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卿元 马小惠 乔剑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和重要内容。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应积极寻求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74-03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和重要内容
(一)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行动指南,坚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定、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政治保证。
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去占领高校的思想领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才能使大学生在大是大非和突发事件面前保持应有的冷静和克制态度,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自觉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等错误思潮,做一个真正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这样,高校培养的学生才能成为时代和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掘墓人或者蛀虫。
当前在高校里普遍存在着只讲授但部分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课的意义,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精神实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更不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自己的地位、性质、利益和方向,不能以此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热情。为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结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备坚定、正确的方向,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内容,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一部分,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应该在日常政治教育中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毋庸讳言,由于各种社会问题如官员腐败、道德滑坡、社会风气恶化、贫富差距拉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存在,使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党不完全信任的态度,也认为社会主义已经不很纯洁,并对中华民族的前途表示担忧。为此,应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内容,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通过具体的实例对比来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说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异常艰辛与巨大成就,使学生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虽不是指日可待但绝不是子虚乌有,要在进一步的发展中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不是幻想退回到改革开放以前的落后、闭塞状态中去。
要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国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以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有了解过程的异常艰辛才能懂得结果的弥足珍贵,学生在了解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就会了解现存秩序的合理性,认识到中国社会所有问题都只是改革、发展中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而要改革与发展,就必须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稳定局面,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坚持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正确性,也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接受现有政治教育而不是油盐不进。
(三)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支撑点,弘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激励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教育。
作为中国未来希望的大学生更应该具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否则就无法承担起民族复兴、祖国统一、社会发展、人民幸福的伟大历史使命。应该通过教育,使学生努力培养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并努力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进取精神。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努力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和个人正面的精神,使其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下形成自己的独特精神,并发扬这种更加具体的精神来改善自己的处境甚至改变周围人的命运。
(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界委员联组讨论时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概括精辟,内涵深邃,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对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在社会上包括学校里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如价值观的混乱、羞耻感的缺失以及潜规则的盛行,这些问题恶化了社会风气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限制自己的某些行为。而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点,以此为重要内容教育大学生,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也可使大学生树立更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确立自己的道德标尺和行为规范,增强学生的道德自觉性,使学生真正贯彻落实“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古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和重要内容,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具体的社会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的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一)传统的价值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中宣传的价值观在理论上强调要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但在实践中很难兼顾个人的具体利益,而是过多地强调个人对国家需要、集体利益和单位要求的无条件服从,个人在学习、就业、工作甚至生活方面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和集体,这种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忽视甚至否定了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后强调人格独立、就业双向选择的今天,这种价值观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在学习、就业、工作等方面都要以自我为主,以自我实现和满足为主,强调个人的作用,而不再只强调国家、集体的需要。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面临严峻挑战
在中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当今时代,各种思潮,尤其是西方社会思潮披着科学和进步的外衣,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产生着或深或浅或多或少的影响,对马克思主义起着否定和反对的作用,对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大学生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面临严峻挑战。笔者曾经做过调查,有部分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并不能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这是大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所导致的结果。
(三)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面临挑战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仍然是传统的说教式方法,在说教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等级性和强制依附性,教师只在课堂上讲,而不太关注学生是否接受,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师在下课后也很少与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就不能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在教育过程中,他们是参与教学活动的能动的人,而不是一味接受宣教的普通人。为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积极变革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四)社会现实与书本理论的巨大反差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压力与挑战
一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不大认可乃至反感的重要原因在于社会现实与书本说教的巨大反差,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压力与挑战。
书本上说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取得这些成就的过程中共产党员发挥了积极带头作用,但在现实中却有一些现象在表层上似乎与此大相径庭。一些农民、下岗工人生活困难,封建主义的黄、赌、毒在社会上重新出现并有蔓延之势,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风气污浊,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盛行,一些高校教师也为老不尊,为师不重,尤其是应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神圣的高校中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也有利益化、庸俗化的趋势。传统的价值观遭到颠覆,恶搞文化盛行。
总之,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巨大的压力与严峻的挑战,必须积极寻求新的方式与传统的思想教育素材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这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在思想政治课上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尽管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但要坚信,新时期的大学生在主流上是积极进取、可以教育的一代,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一代,是能够继承传统、开辟未来的一代。党、人民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该积极寻求新措施、新方法,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各方面都很优秀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课堂教育是最集中、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可以在思想政治课及一些专业课(如中国当代史等专业课程)中适当穿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内容,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切实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实质就是通过教育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并外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行动。高校教师若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学生困惑的问题,不能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科学内涵及精神实质,就不可能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教师应注意不断地学习、理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而可以熟练地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
(二)积极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正确地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接受延安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为此,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督促、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书籍报刊,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备认识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同时要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
可指导学生加强对延安十三年历史的了解与掌握,使学生知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现实启示,并通过今昔对比来使学生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性。还可组织学生到就近的社区等进行社会调查,使他们更加真切地认识现实,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防止各种错误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三)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其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体系的灵魂和根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政治立场,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本质,也是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必然要求。历史证明,指导思想不能搞多元化,多元化势必导致思想混乱,不利于维护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国家安全。在高校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要贯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方针,并占领好主阵地。另一方面,还必须坚持多样性,使马克思主义在多样性与主导性的协调中表现其兼容性。必须对大学生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意识进行批评和引导;也要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价值选择,诉诸和谐共生思维,以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来感召和引导其他价值观。并在多元价值取向之间保持合理张力,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包容性,进而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主导意识的认同感。
(四)重视隐性教育的渗透
隐性教育指的是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没有教师也没有固定的教室,而是让学生处在一定的校园环境中,由校园的外部人文景观设计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隐性教育的重点是强调校园环境对教学所起的作用。高校校园中各种人文景观不应只是简单的摆设,而应该蕴含着广博的人文气息,应该充分在校园、教室、宿舍、食堂等地张贴、悬挂一些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标语口号,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之间养成良好的习惯,逐渐成长为合格、有用、优秀的人才。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重要联系,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使学生在吸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充分汲取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的养分,逐渐成长为对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康厚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5):46.
[2] 忻平.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15.
[3] 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23.
[4] 王汉章.延安精神与“三个代表”[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346.
[责任编辑:刘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