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新闻报道刍议

2013-04-29 00:44田文生
新闻世界 2013年9期

田文生

【摘 要】受众面较广的慈善新闻兼具新闻和宣传价值,理应受到大众传媒的特别重视。本文结合救助兔唇女孩曹芳芳的报道案例,分析了慈善新闻的价值要素构成,就如何解决充分报道和保护隐私之间的冲突这一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慈善报道 价值要素 报道规程

近月来,先天患有严重唇腭裂(俗称兔唇)的8岁女童曹芳芳(化名)在一番爱心接力后,接受了免费手术,有望实现“对爱我的人完整地说一声谢谢”的心愿。本次事件被《中国青年报》、《重庆日报》、重庆电视台、《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等媒体大篇幅持续跟踪报道,众多网络转载,一时形成舆论热点。总体上看,这是一次成功的慈善新闻报道,彰显出了正能量。

作为曾深度参与联系救治及协调报道的记者,笔者期望能剖析此次范例,总结慈善新闻报道的普遍性特征。

一、大学生志愿者发起帮助兔唇女童的爱心接力

8年前,61岁的重庆市丰都县兴义镇天水坪村农妇高朝英和儿媳购置年货途中发现弃婴(系曾被人捡走后再度丢弃),高抱回孩子,得到了丈夫曹启林的认同。

孩子先天患有严重的唇腭裂,吸吮困难,吃进嘴的东西会从鼻子流出来。长大后,牙齿发育不全,发音不清,被确认为言语四级残疾。曹芳芳从小就承受着过大的心理压力,深度自卑,自闭倾向明显。

今年2月,“快乐学校”志愿支教活动的大学生们进入村子,發现了曹芳芳的困境,矢志帮助她。“快乐学校”是一个大型公益项目,曾被授予“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

大学生通过微博等途径向社会求助,发起一场爱心救助活动,取得一定效果,但不足以根本解决问题。

今年5月,参加“快乐学校”分享会的上海卫康光学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莉莉被中国青年报社记者和大学生的热切呼吁所打动,致力于救治曹芳芳。刘莉莉是北京嫣然天使儿童医院创始董事,在她的帮助下,曹芳芳在嫣然儿童医院接受4项手术,根治了疾病。

二、人情味是慈善新闻最大的价值要素

从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人情味这些“新闻价值一般要素”角度看,救治曹芳芳的过程,因为糅合了弃婴、先天兔唇、老农收养、家境贫困、大学生志愿者、义务支教、微博求助、嫣然基金、全免费施行4项手术、爱心人士捐献所有费用、志愿者赴京陪同就医等元素,而具备了极高的新闻价值,这也是该事件能吸引众多媒体关注的根本原因。

慈善报道应遵从新闻价值判断的一般规律,但更应侧重于人情味这一指标。人情味(或趣味性)是对新闻内容契合人类基本感情的程度的度量,可理解为新闻对于人性的展现、挖掘或捕捉。具备人情味的新闻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人与社会的关联,展示人类独特的情感特征,进而唤起受众的广泛共鸣。

当前,大众传播呈现出鲜明的分层特征,受众因为教育水准、职业特征、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收入水平和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关注的新闻信息千差万别,媒体格局因而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分众趋势。但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普遍持有慈爱、善良等正面、积极的品性,对于先天弱者的同情已经成为普世的价值观。在这种背景下,慈善新闻应受到大众传媒的特别重视,这同时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渠道。

本次事件中,当事人惨痛的身世命运和先天患病的际遇,具有较高的人情味特质,能打动受众的心,足以让受众对其不幸遭遇产生强烈的共鸣,能设身处地理解其痛苦和需求,对女童能否接受手术、手术的效果等问题产生关切。

同时,社会各界的爱心接力展现出传统美德和善意人性的魅力,具有独特的传播效应。媒体对这个女孩的身世和需求的披露,完成了一个受众普遍关切、政府高度认同的议程设置。

从社会的角度看,此类报道可以让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找到自我归属感,启动正性情绪,激发人们的正性行为;还能激发人们的同情心,让人变得更善良,更愿意帮助他人。

总之,慈善新闻报道能培养社会的正能量,彰显爱心的力量,并激活社会大众对他人的怜悯和同情,新闻媒体对此类事件深层次的体恤和关怀,能彰显社会责任感,赢得公信力。慈善新闻大有可为。

三、慈善新闻操作难点在于找到隐私和信度的平衡点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让每一个人安全、健康、幸福、自由、平等、有尊严地活着,媒体与记者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服从这一基本价值取向。

就本次事件的报道而言,各媒体报道都很充分,尽管相关报道并未引发争议,但是,从操作层面看,本次事件的报道实践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新闻伦理冲突。造成这种冲突的根源,在于媒体详尽披露事实真相的天然冲动和保护当事人隐私之间的内在矛盾。

当事人的命运起伏是慈善新闻的要素,而故事和细节则更是新闻的精髓,是任何报道题材不可或缺的“血和肉”,由此,充分地报道当事人的故事是做好慈善新闻报道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对其命运曲折的过度关注,则可能构成对其隐私的冒犯甚至侵犯。

慈善报道最典型的争议点在于对照片的使用。在“读图时代”,读者信奉“无图无真相”;同时,图片在呈现事实、传递情感、优化版面等方面具有文字难以替代的重要性。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本次报道中,各媒体大多使用了大照片,极大地提升了新闻信息的信度,同时,让受众对当事人的现实处境有更真切的了解。

但发布未成年人的兔唇照片是否合适?这让人容易联想到一则“旧闻”,多年前,歌星王菲生下兔唇女儿的新闻因为配发了多幅特写照片,而引发巨大争议,媒体的行为曾引起王菲夫妇的强烈不满,他们多次公开表示希望媒体尊重他人隐私,社会也普遍认为,此举已经构成对未成年人肖像权和隐私权的侵犯,这些照片的传播将对无辜的小女孩的成长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本次报道中并未展现出类似冲突。这名8岁女童在现实生活中处于极其弱势的地位,早早知晓了自己的身世,因为疾病而长期遭受着同龄人的嘲弄,她的境遇被当地人视为理所当然,在她自己和监护人看来,并未因为媒体的报道而遭受“二次伤害”,相反,她对爱心人的善举充满了真诚的感激,并不排斥媒体的采访。

但是,采访中,不难发现,这名小女孩有着敏感的心灵,出于本能,她也可能并不希望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一切,这是一个未成年女孩的正常心理。

由此凸显出一个问题:媒体在报道救助弱势群体的事件时,应遵循什么样的尺度?

总体而言,慈善报道中,应在确保维护当事人的人格尊严的前提下披露新闻事实,二者如果存在冲突,新闻的报道应让位于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隐私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尊重个人隐私应当成为慈善新闻操作的第一准则。近年来,由于媒体间竞争加剧,记者为追求新闻的传播效果而行为失范的案例更为频发,在慈善新闻报道领域,发生失范情形的概率比其他新闻题材更高,这是当前慈善新闻报道必须面对的一个严肃问题。

四、慈善新闻报道必须尊重受访者的隐私权

慈善新闻报道应如何做到保护隐私和披露事实的平衡?美国学者罗恩·史密斯的观点值得重视。他认为,传媒在处理灾难所带来的悲痛图像时应该权衡以下因素:照片是否有助于说明报道内容,公众是否有必要看到这些照片,同情照片中所摄人物以及公众的必要。

从中可以看出,尽可能避免给受害者及其亲友带来新的伤害,是传媒应该遵循的人文底线。

概言之,为做好慈善新闻报道,应遵循如下原则:

第一,记者应切实树立保护受访者的隐私权的职业信条。报道慈善事件时,媒体从业人员首先应从居高临下的“恩赐”心态中彻底摆脱出来,在新闻采写时切实尊重弱势人群的人格尊严,在新闻采访、报道中,特别是涉及以未成年人为对象时,更应时刻绷紧保护对方隐私的弦。

第二,恪守真实性原则。媒体从业人员不应为了博得受众的同情,做任何程度的拔高、虚构和加工。

第三,披露当事人的信息不得超越法律和道德的框架范围。媒体从业人员对可能涉及隐私的内容,必须首先征得当事人及其监护人的明确认可。不得在未征得受访对象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向社会公布受访者的姓名、肖像和住址;不得非法刺探他人财产状况或未经本人允许公布其财产状况;不得私拆他人信件,公开他人日记等。涉及未成年人,必须使用化名。记者采访时,应尽量多提开放式问题,不宜针对受访者不愿意提及的细节问题过多发问。

第四,不得擅自公开披露使受访者感觉困窘的事。对新闻照片应该进行技术性的处理,比如兔唇孩子,应尽可能选取能掩盖其先天疾病的方式,比如,拍摄其掩嘴或者用玩具挡住嘴部的照片。

总体上看,慈善新闻报道必须秉持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核心是尊重人、关怀人、强调人的价值、主张以人为本、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由此,不得以受助者的隐私、悲情、残疾、贫困作为卖点来供人们消费。

这种人文关怀,应该体现于现场记者的所有工作细节之中,包括在新闻现场拍与不拍、写与不写;用什么方法拍和用什么方式写;充分考虑照片和文章发表后会对读者和被报道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怎样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照顾到被报道者的隐私权利等问题。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