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摘 要: 教师是体育教学的设计者,也是体育教学的参与者、领导者。体育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密切相关。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价值观等水平如何将影响教学实践,最终影响教学价值的实现。教师的体育教学价值观、课程设计等方面对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价值实现 教师因素
1.加强课程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重要角色,主导教学过程的完成。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以下作用:首先,传授知识。教师要传授知识、技能,以便学生容易和方便地掌握,同时对于一些方法性的知识和观念也要作介绍。其次,引导作用。教师要不断启发学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再次,组织作用。体育教学是在一个开放空间里通过身体练习进行的活动,学生的活动面积较大,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序的教学,因而其组织作用非常重要。最后,转化作用。就是把社会主体对教学价值的追求转化为学生主体对教学价值的追求。
此外,教师决定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采用。一方面,教师受社会需要的影响,要贯彻社会的要求,执行国家有关教育的规定。另一方面,教学设计与教师本人的文化积淀和教育观念有关。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体育教学价值观反映了他们对体育教学价值的认识和判断。个体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价值判断,在教学中就会受此影响,表现出同样的价值倾向。教师认为体育教学的健身价值显著,这种价值认识就会在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有所呈现。一位持运动技能至上观念的教师,会按照此思路设计教学、执行教学和评价教学。从这个角度说,教师的体育教学价值观如何和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从另一层面说,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师自身的文化积累有关。教师的理论视野、学术敏感性对教学实践的感悟力不同,教学理念、内容和形式自然不同。吴蕴瑞先生认为:欲教授成功,非专赖环境设备及教材之良好,而赖教师自身之人格、知识、经验及技术。他对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做了描述。教师人格,含德性、魄力、敏锐眼光、策略、热心忠实、有精神、热烈、公开等。合格之教师,具有以下各项知识:教育之目的及性质,男女儿童之本性其心理,评定体育之标准,各儿童适应之教材,教授方法及领袖之要点。实习及教授之经验包括统御群众之经验,解释,分析,观察,示范。教师对于运动技能最低限度须能示范,否则教授时难得学生之信仰。教师与活动极有关系,最好有两项专长,使学生生信仰之心。
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教师的教学理念、自身素质和由此决定的教学设计、实施、评价等不同,将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价值的实现。教师自身条件具有重要意义。
2.满足个体需求
不同个体需求不同。个体需求和差异是影响教学设计的因素。活动之选择,须视儿童之需要,须合儿童之兴趣,前者属生理,后者属心理,故宜分析讨论儿童本身的问题。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已得到广泛研究。比如,早在20世紀30年代,吴蕴瑞先生对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方面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幼儿时期(0-6岁),好模仿,好表演,称为猿猴时期者;幼儿好滚、踢、跑、跳等各种活动。儿童期(6-12岁)的孩子,仍模仿其所见之事物,但不久移其主要之兴味于他种活动,即见他人之所事者,以自己之主见仿行,一旦成功,十分得意。自信为期中极强之特性。对于追、逃、游戏、跑、跳、游泳及他种个人比赛项目,十分有味。青年前期(12-15岁)的儿童,两性之特点正发达,以个人为中心之习性仍强,好做团体游戏。青年后期(15-18岁)对于团体之忠心,正在发达之历程中;需要合作精神之团体游戏,为其主要活动。
对体育教学来说,既要考察儿童某一阶段的生理、心理变化的共性特点,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加上他们的爱好、个性特点不同,个体的需求将不同,这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定的难度。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评价的实现,都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的需要都得到满足,并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和发展。
传统的教学状况是按照正态分布理论将学生的体育学习分成好、中、差,同时按照好学生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造成有些学生获益,有些学生遭受挫折。只有教师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设计课程,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和愉快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进步和发展。
3.激发学习动机
新体育强调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学校体育作为一个组织化的教育经历,是使学生积极生活的主要渠道。Corbin(2002)认为体育可能是提供学龄儿童学习体育行为、练习、参与运动的一些技能和行为管理技能的唯一机会。但相当多的青少年选择不上体育课或运动。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必须有明确的动机策略,否则教师将很难使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关注体育教学中的动机己成为国外体育教学和课程设计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陈昂(AngChen)等学者研究表明,成就目标和兴趣是两种学生体育动机建构。
个人兴趣和情境兴趣对运动任务学习都有作用,但是效果可能很大程度由原始技能水平决定。为了促进学生学习,初始阶段体育运动任务应该尽可能设计成有情境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情境兴趣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对内容的个人兴趣。情境兴趣产生于课程内容。设计课程时,情境兴趣应得到强调。情境兴趣是一个由内容或上下文而不是个人爱好激发的动机源。就许多的学习动机源而言,情境兴趣是课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陈昂(AngChen)教授对情境兴趣对于体育课内行为和学习成就的预测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体育课的内容应该有情境兴趣,激励学生更加专注和活跃,并提供适当的挑战和即时乐趣。研究结果意味着情境兴趣在形成连贯的课程中应受到重视。情境兴趣有五方面来源:创新、挑战、探究、即时乐趣、关注,且每一方面对情境兴趣的影响不同。即时乐趣决定情境兴趣;探究和创新对情境兴趣有肯定影响并能提高即时乐趣;挑战对情境兴趣影响很少。研究认为,教育者应提供学生充足的探索机会而不是产生即时乐趣。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通过成就目标和兴趣引导学生,激发其体育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其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