刻薄之人,对下属是“刻薄寡恩”(板书)。第二,诸葛亮“允公允忠”,他在实施法治的时候让人感到是光明正大。而商韩式法治讲的是“玩弄权术”(板书),非常阴险狡诈。这就是商韩式法治的两个特点。

3.曹操式法治

师:与诸葛亮同时代的两个法治,一个是诸葛亮式的法治,另外一个是谁的法治?

生:曹操。

师:曹操秉承商韩式的法治。《杨修之死》里面就讲了曹操玩弄权术——“眠中杀人”。曹操对身边的人说,我睡觉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靠近我,我会“眠中杀人”。他希望这句话震慑住刺客。事实上,他设了个局,玩弄权术。他把一个亲近的侍卫给杀了,又假惺惺地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这恰被偏偏不识时务的杨修识破了。也正因这一点,曹操权术玩不下去了,把杨修也给杀了。

4.现代社会的法治

师:这样看来,诸葛亮的法治是最好的,当然还是不及我们现代的法治。现代的法治主要指的是欧美的法治。

二、课堂的生成不在于讨论

叶澜指出,好课要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2]

新旧课堂观一个争论的焦点:课堂教学意义的生成,是否一定要师生互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高屋建瓴的问题启发,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探究,旁征博引的精准人物评点,基于文本文献的知人论世的背景建构,难道这些都需要与学生互动生成吗?没有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学养和文本认知力的基础上的互动与生成,是仅据于文本的肤浅的生成。倾听与吸纳,也是一种最重要的学识生成方式。

按照我们所持的新课堂观,课堂一定要生成、互动、合作、讨论。张老师这一堂课显然不是一堂成功的课,至少它是一堂“不合时宜”“不规范”的课。然而,我们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学生获得了什么,学生喜不喜欢。这堂课,随着老师广博的、有针对性的、有故事趣味性的背景的穿插引入,问题层层深入,学生自始至终非常投入,虽然没有单个学生回答问题或朗读,只有认真专注的倾听、附议、热议、点头赞可。下课结束时,学生们自发站起来鼓掌,衷心地表达了对老师精彩授课的认可。这个班是文科实验班,没有水平的课,学生是不会“来电”的。

三、课堂简洁有序、变化出新

这堂课整体简洁有序。首先,教学目标简单明确。全课围绕“街亭失守,谁之过?”和“诸葛亮的理政风格”两大主问题展开,目标看似简单实则丰厚;其次,整个课堂言语干净、清洁,不杂糅,不像有些现代性的课堂看似生动活泼、绚丽多彩,实则量多而杂、干扰视听,影响学生对主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再次,课堂流程有序、一波三折。由于课堂目标简单明确,致使课堂结构及课堂流程有序,并在起承转合中一波三折、富于变化,学生兴味不尽。

(1)街亭战略地位及双方兵力布置(40万与6.5万;街亭对蜀魏双方的重要性)。

(2)街亭失守,谁之过?(马谡之过,诸葛用人失察)

(3)诸葛亮真的用人失察?(诸葛一生唯谨慎,白帝托孤之言,“三个不放心”漏洞补丁,赵云、姜维、魏延三位大将人事安排及意图——用人“捉襟见肘”,不得而为之)

(4)诸葛亮用人为何“捉襟见肘”?(王夫之评价)

(5)诸葛亮的理政风格(事必躬亲致使不擅长养人才,但都出于公心与忠心)。

(6)诸葛亮式的法治:①诸葛亮式的法治(本与仁爱、允公允忠)(诸葛亮的“三泪”与“三哭”);②商韩式法治(刻薄寡思、玩弄权术)(《史记》);③曹操法治(曹操梦中杀人与杨修之死)⑤现代法治。

中学语文教学为何精彩课堂不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语文课堂太局限于“语言工具论”。裴娣娜指出,语文教育应该在“发展论的语言观”指导下,将语言视为一种“构形”符号,“学习语言,不是‘掌握,而是‘生长,语言不是‘外在物,而是思维与精神的展现与显现”[3];二是课堂教学目标设置过多,势必平均用力,重难点不突出。

该课堂另一大亮点就是课堂设计角度新、观点新、史评人物用料与方法新。

1.角度新。一是文本背景介绍新,不从泛泛介绍三国演义作品出发,而是对街亭对蜀魏双方重要军事战略意图及意义做有针对性的介绍。二是从“街亭失守,诸葛用人失察”这一普适性结论出发,全面分析诸葛亮用马谡实为一险招,这与他用人“捉襟见肘”、与诸葛亮的理政风格与诸葛亮式的法治有着内在之必然。

2.观点新。课堂结合文本对诸葛亮用人失察的历史隐情的历史还原与论说,以及对中国传统法治精神梳理与总结,观点新颖,又实在精辟!

具体而言,从蜀军6万兵马和司马懿40万大军的兵力部署来看,蜀军守街亭肯定是守不住的,诸葛亮的真实意图是想派一得力将领镇守街亭,自己亲率大军直逼长安,从而赢得时间。这一险招“押”马谡身上,即马谡若能按计行事,大事可成!同时,诸葛亮对马谡很不放心,故做了“三个不放心”的漏洞补丁,理应无懈可击。诸葛亮用马谡背后的历史隐情,却是用人的“捉襟见肘”。小将张苞、关兴等沙场经验不足,难以独当一面。赵云,作为蜀中第一名将,出箕谷,作疑兵,吸引长安守军。魏延,“牧竖小子”,对蜀不够忠心,且与诸葛政见不和,不可大用。姜维,足智多谋,老成持重,被诸葛亮视为蜀汉事业的接班人。由于新降,无大公难以服众,故诸葛亲自带姜维直奔长安就是树立他的威信,这既是私心,也是一片公心。诸葛为何用人“捉襟见肘”,这又与诸葛的理政风格有关。诸葛亮对事后将领的处置体现了诸葛的法治精神。

3.史评人物用料与方法新。课堂对人物的评价,基于《三国演义》的小说的文学性特征,结合《史记》《三国志》等历史文献,王夫之、鲁迅、毛泽东等对历史人物的评述,以及自己的学术观点,做到人物评价的文学性与学术性、文学笔法与史家评述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联系。

没有缺陷的课,是不充分和缺乏个性的课。张老师这堂课同样存在着因学习方式和授课形式的局限,以及时间的限制而产生的问题,“专题学术性讲授”势必会导致学生独立思考和言语表达相对不足,如果增加一个课时,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就会多一些机会。

参考文献

[1]程翔.谈谈语文课的感染力[J].河南教育.2001(2).

[2]叶澜.什么课才算好课[J].基础教育.2004(7).

[3]裴娣娜.给学校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6).

猜你喜欢
街亭马谡诸葛
锅盔上面的花纹(二首)
军中无戏言
Design of Creative Incentive Contract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 Chain from Dual Perspective
诸葛羽扇
诸葛南征
马谡失街亭与诸葛亮有关?
一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
马谡失街亭
《失街亭》教学实录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