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雷《歌谣集》审美分析

2013-04-29 13:02阳璐西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萨克雷湖畔威廉

多年来,针对威廉·萨克雷文学创作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的问题在于,学者的研究重点集中于他的小说创作,尤其是将小说《名利场》作为研究的主要突破口。我们还应看到,作为一名作家,威廉·萨克雷不仅在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诗歌创作也有较高的艺术造诣。根据作者本人的回忆,他的诗歌创作始于他本人就读剑桥大学的学生时代。当时的英国诗坛最具影响力的诗歌流派正是“湖畔诗人”,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威廉·萨克雷的诗歌作品体现了湖畔派诗人对他的影响,又自成体系,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风格。整体而言,威廉·萨克雷的诗歌不仅题材广泛,内容也极其灵活,其诗歌作品浑然天成,没有矫揉造作之感。

一、湖畔诗人与萨克雷诗歌创作

在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影响下,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等人为代表的诗人群体通过赞美英国田园、乡村的美好风景,进而抒发自己对于缠绵的爱情、纯真的友谊等人性中最为美好事物的赞美。他们创作完成的诗歌作品不仅展现了生命的活力、青春的力量,更以其深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由于他们通常居住在英国乡下的湖畔田园之间,历代文学史家多称其为“湖畔诗人”。作为浪漫主义文学在英国的具体表现,他们的创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爱好文学的年轻人有较为直接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我们并未在威廉·萨克雷本人的叙述中找寻到任何承认自己的诗歌创作与“湖畔诗人”存在紧密联系的有力证据。在萨克雷为自己的诗集《歌谣集》所写的序言中,他是这样说的:“这些歌谣是过去十五年里写的,现在由作者从原刊书报杂志中搜集起来同时在英美出版。英美的读者对本作者的散文体故事是感兴趣的,他希望他们惠顾自己的小诗集。”[1]

从形式上看,这本《歌谣集》仅仅是将作者本人多年来发表的诗歌作品进行集结出版,似乎不存在较为统一的艺术风格,更遑论展现特定的审美诉求。作者的这一番话语中颇有几分谦虚的味道,但经过仔细地品味读者就会发现,在威廉·萨克雷的诗歌作品中能够洞悉出他本人从事诗歌创作的审美特质。当威廉·萨克雷登上19世纪英国文坛之际,“湖畔诗派”的诗人们早就成名已久,逐渐步入到创作的衰竭期。浪漫主义文学在对抗古典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较之早期的撒旦诗派尤显不足。作为浪漫主义倡导者的“湖畔诗人”们将创作的对象定位于自然風景,他们试图利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阐述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这一阐述模式在给读者呈现极致审美境界的同时,却也规避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的歌除此外一无所值;我丢下疲倦的笔,

祝你健康,希望你仁爱,像庄严的圣诞……

作为一名非职业的诗人,威廉·萨克雷的诗歌创作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在上面这首诗中,萨克雷将自己灵感枯竭、情感受挫的状态表现得自然、真实。在以歌谣的形式写成的诗歌作品中,萨克雷将自己的情感诉求充分展现出来,时而谐谑、时而说教、时而严肃、时而开怀大笑,将作者内心深处最自然、最本真、最醇厚的情感表现出来。较之于“湖畔诗人”创造的高度精致的诗歌语言,虽略显稚嫩、青涩,却更为真实。

作为一名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家,威廉·萨克雷的小说、散文创作主要取材于19世纪英国社会现实,通过塑造性格鲜明、特征突出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小说的主题,形成独具一格的审美特征,而同一时期的“湖畔诗人”主要是针对古典主义展现自己的审美诉求。由此可见,无论是审美诉求,或者是创作风格,“湖畔诗人”都没有对威廉·萨克雷的诗歌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更多的应是诗歌创作方式的借鉴和提升。

二、自由想象与诗歌特色

威廉·萨克雷的文学创作不仅得到了英国文学的肯定,也在世界范围内享受了极大的声誉。“车尔尼雪夫斯基称赞他观察细致,对人生和心灵的了解深刻,富有幽默,刻画人物非常精确,叙述故事非常生动。他认为当代欧洲作家里萨克雷是第一流的大天才。”[2]

这一评价是极为中肯的。一方面看来,威廉·萨克雷的文学创作以极为细致的刻画使得人物形象得到了全面呈现,从而使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就如同进入到现实生活中一样。这一点是与作者本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密切关联的,1833年威廉·萨克雷存款的银行倒闭,他在一夜之间陷入困顿状态,迫使他跳出原有的生活圈子。对于他而言,出身于那种家庭、受过那种教育的人在当时社会上能够选择的职业被限定在医生、律师、法官等较小的范围之内。从事文学创作等艺术道路是不被接受的,也是上流社会所不允许的。破产迫使他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他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道:“我应该感谢上天使我贫穷,因为我有钱时不会像现在这般快乐。”[3]

在非洲(世界的一个地区),人们的肤色是黑色的,他们的头发卷曲松脆;

那个有个人们不知道的地方,一个大城市,叫汀克巴士。(《汀克巴士》)

《汀克巴士》是威廉·萨克雷的第一首诗。完成这首诗的时候萨克雷还是一位大学生,从诗中我们丝毫没有感受到思想的稚嫩,萨克雷所展现的全然是一位伟大诗人的素质。对于19世纪的英国人来说,非洲对于他们而言仍旧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在奔驰着野马、流淌着尼罗河的土地上,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的容貌究竟如何?对于真正的英国人来说,他们的头脑中仍旧是一片空白。一方面,资本家们享受着奴隶贸易带给他们的巨大财富,使得他们产生了白人至上的优越感;另一方面,他们却对真实的非洲一无所知,只有在诗人的笔下才呈现出真实的非洲。

三、威廉·萨克雷诗歌创作审美价值取向

在威廉·萨克雷的笔下,小说所反映的是作者对于19世纪英国社会以及英国历史的思考。在他的作品中,历史的、人文的价值相互叠加,不断发酵,展现出萨克雷对于社会、人生的关怀。最为重要的是,威廉·萨克雷的诗歌创作所展现的审美价值取向是建立在英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能够使读者从“丰富的文化内蕴中可以获得审美的凭借、符号的启示以及打开灵感之泉的象征,可以从中汲取某种现实生活和文化中所缺失的、但又为人性所渴望的精神要素”[4]

总体而言,威廉·萨克雷的诗歌创作审美价值取向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首先,威廉·萨克雷没有延續“湖畔诗人”的创作风格,而是根据他本人一贯秉承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出发,以自然、真挚的情感流露描绘诗人眼中的世界。其次,威廉·萨克雷作为一名凭借小说创作成名的文学家,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高超想象力,将英国社会生活所不熟悉、不了解、接触较少的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在丰富诗歌创作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审美空间。同时,威廉·萨克雷是一位敢于在自己的作品中暴露丑恶、展现美丽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充斥着激烈的丑与美的碰撞。

“湖畔诗人”的崛起是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反对古典主义的文学思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华兹华斯等人隐居于英国的乡间田园,以自然风景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灵感源泉,造就了影响深远的“湖畔诗派”。这一点是威廉·萨克雷的诗歌创作中所不具有的,他本人基本是在城市度过的。在充分领略维多利亚时代繁荣风光的同时,威廉·萨克雷的精神世界中更多的充斥着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人性善恶的叩问。这就使得他本人的诗歌创作保持了与小说、散文创作相一致的审美价值取向,诗人是将自己关注的焦点定位于19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的现实。在威廉·萨克雷的诗中,读者看到最多的是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风俗人情。在英国文化中素以绅士风度著称,这一点在萨克雷的诗中得到了较好的展现。他总力图用富有韵律色彩的语言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使得读者能够从阅读的审美活动中感受不同于前人的诗歌特色。

在《歌谣集》中,萨克雷将自己面对的社会现实、人生苦难以艺术再现的方式在诗歌作品中表现了出来,由于诗歌语言往往能够隐藏丰富的人物情感信息,使得读者在认知阅读诗歌文本的基础上感受到了作者的审美经验。马克思曾这样评价:“他们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一切政治家、政论家、道德家所揭露的加在一起,还不如他们揭露得多。”[5]不同于小说等文学体裁主要通过人物形象塑造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诗歌更多的是通过审美意象的再造表达作者内心想法。在威廉·萨克雷的诗歌作品中,19世纪英国社会现实与外在的自然环境实现了完美的融合,在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渗透中构成了特殊的对应关系。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犹如投射着19世纪英国文化的影子,萨克雷对此加以运用,展现了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的痕迹。

作为一位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的文学大师,萨克雷不仅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表达对于英国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他同样在诗歌创作中以其天才的创造力为读者展现了想象丰富、内蕴深厚、情景交融的艺术空间,堪称人类精神宝库的一笔巨大财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人们对威廉·萨克雷文学创作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将会有更多未被揭示的价值逐渐被发现。

[参考文献]

[1] 潘小松.萨克雷的《歌谣集》与《玫瑰和指环》[J].博览群书,2002(04).

[2] [英]威廉·萨克雷.《名利场》译本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1.

[3] [英]威廉·萨克雷.书信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271.

[4] 白小星.神话原型理论解读《名利场》[D].合肥:安徽大学,2010.

[5] [德]马克思,恩格斯.论文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53:254.

[作者简介]

阳璐西(1978— ),女,四川宜宾人,四川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美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萨克雷湖畔威廉
破耳兔
溶剂化电子的传奇历史
居湖畔:将自然之美发挥到极致
破解湖畔“密”语
ENSAE学院巴黎萨克雷校区
一粒沙子
《名利场》与《纯真年代》中的女性形象比较
威廉·福克纳的《熊》
湖畔
湖畔品龙井 人在天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