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激趣在构建高效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2013-04-29 05:26:41王承武
考试周刊 2013年9期
关键词:梁惠王荀子语文课堂

王承武

很多学生都认为语文课堂过于沉闷,学习没有兴趣,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局面。怎样才能扭转这一颓废消极的心理定势?怎样才能克服学生昏昏欲睡、无精打采、不利于教学的局面?面对这些情况,如何才能上好语文课呢?笔者认为最好的做法莫过于课堂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主动愉快地学习探究它。同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形成一种获得知识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学生在学习中就会加倍努力,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愉快地主动学习,甚至会把比较枯燥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其实,在新课程标准中就有明确的要求,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愉快地学习。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此,笔者做了探究。

一、巧妙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如果把一堂课比作一部戏剧,课前的引入就好比戏剧的序幕,好的序幕可以一下子就抓住观众的心,达到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语文课堂是一样。一个有趣的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他們对课文内容的求知欲望。课文导入的形式有很多,总的要求是切合课文内容,富有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启发学生的思维,一定要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进入到新课学习中。

我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时,心中就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自豪感、敬慕感。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仰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今有之,古亦有之,我国古代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这样的课文引入,就激发起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和敬仰之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

在教学《劝学》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停地学习中,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而且学习是人的本能。那么,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把学习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呢?这一点,早在几千年的荀子的《劝学》中就做了精辟的论述,它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通过这样的导入,虽然这两课是比较枯燥的文言文,但学生学习起来显得积极性很高,课堂教学效果极佳。

二、巧妙设问,引发学生的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上课时,师生之间频繁互动,活跃课堂气氛,一定会有课堂提问,而纵观现在一些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要么太深了,要么就是太过简单化。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出来,课堂就会显得很沉闷,问题太简单就调动不了学生的思维。这两种情况都达不到良好的提问效果,不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慧,也调动不了学生的思考积极性。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更是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那么,怎样才算巧提问呢?课堂提问一定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抓住文眼,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根据文本和学情,因势利导地找准切入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更加充满生机。

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针对该文情况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在师生共同研习文本的基础上,我这样提问:这篇文章记录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在学生回答“民不加多”后,继而提出第二问:课文中谈及民不加多的语句有哪些?要求学生在书上找到。这样的提问,一个接一个,环环相扣,很能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又如该文的第一段,让学生在结合课下注释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为此我有针对性地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觉得自己对国家政务尽心尽力了,他的具体做法有哪些?在学生明确答案后又接着提出:通过与邻国相比,梁惠王自我感觉如何?待学生明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后,又提出:梁惠王面临怎样的困惑?通过这样的提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同时又理清了这一段的行文思路,对学生背诵该段起到了很好的帮助作用。

在课文拓展探究方面的课堂设问非常关键,它的设计要注意趣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如在《劝学》一文的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作了以下问题设置。问题: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是指学习,但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习文化知识。老师在否定后要点拨引申:课文中,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从上文的“故”字来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荀子的劝学首先是劝人们要学会做人。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是着眼于人的品德的修养,由此可得出结论,荀子劝学的对象是非常明确的,学就是品德的学习。

总之,无论是新课的巧妙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望,还是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其宗旨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构建和谐而高效的语文课堂。

猜你喜欢
梁惠王荀子语文课堂
荀子“道心”思想初探
《荀子》的数学成就初探
荀子的“王道”观念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54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和谐
引而不发,跃如也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05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