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王诗佳
摘 要:《湖南日报》作为中部农业大省的省委党报,对农民工就业报道一直重视。论文通过对其报道主题指向、文本内容、版面与篇幅、报道体裁、报道立场、内容特征等要素的分析,探讨党报类媒体的农民工就业报道是否应该调整正面宣传报道的思路,加强专题策划能力以及舆论监督性质的报道。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报道;湖南日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9-0036-03
据统计,2012年湖南外出农民工1056.9万人,比上年增加37.4万人,增长33.7%[1]。湖南省总人口7100多万,也即7个湖南人中有1个外出奔波生计的农民工,比例相当高。《湖南日报》作为中共湖南省委的机关报,对农民工就业方面的报道一直比较重视,这从其选题策划、版面配置等方面可见一斑。本文选取2011年6月到2012年6月期间的有关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此类报道的体裁、题材、标题类型以及所在版面等要素(如表1所示)分析,试图探究《湖南日报》作为中部农业大省的省委党报,在农民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如何运作和改进农民工就业报道,其中有哪些问题值得探讨解决。
表1 《湖南日报》农民工就业报道分布简表(2011年6月~2012年6月)
一、关于报道主题指向的分析
《湖南日报》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农民工就业报道最少每月有2篇,最多的是2011年12月,有12篇;其他各月为3至6篇,差距较小。报道篇数最多的12月,农民工劳资问题报道有9篇,其中,有6篇是关于农民工在政府部门的帮助下讨到了被拖欠的工资,或是政府部门明确出台政策保证农民工的工资支付;有2篇是农民工讨薪无门,报道了他们艰难的处境;有1篇则是报道了全国首个“为农民工讨工资律师免费服务团”开展为民工讨薪的活动。两篇农民工难以讨薪的报道,主要是将矛头指向用人单位,体现了对农民工维权无门的同情。农民工劳资问题报道7/9的篇目为正面报道,表现了农民工的薪资问题在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帮助下得以顺利解决。12月份是农民工返乡过年(2012年春节为1月22日)的高峰时期,也是农民工薪资问题最突出的时期,《湖南日报》用正面报道来引导舆论——农民工劳资问题在政府的干预下得到妥善处理,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一定保障,从而有效地配合政府春节前夕的维稳工作,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景象。同时,在12月份的其它题材报道中,农民工返乡就业1篇,农民工遇险被解救1篇,杰出民工典型1篇,均为正面报道,符合党报的整体编辑方针。
从全年角度看,共有农民工就业报道57篇,其中负面报道有5篇,均是关于农民工的劳资与工伤纠纷问题。这类报道,主题指向显示对农民工的同情、关怀。而有关农民工劳资问题的正面报道共计16篇,从帮助农民工讨回工钱的个人、民间组织、政府机构与官员,到政府出台相关台政策保证农民工劳资权益,主题都呈现出全社会对农民工遭遇劳资问题的关注以及对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帮扶。
农民工就业典型人物报道全年共9篇,集中报道新时代农民工的崭新面貌:“湖南省杰出农民工”服务于基层,辛劳勤奋,用平凡的工作诠释着伟大;自主创业、科技发明,农民工通过自己的努力先富带后富;“学习型”、“科技型”农民工在工作中刻苦钻研,为技术革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些关于农民工典型人物的正面报道,积极正面引导舆论,树立农民工在当今社会各阶层中的新形象。农民工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农民工通过自主创业等手段来实现人生价值,确实是值得作为典型进行报道的。
总的来说,《湖南日报》农民工就业报道的正面主题指向占绝对优势,这种主题的倾向也体现了党报对农民工就业报道的态度:农民工就业问题正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干预、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得到政策支持和逐步解决,农民工在就业中的各项权益也在逐渐得到有效保障。同时,《湖南日报》除了表达对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同情,也在积极塑造农民工的正面形象,以期社会各阶层在更大程度上关注并关怀农民工,重视农民工就业问题。
二、报道的文本分析
(一)版面与篇幅
全年57篇农民工就业报道,位于“市州新闻版”的比重最大,有16篇。位列第二、第三和第四的分别是“要闻版”8篇、头版7篇、综合版6篇。其余报道分布则比较分散:“来信版”4篇、“每周评论”版3篇、“国内·体育”版3篇、“两会特刊”2篇,而“新高速周刊”版、“时事·体育”版、时事版以及“新农村周刊”版均有1篇关于农民工就业的报道。全年的农民工就业报道,篇幅最大的为2/3个版面,最小的则为1/35个版面。
省内农民工就业新闻,绝大多数位于“市州新闻”版,符合新闻价值构成要素中的地理接近性原则。如果将此类报道放置于报纸的头版,则表明对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视,凸显其新闻价值含量。《湖南日报》作为省委党报,其新闻价值的判断,尤其是体现在头版头条上,还是缺少改进创新思维,更多体现长官权力意志。
党报具有指导工作的功能,但毕竟也是报纸,而报纸刊登新闻,是有“新闻价值”这个选择事实加以报道的行业标准,官阶和党内座次是新闻选择考虑的因素,但不应该是主要因素[2]。另外,将农民工就业报道放置于新开辟的特别版面,如“新高速周刊”版、“两会特刊”等,不仅体现党报的战略策划意识,也是从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新角度报道农民工就业。例如,2011年8月11日“新高速周刊”版面的《郴宁高速:“农民工学校”热起来》一文,介绍了建在郴宁高速公路项目的农民工学校,这篇报道占整个版面的2/3,是全年篇幅最大的关于农民工就业的报道。它不仅报道了农民工进入此类学校学习、提升专业素养和技能的资讯,同时也体现了党和政府、企业部门对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进行技术培训、安全教育等方面的重视。
(二)报道体裁
使用最多的体裁是消息,共有39篇,通讯体裁的报道有8篇,述评有7篇,言论则为2篇,图片新闻为1篇。通讯体裁较多地运用于农民工就业典型代表的报道,一是通过对这些杰出农民工日常生活特别是工作场景的细致描写,甚至局部采用新闻特写的方式进行刻画,生动、真实地还原场景,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能相对容易感受农民工工作的勤奋与辛苦;二是比较系统、全面地描述了农民工杰出代表自主创业、科技创新的经过,使读者清晰地了解这些农民工人才努力钻研、积极探索的过程。这些通讯体裁有利于配合党报树立农民工正面积极健康形象的报道主题。
7篇述评4篇位于来信版,利用农民工来信询问、专家解答的形式,集中反映农民工在就业中遭遇权益受到侵害以及难以维权的现象。农民工用第一人称叙说的方式,表达自己在就业过程中的困难,能更为真实地展现他们作为社会弱势群体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专家的解答不仅为农民工提供了维权的方法,也是对改革完善社会制度、企业树立责任的一种呼吁,体现了新闻的人文关怀原则。
标题运用方面,使用单行标题的报道占全年报道总数的30/57,而采用复合标题的报道则为27/57。两种标题的运用数量较为平均。配图及色彩的运用,全年57篇报道,配图报道有11篇,不及1/5。标题的颜色多为黑白两色,极少运用色彩。可见,《湖南日报》作为省委机关党报,其色彩运用、版面构图设置的意识偏严肃、保守,缺少大胆创新,视觉冲击力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关于报道立场的分析
全年57篇稿件,批评监督类报道有5篇,不及1/11;正面报道有49篇;中间立场的报道有3篇。党报开展舆论监督, 责任很重, 难度很大。众所周知, 党报是党委的机关报, 是新闻传媒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和权威性。正因为如此, 党报所进行的舆论监督, 就比其他报纸的舆论监督的分量更重、影响更大[3]。然而,《湖南日报》舆论监督方面的策划选题比例偏少,尤其在农民工劳资、工伤纠纷问题的报道上,大都是政府部门事后介入,维护农民工应得权益,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政府部门相关政策与制度上的缺失。上述5篇报批评监督类报道,只有1篇提出了希望改进工伤保险制度的建议,其余4篇均未涉及对相关制度与政策方面的批评,既损害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原则、报道力度,也未发挥出省委党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四、关于报道内容的特征及分析
农民工劳资的报道有19篇,促进农民就业的政策报道14篇,农民工的典型人物报道全年共9篇,农民工培训类6篇,农民工工伤纠纷2篇,政府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报道2篇,农民工返乡就业2篇,农民工幸福感报道1篇,农民工工作生活艰苦类1篇,农民工工作时遇险被救报道1篇。
农民工劳资报道占总报道的1/3,是数量最多的报道题材,这类题材不仅深受广大群众关注,同时也是有关农民工群体切身利益的问题,符合新闻价值中的重要性、接近性等要素。这些稿件中,政府出面干预农民工劳资支付的报道有13篇,律师义务帮助农民工追讨薪资的报道有两篇,记者帮助农民工讨工钱的报道有1篇。农民工个人讨薪的报道则有3篇,最后都是维权无门,甚至会采用极端的讨薪方式。比如,2011年12月2日的报道《深圳一农民工上演“裸体讨薪秀”(引题)农民工讨薪为何剑走偏锋(主标)》,在法律证据上处于不利位置的农民工在面对制造“糊涂账”的无良企业时,只好剑走偏锋,希望以非常规的讨薪方式引起社会关注和扶助。农民工薪资纠纷报道中,《湖南日报》集中报道政府对农民工问题的重视以及帮扶,正面引导舆论,树立党和政府为民服务的形象。虽然报道体现人文关怀,但缺乏对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制度的批评。
政府促进农民就业政策的报道有14篇,其中2篇是言论类体裁,1篇是2011年9月2日刊登于综合版的《走出一条农业大省的城乡统筹之路(主标题)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的认识与实践(副标题)》。第2篇则是刊登在2011年11月28日头版上的《坚持科学发展 推进四化两型 为加快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主标题)——在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副标题)》。这些政策报道均提到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民转移就业是建设和管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要重点解决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通过领导讲话及相关的成型文件可见党和政府对于农民工就业的重视,也显示出了媒体的宣传作用。并且,在报道这些政策时,突出呈现报告或会议的内容,而不是会议进程,重视媒体的指导功能,首要传递党和政府关于农民工就业的新政策、新思路、新目标,符合受众的获知需要,切合贴近性原则。值得关注的是,14篇报道中有5篇是农民回乡就业,其中4篇报道政府帮助返乡农民创业。
典型报道一直是省级党报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日报》农民工典型人物报道全年共9篇,超过全年农民工就业报道总数的1/6。通过典型宣传来树立群众学习楷模的动机可以理解,如此重头的报道比例也可以彰显省委党报的宣传目的。这9篇典型报道大多通过通讯的体裁进行报道,细致、真实地还原了这些杰出农民工代表的工作与生活,尤其是对其生活的描写,增添了报道的趣味性和接近性,脱离了刻板框架式的“高大空”人物塑造,提升了党报典型报道的宣传艺术。
五、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湖南日报》是一家比较典型的党报媒体,从文本分析,配图报道较少使用,单一的文字表达使报纸缺少视觉吸引力,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农民工薪资纠纷报道中,虽然表现出了对农民工的同情以及媒体的人文关怀,但仍缺乏对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制度的批评,没有履行好媒体舆论监督的职责。在关于农民工就业的报道中,客观性原则并未得到有效遵循,新闻专业主义报道的平衡感把握欠缺。在全年57篇稿件中,批评性报道有5篇,不及1/11。
(二)解决思路
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传统,坚持不懈地发挥省委党报舆论监督阵地的作用。突出完善农民工就业制度和保障农民工权益法规的监督性质报道,歌功颂德的宣传风格报道力求比例减少。
另外,策划有力度、角度新颖的专题报道。比如,农民工就业业培训的专题,非常具有可操作性。有学者研究指出,农民工就业是重大的民生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 年代的“民工潮”,21世纪初的“民工荒”或“技工荒”,这次受全球金融危机负面影响而出现的“返乡潮”,都说明对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落入就业困境之中,破解这一难题的措施之一就是加强农民工培训[4]。因此,在党报改革受制于体制之困时,精心选择实际可操作的专题,不失为当务之急,应对之策。
其次,读图时代,增强党报媒体的配图报道,注重报纸的色彩运用比例,以求唤起更多80后、90后读者对党报媒体的阅读兴趣。另外,还需增强政策报道权威性与生动性的有效配合度,将政策信息的传播包装得尽量符合普通受众的阅读兴趣。
参考文献:
[1] 刘柱.2012年湖南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EB/OL].http://news.sina.com.cn/o/2013-03-13/124926519730.shtml.
[2] 陈力丹.从历史到现实:党报头条的内容演变[J].新闻记者,2011(7).
[3] 丁柏铨.论党报的舆论监督——以《深圳特区报》为研究个案[J].当代传播,2007(4).
[4] 王青松,李树生.后金融危机下湖南农民工培训的思考[J].当代经济(上),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