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峰
一天,儿子看动画片的时候突然想要吃苹果,却又不愿意自己去洗——动画片正在精彩处。于是他对我喊:“爸爸,我想吃苹果,你帮我洗一个吧!”
“自己洗去。”我一口回绝。我的家教原则是,孩子能做的事,一定要让他自己去做。因此,我从来不当孩子的仆人,也最看不惯有些家长被孩子呼来唤去地支使。
儿子不甘心,又求我:“我正看动画片呢,爸爸你就帮我洗一个苹果吧!”
我还是生硬地拒绝,并给了儿子一个两难选择:“想吃苹果就自己洗去,别看动画片了,想看动画片就别吃苹果。”
儿子知道求不动我,只好自己拿个苹果去洗了洗,又跑到电视机前边看边吃。我心想,做家长有时候就得狠起心来,你不帮他做,他才会自食其力。
可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当晚我就受到了儿子的“报复”。
吃罢晚饭,我一边看电视一边泡脚,泡了一会儿忽然发现忘了拿擦脚毛巾。这下麻烦了,没毛巾就没法擦脚。见儿子在旁边没事,我便求他:“儿子,去卫生间帮爸爸把擦脚毛巾拿过来。”
可儿子就当没听见,动都没有动。
我抬高声音喊:“去帮爸爸拿毛巾!”
儿子竟扭脸对我说:“不给你拿!”
我一听心里很不爽:“为什么?”
“因为——因为我让你帮我洗苹果,你不帮我洗。”儿子底气十足地说,“所以我也不帮你拿毛巾。”
“我是爸爸,你就得给我帮忙。”我的底气比儿子还足,“快点去拿!”
儿子还是不给面子,说:“就不给你拿!你是爸爸我就得帮忙,那我是儿子你咋不帮忙呢?”
我一时语塞。得,咱不帮人家拿苹果在先,人家现在要采取反制措施,有理有据,咱无话可说。想到此,我只好湿着脚穿上鞋自己去拿毛巾。
这件事让我陷入了思考:孩子需要帮忙,向大人求助时,大人是否应该帮忙呢?看来,完全不帮的做法是不妥的。假如能够我帮你,你帮我,相互帮忙,应该更好,关系也会更和谐。我决定,改变与儿子相处时“自己的事完全自己做”的刻板做法。
这天,儿子正看的一本绘本不见了,他自己在家里找遍了也没能找到,忍不住向我求助:“爸爸,帮我找找绘本吧!”
其实我等儿子的求助已经等了好久了——我正要借这样的机会修复一下因互不相助给我们父子之间留下的裂痕。一听到儿子的求助,我立马答应:“好的,爸爸帮你找。”
一听我答应帮他找,儿子脸上顿时乐开了花。我找呀找,找呀找,费了好一番工夫才在儿子睡觉的小床与墙壁的夹缝里找到了那本书。原来儿子在床上看绘本,看完了放在床里边,夜里睡觉时不知不觉地把书挤到了床和墙壁之间的夹缝里。要不是我出手相助,儿子自己几乎不可能找到,他毕竟还嫩了点儿。
一看绘本找到了,儿子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简直把我当成了救命恩人。儿子高兴的样子让我很受触动:看来,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出手相助,是对的。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让我坚定了这一看法。
中午我在厨房里做饭,发现没有葱了。
楼下有一片我开垦的小菜园,我暂停做饭,要下楼去拔葱。儿子见我要下楼,就问:“爸爸,你要去做什么?”
我说:“家里没葱了,我下楼拔葱去。”
“我去帮你拔。”儿子扔掉手里的玩具主动请缨,边说边飞快地出门下了楼。
嘿,我心里涌起一阵小小的感动。前些天,这个还拒绝帮我拿毛巾的倔小子,现在竟变得如此热情乖巧,我没要求他助我,他自己主动来帮忙了,我能不感动吗?
不一会儿,儿子从楼下跑上来,把葱递给我,还说:“爸爸,我已经把葱剥干净了。”可不是嘛,儿子递给我的是“净葱”,这可真是帮人帮到底的热心肠啊。
儿子这一连串的热情相助,让我完全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亲情是个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常可以拿来互动的元素其实是“劳动力”。我用我的劳动力帮助儿子,儿子也会用他的劳动力来帮助我,劳力交换,相互施爱——你帮我,我帮你,这才是和和美美的一家人啊!
〔编辑:冯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