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财技能培养探究

2013-04-29 04:52:56易志恒
考试周刊 2013年82期

易志恒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理财观念渐渐深入人心,而对于准备踏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他们尚未独立,还需父母资助完成学业。另一方面,他们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自己有着对生活的看法和强烈的消费欲望。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成高消费群体。为解决大学生消费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理财这堂必修课迫在眉睫地摆在了大学生面前。

关键词: 消费习惯 理财意识 理财技能

根据长沙民政学院357名学生大学生理财现状调研结果,我结合自己多年理财教育经验,对大学生理财技能培养做探究。

一、大学生理财现状调研结果分析

(一)月消费较高且相对集中。

大学生年龄较小,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月均消费在500元以下的占2.9%,500~800元的占18.9%,800~1200元的占65.1%,1200元以上的占13.1%。根据测算,平均月消费1000元左右,消费金额较高,且相对集中。

(二)消费费用主要来自父母给的生活费用。

根据调查,九成以上的大学生的可支配费用主要来源于父母给的生活费,这种情况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普遍情况。一般情况下,父母每个月会给固定的生活费,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需求,合理规划这笔生活费。生活费有盈余固然是好事,而当生活费不够的时候,学生大多选择向父母再要适当的生活费,父母也大多愿意支付。每个月的生活费很有弹性,学生可以综合评估自己的消费能力,对生活资金进行合理理财。

(三)消费结构不合理。

大学生的日常消费本应以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购买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品及各种考证)为主,而伙食费又是重中之重。而调查结果显示,男生一个月用于谈恋爱的费用占到20%左右,女生用于化妆、追求时髦的开销也在20%以上,并且部分男生还出现了“馒头就咸菜,省钱谈恋爱”现象。

(四)理财意识淡薄,理财技能缺乏。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没有日常记账习惯,对日常消费也没有预算,即使有计划,也执行得不到位。导致每月花销基本上没有结余,部分出现透支现象,透支解决途径是找同学借用或预支下月费用;有结余的学生,大部分也选择休闲娱乐,很少给自己充值。

从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消费水平明显偏高,且没有好的理财习惯。而走入社会后,竞争压力加大,收入水平又不高,导致部分学生毕业后就失业,生存压力很大。

二、大学生理财现状成因分析

造成当代大学生消费水平高、理财意识淡薄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原因。

许多家长始终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前途光明。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加上经历过艰苦生活的家长们特有的“补偿”心理,往往容易造成迁就、娇惯、溺愛孩子,结果忽略了对孩子早期理财能力的培养,表现在孩子用钱上,常常是“心太软”,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并且从小学到高中,支配钱这项工作从来都是家长一手包干的。上大学了,离家也比较远,大学生们才开始理财,由于没有经验只能跟着感觉走,别人买我也买,家庭经济好的,消费更高,更没有节约意识。难怪有很多家长反映,孩子打电话回家的第一句话就是:要钱。普通家庭的大部分收入都花在了孩子身上。

(二)学校问题。

学校在教育学生成材的同时,却没有教他们怎样理财。许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认为理财是大人的事,孩子还不适宜涉足这种事情,或者认为理财的事情孩子长大以后自己也能学会。更多的人则认为,青少年时期应该是“一片净土”,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是学知识、长身体,其他的都应慢慢来。并且学校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的活动极少有学术性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所以在学习上的消费不多。

(三)社会问题。

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泛滥,校园外不良环境(如一些歌舞厅、游戏机厅)的干扰等,对大学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腐蚀作用。现在的学校已经不再是80、90年代的象牙塔了,它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生受社会上铺张浪费现象的影响,用父母的钱摆阔,花钱大多没有计划性,家长给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只为了不让自己脱离社会。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诱人的,许多学生都想一一尝试。但是学生毕竟还是学生,缺少经验,容易在途中迷失方向。

(四)自身原因。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分辨能力不强、自我约束力不够、缺少主见,虚荣心、攀比心强等。大学生第一次做主自己手里的钱,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都有些盲目。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显示出他们理财能力的缺乏。

三、大学生理财意识技能培养的措施

(一)国家重视理财教育。

英美等国的中学里就开设了必修的理财技能课程。而在我国,很多大学都缺乏必要的理财教育,导致学生走出校门后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财商”的培养同样重要,应该把对青少年“财商”、“智商”、“情商”的培养放在同一高度,三手一起抓,且三手都要硬。

(二)学校开展理财教育。

大学可以增加适当的理财教育课程,开展一些理财讲座,或者比赛,如“大学生创业理财大赛”、“大学生如何科学理财辩论赛”等,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

(三)家庭传统理财观念应改变。

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父母在教育孩子理财方面的经验。父母要帮助孩子理财,对于刚跨入大学的孩子,父母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理财能力。若孩子控制力较强,则可以一次性给足一学期的费用;若孩子用钱没计划,就只能一次给一个月的费用,待孩子有一定的理财能力后再一次多给一些,让其进行合理规划。

(四)学生自身努力培养理财技能。

1.培养成熟的理财观念

理财涉及开源节流两个方面。首先,大学生应培养自立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大学生就会早点行动起来挣钱来弥补资金的不足,慢慢地就会感到不好意思跟家里要钱,就会越奋发地赚钱。自然,自身能力提高了,父母的负担也就减轻了。其次,培养节流意识,不懂得节流,支出大于收入必定导致“金融危机”。这样对自己不利,也会给家里带来负担。

2.增加收入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詹姆斯菲尔德对于美国大学生理财规划提出的“1+1+1”模式,即学会贷款、学会兼职、学会投资,同样适合中国大学生。寻找机会,争做兼职,家教是最常规的赚钱方式。既可以增长收入,又可以丰富社会工作经验。

3.学会花钱

钱要花在刀刃上,也就是花在必须花的地方,提倡合理消费,消除不良消费,不攀比、不奢侈。学会记账和拟定用钱计划。编制消费预算,根据总额分配各个方面的消费比例;分类记账,保留消费单据,以便过后可以看看哪些该花,哪些不该花。通过计划慢慢调整、改进,渐渐地就会养成好的习惯。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省钱方法。

4.强制性储蓄

在有结余的情况下,每月可以将结余的资金做基金定投,一方面养成勤俭意识,另一方面待大学毕业时,也能积累一笔不小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