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中华
几天在外,回到作协院中顿觉一股清新的气息。走进小院已经历了8个秋冬,这个园林化的单位,春天是最美的的季节。红梅在飞雪中绽放,玉兰最早张扬着春的信息,梨花像玉一样的白,紫薇带给人梦幻般的迷离,嫩柳摇曳,常青树更显现出寒冬过后的翠绿。我用目光搜寻着这一切,每个角落都充满着勃勃生机,没有感到与往年的不同。肉红色的秦岭文化石映入眼帘,呵!这就是奇异感觉的视点,进入院门第一感观的冲击。
绕过鱼池,走近文化石,仔细端详着这块从秦岭山中走进作协院落的巨石,安详地静立在面对大门、小花园中的草坪里。刚刚探头的株株青草,凝视着从天外飞来的灵物,一种天然诗意的美,让人感到更加安稳和实在。特别是几位著名作家、书法家的题字,更增添了灵石的文化内容和品位。
文化石的上方是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名誉主席陈忠实的题字“文学依然神圣”。文化、文字历来颇受社会和人们的崇尚。而被冷落、淡出视野,并非一时。这有政治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文革”中,文学艺术惨遭禁锢,改革开放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经济的繁荣和富强,名、权、利愈来愈吸引着更多的人。不少人拜倒在其石榴裙下,不少人为名利、权钱而身败名裂,丧失了道德的底线,让有理想、有良心的国人感到担忧。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八项举措,应该足以引起人们的深思。名、利牵引不少人走入企图,网络信息也足以让文学黯然失色。只有那些固守传统道德,坚持“二为”方针,具有崇高思想境界的人,躬耕在文学这块薄田里。陈主席的题字是信仰,是教化,是愿望。我们也企盼着陕军在文学的殿堂里能有新的突破,有更多的创举,为中国和世界的文学宝库书写新的、壮丽的篇章。
左下方是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的题字“文门”,字是那样地厚重、古朴、稳健,像秦岭巨石一样的踏实。省作协是陕西作家的摇篮,是孕育、培养文学人才的地方,也是陕西文学的最高圣殿。走进作协的大门,自然是進了“文门”,也许在这里可以充电、补氧,增添创作的灵气,得到新的、更多的收获或教益。
右下方是省政协常委、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雷涛的题字“耕心种德”。字是那样地飘逸和灵秀。文学是人学,是教化人,洗涤心灵的“圣经”。人心不古,最难揣摸的是人心,最难改变的也是人心。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创作过程,是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改造自我的过程。作家每天在解读政治、经济、社会、人心,在探索人间社会的大美,在描抹人间社会的本质和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形象给人以教化、以启迪。同时,也在解剖自我、挣脱束缚自我的藩篱,战胜自我,重塑一个完美的自身。这位在作协工作了十几年的老书记,是想告诫走上文学道路的作家们,保持崇高的人文精神,以德立文,耕心革面,为世人留下具有传世价值的优秀作品。
一具千斤巨石,寥寥十几字的“大家”题字,寓意深刻,让人仰为观止,感悟颇深。
低头走回鱼池,一群红艳艳的鲤鱼在浅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也许,它们并不屑我这位不速之客,无法理解一颗干涸的心。
梨花依旧,虽然去年因果实太繁,压断了数枝树枝。残缺犹在,伤痕依旧,今年洁白的花蕾,依然缀满枝头,它们并没有因为过去的付出和伤害而却步。也许它们天生就是为了付出。春天为大地增添美丽,秋天为自然界奉献着香甜。
责任编辑:赵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