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分 制 背 景 下 高 职 学 生 综 合 素 质 评 价 方 式 原 则 的 理 性 思 考

2013-04-29 02:40邓晓影张桂叶傅龙华
考试周刊 2013年86期
关键词:考核方式学分制高职教育

邓晓影 张桂叶 傅龙华

摘 要: 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学分制背景下,高职学生怎样成才,素质评价体系怎样设置,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以发展性评价理论为指导,新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对高职学生起到激励、引导和约束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学分制 素质评价 考核方式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指针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情况制定一系列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平时考核积累,每学期评定一次,是学生奖学金发放、三好生评比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依据和参照,是一项与每一位学生都密切相关的工作。

一、现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客观地讲,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比较缺乏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这与我们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直接关系。[1]即使这几年大力发展高职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在高职教育阶段追求的是谋生技能,就业率,零距离上岗,高职教育已有趋利化层面、实用化、工具化倾向。在教学层面把教与学简单地变成了“传”与“承”的关系,把育人目标简单地变成了培养“职业人”、“应岗人”。与之相适应,现行的高职学生考核评价方式存在一些問题,表现在教学上是以考分判优劣,论先后;表现在管理上是以“听话”判好坏,论赏罚。这种考核评价方式,教给学生的是知识的复制,而不是智慧的创造;是思维的模仿,而不是行为的独立。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行考评机制看,存在考评主体过于单一,基本由任课教师说了算,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有些措施过于死板,缺乏科学性,使学生对现有的考核机制鲜有认同感,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教育理念必然影响到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设置。表现在对学生的评测方面则表现为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重点主要局限在“智”的方面,且基本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智育”水平的评判标准,导致学生过于追求各门功课的均衡发展,不少学生为取得高分忽视了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抹杀了创新意识,与社会脱节,缺少社会实践能力,这与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偏差,更是对全面发展的误解。这种评价方式尽管肯定了学生知识积累上的差异,但智育应该指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

从目前国家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上看,可以说在高职院校以学分制代替传统的学年制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

学分制的实行能够真正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消除传统考评机制的一些弊端。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新问题:

1.学分制条件下,学生选课自由度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相对减小,容易使学习组织松弛,学习过程靠自觉,导致学生缺乏集体荣誉感。

2.学分制的实行对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学习发展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给学生的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

3.学分制的施行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

这些问题的出现决定了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成绩评定及学生的综合评价方式必须做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学分制条件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评价。

总的来说,传统的及学分制条件下对学生评价方式存在主体单一,有他评无自评,或重他评轻自评;评价内容偏重课程、专业成绩,忽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表现;评价周期长,一期一次,评价终结性,甄别性功能突出,发展过程的动态性、激励性、导向性功能偏弱等问题。以考分论“英雄”成了评价方式的核心和灵魂。学生以学为主,对将成绩好坏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权数也无可非议。问题是一纸考试成绩,并不能对人的学习能力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每个人的智力表现形成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有的善记善背,有的善于思考理解;有的抽象思维强一些,有的形象思维好一些;有的善于理论应试,有的善于实际操作。把考试分数夸大到一票否决的程度,从评价考核的导向作用看,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完整的人不仅是具备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有用人,更是具有理性和德性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要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执行严格的监督制度。考核评价方式不科学,势必对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不能形成压力和动力。考核评价就是一根指挥棒,对考核评价的对象应该具有激励和导向功能,学生考核评价方式应该去“分”见“人”。科学地评价教书育人,不是育人“高分”之追,而是要育人“完整”之求,重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由精神、公民道德、健康人格和社会责任。制定传统评价模式的考核标准时,承载了太多的社会、家长和学校期望,这种“责任本位”让学校总想着全方位、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教育,特别是通过评价体系对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评头论足。评价方式是要规训学生学会听话,学会服从,其长远的负面影响是把一个个鲜活的人调教成了“服从高于自主,听话高于思想,接受高于创造,一致高于独立”的“型塑人”。

从评价体系的模块设置看,现行的大多数评价体系基本包括思想、人文、专业、创新、身心素质五个模块。这几个素质评价模块的设置多是针对学生本身而言的,而没有考虑到学生成长的环境,而环境对学生的素质的影响是重大的。尤其是把高职与本科学生放到同一个标准下评价,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这是有缺陷的。

从学生的未来发展看,目前,用人单位在选拔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创新意识、进取心、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计算机水平,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素质提出了要求。现行的综合评价方式无法为毕业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提供比较具体的依据,容易造成社会需要与大学生自我定位的错位。这种评定很难在评价中凸显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科学地反映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每个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程度,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备复合型、创造型、协作型素质的人才已成为“抢手货”。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采用“招考”的方式而不再依赖学校的评价和鉴定为主要依据录用人才,这就是重要的原因。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评价方式的改革是直接关乎中国教育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核心问题。建立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目的,不仅要测评出学生个体的优劣,更要通过建立素质评价体系,对大学生起到激励、引导和约束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怎样成才,素质评价体系怎样设置,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二、科学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评价方式,变单一评价方式为发展性评价方式是学分制条件下评价方式改革的必然要求。

应建立以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和造就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宗旨,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办学体系和以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实际能力、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新型的学生评价体系。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理念,即发展性评价理论。发展性评价的理论主要源于心理学上的教师期望效应,即被预言很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提高得更快,进步得更大。[2]基于这一理论,考核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就是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一种预示,一种期望值。在传统性评价中,这种预期和期望值同样存在,只不过它是通过外界的强求和规训实现的,是一种“型塑”。发展性评价对学生的预示和期望则是立足于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规划,立足于学生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是一种“自塑”。发展性评价着眼于过程发展的激励、导向。按照发展性评价的理论,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变“责任本位”为“人本本位”,通过考核评价这根指挥棒,激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建立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让学生的个性和灵性得到尊重,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而不是规训学生适合一种教育。

根据发展性评价方式理论,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评价体系的科学的发展性评价方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思考:

1.在评价要求上突出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自我规划、自我设计。进行自我规划、自我设计时,不是简单地依照外界的要求给自己设定几个目标,唱几句理想的高调,而是要通过学生对现状的认识,对周围环境的正确分析,对践行能力的客观把握,从知己、知人、知行三个方面,对自己的人生和学习生活进行阶段性的实事求是的规划、设计。从自我规划、自我设计开始,培养学生走好人生路的使命感、责任感,使自己的人生今天比昨天成功,明天比今天成功,在走向成功的路上“做最好的自己”。

2.在评价的内容上既要坚持综合性评价,又要注重个性评价。综合性评价是对学生各方面表现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注重学生个性评价是承认人的个性是不尽一样的,人的智力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如果按照一个模式塑造人,按照统一标准评价人,则要么人为地将大多数人淘汰出局,要么让其自甘落后游离局外。忽略个性的评价,对学生智力和个性发展会造成压抑和错误的导向,甚至性格发生扭曲。注重个性评价,要让每一個学生都能在考核评价方式中,寻找到自己的亮点,总有一个标准能让他产生夺冠的冲动,让自己的长处在评价中得到认可,从而获得走向成功的激励,获得进步的喜悦。

3.在评价的方法上,要让学生由评价的客体变为评价的主体。以学生为本位的“人本本位”,变学生为评价主体。将以学生管理者为“责任本位”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位的,即在评价中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对照自我规划,进行检查总结,进与退、得与失自己评头论足,思考怎样做得最好。当然也不能摒弃客体评价,客体评价主要是对主体评价的验证,看是否客观、真实,并对评价结果给予反馈,提出指导性意见。内外因结合不能脱离,但要把握好“根本”与“条件”的区别。

4.在评价的实效上把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更倾向于结果的纵向比较。任何考核评价都会存在比较,都免不了要和人家比。对发展性评价方式进行思考时,要把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结合起来,通过横向比较,为学生在自我以外的大范围、大群体中寻找追赶的目标,为纵向比较目标的设定,调适提供动力参考,克服纵向比较可能带来的满足感,在超越别人的同时,不断地超越自己;通过纵向比较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的强项,设置和调适自己人生的阶段目标,并通过纵向比较,产生不懈追求的动力,获得一种成功的自尊和愉悦,化解横向比较可能带来的不切实际的缺陷和造成的不健康心态的负面影响。真正在评价方式中主宰自己,促进自己,走向成功。

三、评价标准设置的原则。

根据发展性评价理论,改革现行的评价方式是很有必要的。评价方式改革,是要增强科学性,而不是否定其必要性,是改革、完善,不是推倒重来,不是颠覆性的另起炉灶。高职层面的评价方式更有改革的必要性。

1.考虑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教育最重要的是营造学生成长的环境。现行的大多数评价体系基本包括思想、人文、专业、创新、身心素质五个模块。这几个素质评价模块的设置多是针对学生本身而言的,而没有考虑到学生成长的环境,环境对学生的素质的影响是重大的。因此,发展性评价要考虑环境对育人的影响,环境对学生的素质有很大影响。环境包括大环境与小环境。大环境是社会环境、院校环境。小环境包括学生所处的班级、宿舍及家庭等。环境不同,育人条件不同,学生的素质不同,不同环境下的学生的素质是不尽相同的。尤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学生怎样成才,素质评价体系怎样设置。对具体的学生个体来说,某一个学生很优秀,和这个学生所处的小环境密切相关。比如,优秀的宿舍、班集体,就是小环境育人。

2.不同层次的院校对学生的素质评价体系应该不同,要考虑到学生面临不同的外部大环境。比如,清华大学学生的成长环境与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成长环境是不同的,起码办学条件、社会的重视度是不同的。对学生的素质评价,环境不同,素质评价的标准应有所不同,因此在量化标准应有不同的系数,不能“一刀切”。

3.考虑到高职学生顶岗实习问题,在评价体系中还应增加企业及用人单位的评价模块。主要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4.评价客体多元化。对学生实施评价的具体操作一般是由辅导员负责,势必容易出现片面性问题,应该变单一评价为多元化评价。评价客体包括学生,任课的专业与公共课教师,尤其要有教师的参与,学生实习的指导教师及企业实习的指导者。素质评价体系的实施在各系党总支的领导下,由系团总支具体负责。班委会负责班级同志的记录,团支部负责素质评价项目的记载,交辅导员审核后,上报系团总支审批和备案,每学期进行一次汇总,然后由辅导员向学生反馈。

5.考核手段要多样化。大力减少标准化考试,构建起自我评价机制,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规划、自我调控,自我发展的能力。要建立申诉与反馈体系: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有异议的反映渠道。将考核的重点向注重实践、注重技能掌握的整体性和个人的创新精神等方向倾斜。处理好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关系、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关系。评价过程要多元化,课堂表现依然是教学的主要内容。

6.可操作性原则:尽量使操作方法简单、明了、灵活、易于操作。评价内容要分类项目、考核标准,要粗细相宜,体现灵活性。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毎一模块之间的联系性,毎一项评价目标与内容构成一个独立模块,所有模块构成整体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4问素质教育,何以年年提年年缺[N].人民日报,2009-10-22(11).

[2]徐魁鸿,张荣娟.发展性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4(5).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会中青年教师专项研究课题《学分制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评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

课题编号:12B01

猜你喜欢
考核方式学分制高职教育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对普通高校绩效考核的对策研究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究
《桥梁工程》课程的试卷分析及教学改进措施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