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春
初中歷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其认识层次是比较低的,这主要取决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理解能力。但不容忽视的是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思维都是有帮助的,同时为下一阶段的历史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初中阶段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一些初中生好动、没长性、直观感性,对枯燥的事物不感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历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要消除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厌学情绪
学生厌学是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家长的也有教师的,有学校的也有社会的。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厌学成为当前教育的一大难题,也成为每一位任课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只有消除了学生的厌学心理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自信心不足,承受不了失败,这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主要原因。就学生的心理而言,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是必要的。就教师而言,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教师要在日常的课堂教育教学中渗透情感和心理教育,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一些学生经不起挫折、听不得批评,这是心理不健全的体现。表扬批评、奖励惩戒、评优晋级,十八般武艺各显其能各显神通,只要对学生的发展有好处、对教育有好处,我们就可以尝试。
在以往,教师很多时候强调的是多表扬、少批评,这样做没有过错,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教师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那么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如何发挥?“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又作何解释?学校在开家长会时,常常强调“赏识教育”的积极作用,寻找孩子的闪光点,称赞孩子的优点。然而,一段时间后,家长发现,孩子出现责任心不强、听不进批评等问题,甚至有些孩子在听到批评后,会出现极端行为。于是,家长们困惑了,不知该怎样把握批评和惩罚的尺度。表扬、批评、奖励、惩罚……是不同的教育方式。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必要的批评和惩戒还是要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误时,内心都有一种接受惩罚的准备,以取得心理平衡。有些孩子犯错误时,内疚和不安时他急于求助,并不是只有赏识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
二、提升教师自身的业务能力——打铁先要自身硬
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学博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要从这两个方面来提升自己。只有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的专业知识渊博,教师教学方法的得心应手,教师驾驭课堂游刃有余,每一节课都上得趣味十足,学生一定会发自内心地对这样的老师产生钦佩,并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因此要使历史学科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历史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一位只会照本宣科,没有新意和创见的历史老师是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又从何谈激发学生学习的历史兴趣和求知欲呢?
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爱是一首无言的歌,它能使师生心心相通,产生共鸣,它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种力量强烈地促使教师去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去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看到学生自己也尚未觉察的闪光点,从而激发学生树立信心去克服缺点和战胜困难,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奋发向上,为教育获得成功创造有利的条件。教师的爱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境,形成有利于教育的氛围,这样才能敞开心扉接受老师的教导。
三、给学生搭建一个和谐、能动的舞台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时间和话语权还给学生。只有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才会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才会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才不会游离于课堂教学之外。
教师要充分挖掘历史文献史料,赋予历史更丰富的内涵,不使历史教学局限于几十页教材,受困于四十五分钟课堂。历史是人的历史,一切历史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历史课堂不能板起面孔,把历史隔于情感之外,或是以一种嬉笑调侃的态度来看待历史。历史是要用情感去感受的,这样才能切身体会到历史的真谛。
在讲述有关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时,教师要把一种既激昂又悲壮的情感渲染给学生。可引用《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中的“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劝奉教,乃霸天,不敬神佛忘祖先……天无雨,地发干,全是教堂止住天。兵法易,助迷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人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概鬼子都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这段材料,让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把义和团那种反帝的气势读出来,很容易把学生的思绪拉回到十九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让学生体会到农民阶级朴素的爱国情怀。
四、教师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资源
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能够不断为历史教学提供最新的知识材料,促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采用图片、历史影片、多媒体等,都可以把历史史实具体化、形象化,不断兴奋学生的学习中枢,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同时使整个课堂教学有起有伏,有涨有落,有简略线条、符号组成的图示,也有声像并茂的历史再现,有冷静、理智的逻辑思考,也有热烈、奔放的形象感染,使学生耳目一新,也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历史仿佛就在自己身边,甚至将自己融入历史。
把握和综合多种信息并渗透到各种知识原理中,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教学课堂,扩大教学知识容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而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所以教师的教学设计、课程实施必须考虑到信息时代教学的新特征,积极合理地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学向课本外延伸。
例如在讲授十九世纪末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的资本输出时,在课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讲清资本输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严重危害,同时用信息技术切换到今天,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引进西方的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这促进了我们国家经济的发展,让学生去思考二者的不同。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才能使我们的课堂鲜活起来,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