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幽门螺杆菌无处遁形

2013-04-29 11:56常玉英
家庭医药 2013年9期
关键词:胃病呼气螺杆菌

常玉英

胃病是健康的大敌之一。俗话说“十胃九病”,胃病的高发不仅是由于不良饮食习惯所致,一些胃病患者实际上是遭受了无妄之灾,先是被传染而未察觉,慢慢发展成了胃病,这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是祸首。现代医学告诉我们,要治愈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炎,关键要查出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一旦查出这一深藏于胃内的罪魁祸首,便可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集中“火力”打歼灭战——根除幽门螺杆菌。

年龄越大,Hp感染率越高

幽门螺杆菌(Hp)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过50%以上,全球各地差异较大,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经济越落后、文化水平越低,Hp感染率越高。研究发现,Hp感染率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增高。Hp感染率随年龄上升的模式有两大类:

第一类为儿童期易感型,儿童期为感染率剧增期,每年以3%~10%甚至更高的速度急剧上升,至10岁,有40%~60%以上的人受感染,以后感染速度减慢。

第二类为感染均衡期,感染率随年龄增加的速度在儿童和成年期基本一致,以每年0.5%~1%速度上升。有些地区, 50岁以后感染率非但不进入平坦期,而且明显增高,原因是这些人在儿童期受感染,把高感染率带到50多岁。

另外,研究发现,Hp感染后,还存在Hp不同菌株的重复感染,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感染率不同。

传播途径尚有争议

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多数研究认为,人是唯一传染源,人-人传播是唯一传播途径,至于究竟是通过粪-口、口-口、胃-口传播,还是其他途径传播,尚有争议。

(1)Hp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研究发现,居住密度和感染率密切相关,密切接触增加传播机会。家庭成员感染多属同种Hp亚群。

(2)粪-口传播:胃黏膜上皮更新脱落快,寄居在胃黏膜上皮上的Hp会随之脱落,通过胃肠道从粪便中排出,污染食物和水源传播感染,导致粪-口传播。

(3)口-口传播:胃上皮细胞脱落的Hp可存活在胃液中,通过胃食管反流可进入口腔,滞留在牙菌斑中,通过唾液传播感染。研究报告发现,在唾液、反流呕吐物、牙菌斑中检测可发现Hp。

(4)经宠物、昆虫(如苍蝇)传播。

(5)医源性传播。

检测方法3选1

要检测胃内存在的幽门螺杆菌,一般常采用抽血采样、胃镜采样和呼气采样3种方法。

1.抽血采样检测

即采用抽血的方法检测血清中幽门螺杆菌的抗体水平。受到幽门螺杆菌感染后,人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使检测结果呈现阳性。但是,感染后一般需要数月才呈阳性,若是感染初期做该项检测,结果常常会出现假阴性,从而使患者失去治疗的最佳时机。此外,幽门螺杆菌即使被根除,但该抗体下降缓慢,往往需要1~2年才能转阴,这样必然使治愈者长期背着“阳性”的黑锅而接受多余的治疗。

2.胃镜采样检测

可在患者做胃镜检查时“搭车”采样,在活检采样时一起做显微镜检查,检测是否有幽门螺杆菌。如果为阳性,即可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同时,为了给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有时还可加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胃镜下采样后还可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这种方法灵敏度较高,结果也比较可靠;也可做快速尿素酶检测,该方法简便快速。不过,若幽门螺杆菌呈灶性分布易导致漏诊(漏诊率达10%左右)。但凭借医生丰富的操作经验和正确采样,可降低漏诊率。

3.呼气采样检测

该项检查灵敏度高,检出率和符合率也很高,患者无痛苦,是近年来最受人们欢迎的一种检测方法。具体方法分为两种: C14呼气试验和C13呼气试验。其中,前者费用较低(一般为120元),但由于该项检查存在放射线危害,儿童、孕妇、哺乳妇女和年迈体弱者应慎用,对同一患者来说,也宜避免反复多次采用该种方法检测;后者无放射性,对人体无损害,而且检出率和符合率接近100%,各种年龄的患者都可采用,但价格稍高,其费用一般为200元。

C13呼气试验已被公认为目前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最佳方法。检查前受检者需空腹3个小时,在采样过程中,受检查者在半小时内服1颗胶囊,并先后呼3口气留取样本,就能十分准确地检测出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最后提醒一点,全球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大多数人不发病,只有少数人发病,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有的人感染了,就会导致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而有的人感染了不会发生临床疾病的?研究发现,可能与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有关:

(1)个体差异;

(2)环境差异;

(3)菌群差异;

(4)处在Hp感染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因此,即便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也不必恐慌,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采取必要的正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即可。

猜你喜欢
胃病呼气螺杆菌
智能口罩可直接检测呼气中的病毒
别把胃病当小病!
你还在把“肝病” 当“胃病”在治吗?
幽门螺杆菌阳性必须根除治疗吗
走路治好老胃病
老胃病:三分治,七分养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13碳-呼气试验质控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