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轩
摘要:在印度著名智库国防研究和分析研究所网站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系统分析了未来20年中印领土争端的发展前景,它认为在所有的发展的前景中,印度崛起是最有可能发生的,而维持现状是不大可能发生的。本文试图从建构主义的视角走进印度,分析印度的文化,印度的治国理念和中印关系。
关键词:软实力;印度的崛起;发展前景;建构主义
印度著名智库国防研究和分析研究所研究员纳姆拉塔——哥斯瓦尔(NamrataGoswami)日前在该智库网站发布了其最新研究报告,在报告中她系统分析了未来20年中印领土争端的发展前景,文章中她提出了影响中印未来走向的影响因素:1.中国的政权稳定和民族主义;2.西藏问题;3.藏南地区自身的发展。并根据以上三个因素在未来20年不同的发展,认为到2032年中印边界争端会出现四种局面:1.维持现状;2.两强相争;3.印度崛起;4.中国强势。其中,作者认为最有可能发生的是印度崛起,而不大可能发生的是第一种局面:维持现状。由此,不禁引起我们的深思,印度作为地区性大国,并且是与中国有最大领土纷争的邻国,怎样处理好中印两国的关系是中国的一大外交课题。由此,本文力图从建构主义的视角走进印度,提出个人对中印关系的一些见解、分析。
一、建构主义下的印度文化
国际关系理论史上一共有三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而冷战结束以后,论战依旧在在继续,它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建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建构主义”便是这期间产生的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与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在国际关系学界并称为“三驾马车”。现实主义主要强调权力,自由制度主义主要强调交易成本,建构主义以文化作为其主要研究对象。其核心问题是国家和民族价值观的重塑问题。
建构主义主张应用社会学视角看待世界政治,注重国际关系中所存在的社会规范结构而不是经济物质结构,强调机构、规则、和认同在国家行为及利益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指出行为体与体系结构之间存在着互动依赖关系。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中,研究者趋于运用一组在意义上相互关联的社会学概念来解释世界政治,它们主要是“规范”、“认同”、“文化”等。建构主义者把规范概念定义为“意指对某个特定国家本体做出适当行为的集体期望。”建构主义认为,通过建构而产生出来的行为规范、原则以及共同分享的信仰,不仅影响和规定着国际政治中国家行为体的具体行为、利益、优先选择以及实现对外政策目标的工具,而且可以帮助行为体理解什么是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以及如何运用合法手段去获取它们。在建构主义看来,国际机构如何规定国家认同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社会认同反映了利益,而这种利益则推动国家的行动。国家利益是在明确的国际社会背景中得到调整的。对于文化,建构主义认为,文化不仅影响国家行为的各种动机,而且还影响国家的基本特征,即所谓国家认同。认为,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不是各自封闭在自己的领域里,“国内政治的变化可以改变国际体系。”譬如,近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通过改变国内和国际政治的规则,造成国际体系发生根本性转型。在分析国家对外政策及战略方针方面,建构主义认为国家存在着“战略文化”。对于建构主义以上的重要观点,的确给我们分析国际关系体系等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但也不能持全面肯定,比如,建构主义认为“社会认同反映了利益,而这种利益则推动国家的行动”,在国家行动,对外政策的方面,国家首先考虑的还是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毕竟就目前而言,政治还仅仅只是少数人的政治,即使是在标榜“民主、自由、平等”的西方国家;另外,建构主义认为“国内政治的变化可以改变国际体系”,并且以民族解放运动为例,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国际体系发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上很大部分的第三世界国家,而并非两三个受压迫民族,所以,将“国内政治的变化可以改变国际体系”这一论点运用到现代社会还需要一定的斟酌或者说是前提条件,当然,国内政治的变化对国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至于是否对国际体系产生了影响,就需要综合当时的国际环境,该国的政治状况,国际地位等加以综合考虑。
如今,评价一国的综合国力,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考虑该国的硬实力,软实力的提升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文化,作为一国的意识形态,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政策的背景,而且是一种权力,或者一种实力,可以影响它过的行为。如,“政治系统和政治领导”、“民族士气和民族精神”、“社会的国际形象”、“国家的对外战略”、“确定国际体制的能力”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等都是构成国家实力的基础。“文化输出”也越来越被很多国家作为增强自身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政策,相对闻言,影视文化作为一种普遍的、轻松地、广阔市场的传播途径也走得越来越远。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印度电影《流浪者》等到如今依旧被许多人铭记,而印度电影的固有形式也在中国观众中根深蒂固:大篇幅的歌舞,变幻迅速的场景、固定的故事情节等等。尼赫鲁曾经说过,“印度,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显然,印度选择了前者,无论是作为无可争议的区域性大国,还是力图在国际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或话语权的国家,印度的种种迹象都表明,它的崛起已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而这个在很多人眼里,以“贫民窟”、“人口众多”、“贫富悬殊极大”等形象出现的神秘国家,国内的真实状况究竟是怎样的呢?2012年在中国上映的《三傻大闹宝莱坞》和之前上映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两部电影,在中国都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影片中对印度社会的贫穷、腐败、宗教冲突、黑社会、旅游业、娱乐业等展现得极其真实,其中的不少取景点也都是来自印度真实的社会生活,如那肮脏破烂的贫民窟。在印度还是英国殖民地时期的时候,对电影的内容是有严格的限制的,直到印度获得独立,印度才开始拍摄具有一定政治色彩的影片,如反应甘地的故事片等。同样的,就现代而言,像风靡中国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上映初期在印度国内也是受到了批评,反对者认为,它将印度社会混乱的一面的一面展示给了世界,会对印度的国家形象产生负面影响,而最后,这部电影通过了审核,由此,不得不承认印度开放的一面。通过电影,我们走进印度,电影将印度的社会方面呈现在我们眼前:印度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贫富的两极分化巨大,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中宗教矛盾普遍存在,社会等级制度依旧严格。
建构主义认为,认同构建利益,认为国内政治的改变可以影响国际体系。印度文化逐步走向世界,民众对宗教的信仰是否就能构建他们相同的国家利益观呢?答案是否定的,作为民众而言,他们首先需要的是生活的满足,至于国内政治对于他们而言也只是少数或者说是精英阶层的政治,而摆在印度政府面前的问题,除开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以外,国内社会生活的稳定,人民情绪的稳定也是一个无法忽视的政府问题。
二、中印的发展前景
印度要做国际社会中的有分量的大国,事实证明,在一定程度上它做到了。美国重返亚太,印度是美国不可忽视的一个“伙伴”,美国希望利用印度来制衡中国的崛起,毕竟,美国不容许其霸主地位受到威胁。印度,从“非暴力不合作”到现在努力做到国际社会一支独立的力量,经济实力飞速发展,无论是区域内还是国际社会,它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与印度有着传统的友谊,在历史长河中,同样都是反殖反帝的坚定力量,也共同为第三世界的权利、利益进行过真诚的合作。但作为南亚大国的印度,作为中国一大邻邦,两国除开合作与成就,问题与争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在问题与争端中最主要就是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其中,政治问题中最主要的便是中印两国的边界争端,而这也是两国关系中举足轻重的影响因素。而领土争端历来有之,并不能也不可能急于一时得以解决,但是两国在边界问题上一小点的举动都会引起相关国家的重视,甚至是做出相应的反应。就纳姆拉塔——哥斯瓦尔报告中关于中印两国的发展前景的分析而言,我不持肯定态度,在他的报告中,她肯定了印度的崛起,否定了两国会努力维持现状,保持和平的可能性,并且两强相争和中国的崛起也是有可能出現的情况。客观的讲,中国的崛起已是不可争议的事实,而不是可能出现的情况,而且,就目前中国的外交政策而言,中国一贯主张和平解决争端,通过谈话等和平的外交途径由相关国家和平解决。并且报告中指出,在中印两国的领土争端中,尤其是西藏问题,认为印度应主动的介入,以为藏南地区自身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当然,这份报告并不能代表印度的整个社会或是政府声音,但是它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便是,在印度社会中,这种主张印度政府持强硬态度的声音是存在的,在印度努力成为世界性大国的同时,中国应提高警惕,不否认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但是警惕周边局势,为本国发展创建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是中国提升自身综合国力的前提条件。就目前而言,中印两国仍是以“和平与发展”作为两国关系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倪世雄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张敏秋主编《跨越喜马拉雅障碍中国寻求了解印度》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3]孙士海张亦丽主编《二战后南亚国家对外关系研究》方志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