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凤翔发现西汉墓葬

2013-04-29 00:44曹建宁
收藏界 2013年9期
关键词:釉陶灰陶凤翔

曹建宁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陕西省宝鸡凤翔境内汉代墓葬多有发现。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有重大文物发现20多处,群众提供线索或交献文物超过200余件,县政府奖励了13起,奖金总额超过20万元。这不,近期宝鸡凤翔村民在宅基地建房时又发现了一座汉代墓葬。

7月5日,宝鸡凤翔县彪角镇李家堡村一位村民在自家宅基地建房时,意外地发现一座古墓葬。当地村民立即采取措施并及时上报,凤翔县文物旅游局、县博物馆及文物执法大队立即赶到现场,博物馆专业人员对该墓葬进行了清理。

该古墓葬地处雍水河北岸二级台地上,位于李家堡村村民宅院后约5米高的断崖上,村民用挖掘机取土时,发现了一直径约80厘米的椭圆形洞口。经现场勘察,此墓为券顶式砖室墓,长3.7米,宽、高均为1.8米,东西走向,西墓道。整体墓室用长约35厘米、厚约0.5厘米的楔形青砖砌集而成。墓内无耳室,在地面中间位置发现边长约60厘米的正方形腰坑,青砖封门。该墓由墓道及墓室两部分组成,为长方形单室墓,据现场测量数据显示,其体量较小,为一般性汉代墓葬。

此次发掘出土文物以陶器居多,未出现铜器,铜镜、带钩等。主要有釉陶鼎2件,陶奁1件,陶仓2件,陶灶1件,釉陶豆1件,釉陶罐3件,灰陶罐4件,同时出土“五铢”钱及小“五铢”铜币14枚,共计16件组。陶器釉色主要为绿釉及棕釉各半,灰陶亦多,灶、陶罐符合一般汉墓器物组合。陶罐内发现动物骨头之类的遗存,罐内一般盛放汤之类的食品。壶为酒器,说明了陪葬器具备有吃有喝的特点。其中出头的“五铢”钱字体瘦长,钱直径较小,而小“五铢”则符合当时冥币的特点。文中现择经典器物介绍如下:

釉陶鼎

①绿釉鼎:礼器,高17厘米,口径18.5厘米,圆形,带盖,双附耳,圜形底,三蹄足,盖上绕钮饰两道弦纹,口部有两道弦纹,腹部一道突弦纹,素面,饰绿釉。

②棕釉鼎:礼器,高17厘米,口径18.5厘米,形制与绿釉鼎大致相同,盖口沿部饰回纹,钮周饰两道阴弦纹,区间饰绿釉彩云纹,器身施棕色釉。

(2)陶豆:生活用器,上为托盘状,口微敛,中间一圆形柱,与底座连为一体,施红绿相间的釉彩。

(3)陶奁:梳妆用器,桶状,带盖,盖上有三钮,呈帽形,上饰三道瓦棱纹,口沿部饰一圈宽带回纹。直腹,三兽首蹄形足,腹上下部各饰两圈回纹,中间绘彩云纹,施绿棕相间的釉。釉色细腻,色彩鲜亮。

(4)盘口壶:酒器,高31厘米,口径13厘米,底径12厘米,盘口,长颈,圆腹,圈足,肩部三道弦纹,素面,施绿釉,釉不及底。

(5)陶仓,盛储器,两件,形制相同,高28厘米,圆口,伞状顶,仓体为直筒状,三足。一件施绿釉,另一件为灰陶。仓内均装有形似小米粒的“粮食”,这些“粮食”有的发白,有的稍微发黄,虽然都已碳化,但依然色泽鲜亮,形状完整,粒粒可辨。

根据该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推断,当为西汉时期的墓葬。由于当时受尊儒思想的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状况日益衰落、混乱,墓葬制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结构趋于简单,陶器较为流行,随着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宗族坟茔制度被打破。该墓明显区别于一般平民墓,可能是稍有身份的富裕地主之类的主人。

凤翔为汉唐京畿之地,自汉代以来是通往西北的交通枢纽和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关中西部重要的商埠重镇,西汉时期商贸发达,经济社会得到极大发展。近年来,类似的汉代墓葬时有发现,出土的文物精品频现,色彩绚丽斑斓,工艺精湛。该墓葬对研究凤翔在西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社会风俗等都有重要价值。(责编:魏佩)

猜你喜欢
釉陶灰陶凤翔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
陕西西安月登阁村唐杜华墓发掘简报
宜兴釉陶
丹阳市十墓山西汉墓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丹阳市十墓山西汉墓出土器物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定西市安定区凤翔幼儿园
凤翔探索“提醒制”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村“两委”换届“十严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