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冯志安,1987生,男,汉族,山西省柳林县孟门镇后冯家沟村人;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2011级西方经济学硕士,企业与市场方向。
摘要: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的滞涨现象,倡导国家干预政策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面对此种情形一筹莫展,让人们把期望的目光重新投向了提倡自由主义的新古典经济学,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并没有给大众带来福音,因为它的“零交易费用”和“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不符合现实。新制度经济学正是在克服以上困难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已经颇具规模。但是,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新制度经济学也不例外,它也是在争议之中不断成长与壮大。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发展;争议
一、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
1、新制度经济学的渊源及其形成
制度经济学的先驱可以追溯到苏格兰启蒙思想家,包括大卫·休谟、亚当·弗格森和亚当·斯密,他们揭示出了运行中的经济的制度基础及其演化的性质。理查德·琼斯在1833年的一篇演讲被霍奇森认为是制度主义方法论的源头;在科尔奈对制度范式进行的简单历史回顾中,作为资本主义的病理学家和最有影响的批评家,马克思被认为是制度范式的鼻祖;柯武刚和史漫飞将弗赖堡学派也作为制度经济学的先驱之一;老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凡勃伦和康芒斯。
1937年,科斯以《企業的性质》一文开创了新制度经济学,但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制度学派及其他一些学派被忽视,直到60年代,制度主义才重新兴起,不过,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已经成为目前比较前沿的经济学学科。
2、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新制度经济学主要包括四个基本理论:即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企业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
交易费用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费用的提出,对于新制度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正是交易费用的引入,才使得制度分析真正纳入了经济学分析之中。
产权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又一大基础理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一个社会的经济绩效如何,最终取决于产权安排对个人行为所提供的激励。
科斯首次将交易费用作为分析工具,对企业的性质以及企业与市场并存于现实经济世界这一事实做出了先驱性的解释,并且由此形成了现代企业理论。科斯认为,市场机制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企业也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是,企业对市场的替代作用是有限度的,界限就在于:利用企业方式组织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
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又一重大理论基石。诺斯认为,在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制度变迁理论涉及制度变迁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问题、制度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径依赖等。
二、新制度经济学存在的争议
1、关于制度的起源和本质问题的争议
诺斯和马克思在人类社会制度如何形成的问题上,存在两点争议。第一,关于制度形成的基本理论,即理论展开的出发点争议。诺斯的出发点是自利和机会主义等先验的人类行为特征;马克思的理论出发点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首要的实践活动——发展生产力。第二,关于制度本质的认识方面的争议。诺斯等新制度主义者认为制度是通过孤立个人之间的平等交易形成的,即制度的本质是契约;马克思认为制度的本质是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不同集团、阶层和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2、关于产权理论的争议
经济学界关于产权理论的争议主要基于两种理论范式,即马克思主义的所有制理论和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两者之间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研究产权问题的方法。新制度经济学坚持个人主义分析方法,他们把形形色色的人抽象为了无差别的鲁滨逊式的个人,进而基于这些人各自的成本——收益交易组建了世界。马克思的产权分析建立在整体主义方法之上。在他看来,产权制度的变迁也不是理性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而是社会结构和产权制度的变迁决定了个人的行为方式和选择空间。
其次是法权关系与经济关系。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中,法律关系和经济关系混为一谈,并且关系颠倒了,他们认为法律具有决定性意义,产权首先是法权概念,由立法者创造,即法权决定经济关系。马克思的产权理论是建立在对古典经济学所有权理论的基础之上,该理论认为,法权关系只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它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第三,产权关系是交易关系还是生产关系。现代产权理论认为产权结构的主要根据是交易费用的大小,而在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中,产权问题首先是一个生产关系的概念,并不是交易概念。
三、总结
新制度经济学自兴起以来,发展迅速,成就斐然,尽管其存在很多争议,但是,新制度经济学对整个经济学理论的贡献不可小觑。今后,新制度经济学将进一步发展,比如,研究其与社会学科之间的关系,演化理论在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应用问题,国家理论问题以及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互动问题等。我们应该结合自身国情,做好合理的取舍工作,做到使其精华部分真正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孙绪娜,《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概述》,《资料通讯》,2007年第7期。
[2]张彬彬,黄少安,《新老制度经济学的思想起源及方法论比较》,《山东经济》,2005年第3期。
[3]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一个面向宽带网时代的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道格拉斯·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和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4.
[5]罗纳德·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上海三联书店,1994.
[6]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1.
[7]AokiMasabiko.TowardsaComparativeInstitutionalAnalasys[M〕.Cambridge:Mrrpress,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