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
邢窑是唐代北方最著名的白瓷窑场,始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造时间大约为九百多年,在我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窑址位于今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我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此地唐代属邢州,故名。唐人李肇《国补史》中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唐大中初年,有调音律官郭道源者,“善击瓯,率以越瓯、邢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窑瓷器:“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皮日休《茶瓯诗》中也说:“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从这些唐代文献记载中我们得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其质量是十分精美的。胎骨坚实、致密,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同时,也因其产量增多、物美价廉,除被宫廷使用外,还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
这只邢窑五代白釉葵口大碗高9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9厘米。圆形侈口,唇外折,器口呈五出葵瓣形,腹逐渐下收,平底,圈足。器表施白色釉,釉色匀净洁白、光泽亮润,釉厚处呈浅水绿色,胎质坚实、细密,制作精致,造型大方端整,叩击口沿有金石之声。器外周身有五条按印出来的竖形凹线,器里相对应处有凸起的五条线。此碗品相完好,散发着宁静素雅的白色纯美,造型体现出匠师们偏重器物实用性的设计理念,线条单纯洗练,具有一种质朴自然的天趣。
唐代邢窑白釉五出口器物是唐后期开始出现的,直至五代。唐中期以前碗为四出口,器里凸起四条线。北宋器物为六出口。因此,从器物口部花口四出、五出、六出就可以判断出它们是唐、晚唐、五代或宋代的器物。花口碗是在胎半干时用工具按出几条线,外为凹线、里为凸线。邢窑五出口碗是晚唐、五代之间的产品。该碗的形制沿袭了晚唐风格,体现出五代瓷器优美秀致的时代风格,综合其胎釉、造型风格、成型工艺等特征,笔者认为它应属五代邢窑制品,是当时生活用器中的一件高级瓷碗,有着较高的研究、观赏、收藏价值。由于邢窑白瓷胎釉质量好,在烧成技术和工艺处理上比较成熟,也很少因过火产生变形的弊端,故而受到当时文人雅士及平民百姓的喜爱。
近年来的艺术品市场在利益的驱动下,古陶瓷收藏者们大多追崇“五大名窑”、“龙泉”、“耀州”、“长沙”、“吉州”等窑口的瓷器, 使唐、五代邢窑瓷器倍受冷落。我们应充分认识到邢窑白瓷不仅结束了自商朝以来青瓷独尊的局面,并能与南方的越窑青瓷分庭抗礼,形成唐代瓷器生产的两大主流及所谓唐窑的“南青北白”之说,也为唐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邢窑白瓷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及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的重要地位,定将通过日渐所增的经济价值得以凸显。
(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