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胜洋
预习是指在教师上课之前,学生提前学习教师上课要讲的内容,这是学习的最初环节、起始阶段。根据预习的时间和内容,预习可以分为学期预习、单元预习和课前预习。学期预习,就是在开学之初,阅读教材目录和前言,体会教材的编排意图,通读教材,用浏览的方法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单元预习,就是以略读本单元各篇课文,初步感知本单元的内容,明确知识点和能力增长点,特别要注意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初步体会各篇文章的共性和个性;课前预习,是预习的重头戏,要花较多时间和较大气力,用精读的方法,通过逐字逐句反复地朗读,感知课文的内容与情感,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并在阅读的基础上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体验、感受和理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做什么事,事先都要做好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预习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奠基石。
一、预习,解决上课学习讨论的障碍
对小学生来说,因为掌握的词汇量和相关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生活经历不够丰富,所以在语文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这些问题如果放到课堂上解决,则肯定会占用部分时间,影响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而预习,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大声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生字、生词,通过查字典、词典,看注释,解决字词方面的问题,可以解除这些“拦路虎”。对于理解文章的相关知识背景,通过预习可以唤醒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将相关知识联系起来,为学好新课文做好必要的准备。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菩萨兵》中有关“菩萨”的含义及藏传佛教在藏族人心目中的地位,这些知识能够帮助小学生理解红军所做的一切及红军在藏族同胞中的地位。
二、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预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能力。通过独立学习课文,在初步感受、理解、把握课文内容后,学生就会根据课文内容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文章所写的内容是什么?通过所写的内容要表达什么意思?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为在课堂上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只有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上课时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参与到讨论中。例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克隆之谜》,预习时学生就会思考文章好在哪里?有没有不足之处?本文的说明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在思考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上课时,听了其他同学和老师的讲解和讨论,把自己预习的思路和老师讲课的思路进行比较,知道老师和同学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三、预习,提高阅读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预习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一种体现。有了预习,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有篇课文《三借芭蕉扇》一课时,只要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熟悉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过程,在课堂交流中,就会对课文标题中的“三借”提出疑问,认为根据课文的描写,应该是四借,第一次被拒绝,没借到;第二次孙悟空变作小虫子钻进铁扇公主腹中;逼着她把扇子拿出来;第三次孙悟空变成牛魔王的模样,骗取了芭蕉扇;第四次是带领众多神神,打败铁扇公主和牛魔王,用武力夺取芭蕉扇。不少学生对课題中的“借”提出疑问:第一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借,而第二、三次是使用计谋骗来的,第四次简直就是抢来的,“借”字不能准确概括文章的内容。我让学生对比原著中的原题《孙行者三调芭蕉扇》讨论“借”和“取”“骗”与“夺”之间的区别。“调”字典上是“调配,使均匀”的意思。什么地方需要芭蕉扇?翠云山庄不需要芭蕉扇,火焰山才需要芭蕉扇,所以要“调”;唐僧师徒四人过火焰山,需要芭蕉扇,而铁扇公主不需要,所以要“调”。总之,因为“不均匀,不调和”,所以要“调配,使均匀”。“调”字不仅所表达的意思很确切,而且把“逼”、“骗”、“夺”等不同的方法统一起来。
四、预习,增强听课的针对性
通过预习可以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上课时,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听课的目标明确,增强了听课学习的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课文的重点问题能牢记,难点问题能解决,不懂的地方能明白,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对重要的内容需要记笔记以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将知识内化。预习同样可以提高记笔记的针对性。通过预习,学生会对课文内容比较熟悉,对于哪些是自己不清楚的,哪些是需要重点理解的,在预习后会有初步的认知,提高记笔记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五、预习,帮助暂困生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
每个班上都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科学,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导致已学的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巩固,“拦路虎”越来越多,以致愈学愈困难,形成“恶性循环”。对于这类“学困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预习会对他们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更有益处。首先有了预习,复习巩固了需要掌握的旧知识,扫除了上课时的一些障碍,课堂上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增强学习的信心;其次由于上课时听懂了,课后用于复习的时间相应减少,做作业的速度相应加快。磨刀不误砍柴工,预习虽然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提高了听课、复习和作业的效率。经过长期的坚持,学生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激发了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了主体主动性,自然提高了学习成绩。
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预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预习,引领学生学会预习,帮助他们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及时检查反馈,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尊重个体差异,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大幅度提高阅读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