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组词《浣溪沙》的语言特色

2013-04-29 15:52:45杨毅
大学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语言特色浣溪沙组词

杨毅

[摘 要]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他不仅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还开辟了词的广阔天地。他把词的内容扩展到怀古、咏史、说理、感时伤事以及田园山水等方面,达到“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的境地。苏轼不同词作的语言表达各具特色,或豪放、或旷达、或婉约、或洒脱。从自然景物描绘、农村生活场景刻画、用词表现力、白描手法运用四个方面与苏轼其他作品对比,可以看出组词《浣溪沙》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苏轼 组词 浣溪沙 语言特色

[中图分类号] I20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58-03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他屡遭贬谪,阅历复杂,其作品往往视野开阔,风格豪迈豁达,意趣横生。在做地方官时期,他做了不少于国于民有益的事。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由知密州改为知徐州。元丰元年(1078年)徐州地区春旱严重,苏轼有诗云:“东方有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龙行》)。苏轼作为地方长官,曾因人建议前往徐州东门外二十里的石潭去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见到初夏欣欣向荣的景象,写下五首《浣溪沙》词。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其四)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其五)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五首《浣溪沙》是苏轼词作中数量不多的表现田园生活的作品。它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农村优美、宁静、纯朴的风光,表现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向往以及与农民紧密无间的感情。词中语言与他一贯的豪放、旷达、洒脱、婉约不同,别有一番特色。

一、抓住自然景物特点描绘村野风光,语言清新自然,明丽如画

苏轼很多作品中也有描绘自然风光的语句,如:“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些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很大气,很豪迈。又如:“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描绘暮春景色,写得又很婉约、含蓄又不失旷达。还有衬托孤独情绪的词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卜算子》)。而组词《浣溪沙》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语言很清新自然。如词中写到“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夕阳西下,又红又大的日头照在潭水上,暖暖清澈的潭水像被染红了一样,鱼儿在这暖暖的夕阳下自由自在的嬉戏、游动。村连着村,密密匝匝;树连着树,茂密葱茏;绿叶繁茂,阳光都难以穿透,乌鸦栖息在树丛深处像藏在里面。短短两句,描绘出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是那么清新自然,迷人而宁静!又如:“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新雨过后,芳草萋萋,绿茵如毡,着实可爱,路面上像罩了一层薄纱。作者纵马驰骋在雨后净而无尘的路面上,十分惬意。新雨过后,在融融的暖日照耀下,桑麻欣欣向荣,像用水洗过了一样,闪烁着诱人的绿光。阵阵暖风携带着蒿艾的熏香扑鼻而来。多么诱人的景象,多么美妙如画的田园风光啊!总之作者从池鱼写到晚乌,从软草、轻沙写到桑麻、蒿艾,各种景物在词中被描绘得清新自然、分外美丽。句句有景,字字有情。

二、观察细致,语言朴实、温暖、生活化。描绘农村生活场景,真实地反映农村生活

苏轼词涉及众多场景,如:“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江城子·十年生死》),描绘梦中与阔别十年的妻子相见的情景,很柔情,很婉约。又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刻画自己出猎时威武雄壮,气吞山河的豪迈形象,很豪放,很帅气。更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通过这一场景表达自己随遇而安、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而组词《浣溪沙》中则多处描绘农村生活场景,如“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茜罗裙”,三句就为我们刻画了一幅极风趣的农村风俗画:村姑们听说使君谢雨路过,都想去看一看。她们匆匆忙忙地打扮了一下,就争着踏出柴门,向外探望,她们相互拥挤着,把裙子都踏破了。仅仅三句话就把村姑们争着向外探望使君的热烈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作者深受百姓欢迎的事实。语言非常简洁、朴实、生活化。

又如写村民们谢雨的情景:“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人们扶老携幼来到土地祠,为感谢上天降雨,备酒食酬神,引来了许多乌鸦、老鹰在村头盘旋飞舞。黄昏时刻,有个老翁喝醉了,卧倒在道路旁边。作者通过细致观察这些生活场景,于作品中表现出农村得雨后的欢乐景象,也表现了作者乐人之乐的愉快心情以及村民和平熙乐的生活气氛。用语平易近人、纯朴自然。

词中写作者在村中的见闻,很朴实,很生活化。如:“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这是两幅农村朴素生活的场景:沿路的枣花簌簌,路边的老柳树下有人在卖鲜嫩的黄瓜;村南村北一片紧张的缲丝车声;时值初夏,地头作物生长茂盛;村中家家煮蚕,户户收蚕,到处能闻到煮茧的香味,到处都能听到纺织女的笑声。作者以清新之笔写出朴素之景、纯朴之情,生活气息浓郁。在细致观察描绘农村生活场景的同时,作者还常常将自己置身于百姓之中。如:“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作者看到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捋下新麦炒干后捣成碎末充饥,就亲切地询问老农豆类作物几时成熟,表现其对农民的关心和同情。“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寥寥几笔就表现出作者与农村生活之和谐,与农民关系之亲密,一片为民忧喜之心跃然于纸上。这些词句温暖、朴实自然,生活化。

三、用词准确、巧妙,运用多种颜色使语言更贴切、更具表现力

苏轼用词一向巧妙,而且无所不及。如“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个“狂”字用得巧妙,展现出一个英气十足,抱负十足的自己。“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水龙吟》),“碎”字与后面提到的“三分”、“二分”、“一分”很生动巧妙地描绘出春天的杨花经过一场夜雨飘落的景象,细腻深刻,寄托情思。“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蝶恋花》),这里“墙里”“墙外”“多情”“无情”用得好,婉约中透露出苏轼特有的旷达与爽朗。

这组《浣溪沙》词总体语言风格是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的,但用词上依然很巧妙、很准确;同时运用色彩表达,很特别。如“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一个“暖”字和一个“藏”字就形象地表现出石潭及周围的景象:夕阳西下,红红的阳光照在潭中,水是温暖清澈的,鱼儿在水中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自由自在地游动。树木葱茏,绿叶繁茂,以至于乌鸦不得不藏在树丛深处。红红的太阳,绿绿的树,一红一绿,色彩对比,有水有树,交相呼应,相得益彰,多么美丽的景致!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明丽的田园风景图。又如“黄童白叟聚睢盱”,一黄一白两种颜色点出儿童和老人的不同特点,也展现了前来参观谢雨仪式的人很多,连老人孩子都来了。“聚”字也同样说明来的人很多。这三句作者用有代表性的单字突出整句的意思,并巧妙地运用多种颜色,很具表现力。而在“旋抹红妆看使君”和“相排踏破茜罗裙”两句中,“旋抹”突出表现了村姑急着出门见使君,匆忙打扮的动作,生动形象;“踏破”则形容看使君的人很多,互相拥挤,把裙子踩破的情景,极具表现力。再如“道逢醉叟卧黄昏”和“谁家煮茧一村香”两句,一个“卧”字很形象地刻画出黄昏时刻,有个老翁酒喝多了,倒在路旁的真实情景。而一个“香”字突出了“煮蚕”这一农村生活场景及这一场景的特点。词中用有代表性的字、词表现有代表性的景物、人物。以点带面,生动形象,自然巧妙。

四、词中几处表现喝酒状态,善于运用白描手法

苏轼词中常有表现“酒”的语句,但多写他自己。如:“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少年游》),“酒酣胸胆尚开张”(《江城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西江月》),“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临江仙》)等。而组词《浣溪沙》表现的状态和角度有所不同。如“道逢醉叟卧黄昏”、“垂白杖藜抬醉眼”、“酒困路长惟欲睡”,前两句表现农村老翁醉酒的状态,第三句虽写自己酒困的状态,但这些都和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第一句是村民谢雨备酒酬神,高兴喝酒后的生活场景,表现农村久旱得雨后人们酣畅淋漓的欢乐状态;第二句也同样写农村生活实况,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醉酒的样子;第三句写作者感受农村生活,融入农村生活与百姓同乐而酒醉的状态。

苏轼词常跨越时间与空间,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中写现实与梦境的时空跨度:“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识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抒写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又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公瑾当年……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穿越时空,虚实结合,感慨自己功业未成,表达了自己希望建功立业的豪迈精神。

而组词《浣溪沙》中则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如“道逢醉叟卧黄昏”、“牛衣古柳卖黄瓜”、“归来说与采桑姑”,这是农村生活的三个场景:农村得雨后村民们欢天喜地,老翁欣喜,黄昏时刻醉卧在道上;穿着粗布衣服的乡下人在古老的柳树下卖黄瓜,归来后把谢雨的盛况告诉采撷桑叶的女子。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平淡质朴,不加修饰,真实深刻而又平易近人,直接而明朗;写得有声有色,宛若图画,生动悦目。特别是“归来说与采桑姑”一句,更是神奇一笔,立显妙趣横生。

苏轼的组词《浣溪沙》虽不是他评价最高、最具艺术性的作品,但却是苏轼为数不多的农村题材的词作。这组词有代表性地表达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热爱人民群众、关心百姓生活的感情。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读这组词,令人回味无穷,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很不一样的苏轼。

[ 参 考 文 献 ]

[1]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 李华.宋词三百首详注[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3] 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语言特色浣溪沙组词
浣溪沙
多音字组词
形近字组词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
飞魔幻A(2019年3期)2019-06-12 09:22:35
怎样正确组词
浣溪沙·除夕 一九五八年
中华诗词(2018年3期)2018-08-01 06:40:28
我会组词
浣溪沙·慈母心
宝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22
基于商务英语语言特色的翻译技巧研究
弗洛伊德早期绘画语言特色
东方教育(2016年13期)2017-01-12 23: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