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2013-04-29 14:12张晓玲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新知创设情境

张晓玲

【摘 要】 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情境创设“千姿百态”,合作交流“百家争鸣”,探究活动“百花齐放”,生活数学“花样百出”,教学评价“百般呵护”。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不懈地追求这“迷人景观”,学得愉快,最终达到高效的目的。

【关 键 词】 积极参与;小学;数学;引导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活动中体验学习新知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获得愉快的发展,从而建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那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它能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开阔眼见,激励人用心去钻研、探索新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具体的、生动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心理需求。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创设出的教学情境要源于数学知识本身,并与生活紧密联系,有思维价值和认知冲突。让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有机结合,从而拉近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激起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如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问“三根小棒能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多数学生回答:肯定能。这时教师拿出三根小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有的居然不能组成三角形时,会感到疑惑和好奇。在这样的问题情境的感染下,产生探究三边关系的欲望,这时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根小棒摆一摆,探索三角形三边存在怎样的关系。总之,创设出生活中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价值和挑战性的数学学习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亲历数学化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因此教学时,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多种过程。如教学“统计与可能性”时,应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教学资源,呈现足球比赛前用抛硬币来决定谁先开球的场景,问:“裁判用抛硬币来决定谁先开球,这样做公平吗?”引出一系列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猜一猜、动手实验和观察数学家抛硬币实验的结果,来感悟和体验学习“可能性”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抛硬币实验,强调用小组合作方式,细化实验步骤:小组分工、成员抛硬币、统计数据、分析信息和结果。最后让全体学生观察数学家抛硬币实验的数据,从而进一步分析出:当试验的次数增加到成千上万次时,正面朝上的频率和反面朝上的频率都越来越逼近总数的1/2。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体验感悟到实验的详细过程,也使学生很容易掌握“等可能性”的概率知识,充分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数学如果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知识变成自己的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数学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在亲自体验中感悟数学,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三、设计适度的课堂练习,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是要看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怎样,基本技能是否有所提升。检验它的手段之一就是练习,因为练习是一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知的深度延伸,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一节课不管你设计得多么有新意、多么民主开放,不管你分析得有多明白、透彻,但如果没有学生的相应练习,教师就不可能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也就不能学以致用。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后,设计下面练习题,能够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用多媒体出示右图,问:

1. 底面的面积是多少?

2. 哪个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

由于学生已经通过看、摸、数、比等学习活动,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所以回答上述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了。随着问题的一个个解决,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进一步激发了,思路也开阔了,他们运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体会到了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数学训练的过程也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因此,练习设计既要有层次性和综合性,又要富有灵性和丰富的数学内涵,还要关注到各层面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了以下题目训练学生:

1. 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运走了多少吨?

2. 车站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恰好是10.8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3. 车站堆放一批货物,运走了,还剩25.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4. 车站堆放一批货物,第一次运走了全部的,第二次运走了全部,共运了7.2吨,这批货物有多少吨?

上面四道分数应用题,从简单的乘法开始,到简单的除法,再到稍复杂的除法应用题,这些题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四、运用恰当的激励评价,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学习数学的“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都是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学生在对知识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评价的语言一定要饱含激励,要用真情实感去评价学生,并且还要减少简单确定性评价。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你的想法给大家开了个好头。”“你的想法真不错!”“你的探索精神真好!”“这么难的题目,你都做对了,真了不起!”对学困生说:“你真棒,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真替你高兴!”对回答错的同学说:“你再试一试,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等等。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除了运用语言外,还可以用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来表达。上课时,有的学生爱动脑,回答问题非常积极,教师就报以微笑赏识;有的学生想回答问题,但一时还没有整理好思路,教师就授之以期待的目光;走到学生中间,看到学生能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拍一拍他的肩膀表示肯定;如果学生回答得很有趣,引起同学们的笑声,就不妨就和学生一起开怀一笑。这样的评价,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从而更愿意积极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最后套用吴正宪老师的期望,在课堂教学时做到:情境创设“千姿百态”,合作交流“百家争鸣”,探究活动“百花齐放”,生活数学“花样百出”,教学评价“百般呵护”。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不懈地追求这“迷人景观”,学得愉快,最终达到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何小亚. 数学学与教的心理学[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2] 陈志安. 创设积极问题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4).

[3] 苏振华. 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教学过程[J]. 大江周刊(论坛),2013(4).

猜你喜欢
新知创设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新知
不同情境中的水
生活新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