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或许是一种慈善

2013-04-29 00:44张洪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3年9期
关键词:崔永元资料历史

张洪

在中国,口述历史一直吸引眼球。它经常能爆出更多的细节乃至猛料,补充档案历史的不足。2013年6月22日,北京佟麟阁路85号的老教堂里,档案研究学者沈志华与央视名嘴崔永元对阵,携带各自的“智囊”,聚首论说“朝鲜战争”,容纳300人的会场挤进了600多人。崔永元这次的身份不是主持人,而是“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带头人。

少了这个人不行

81岁的王敏清面对镜头做了一上午的讲述,吃过午饭后正在休息。老人的身份是邓小平生前的保健医生。室内光线昏暗,局促狭小的卫生间亮着灯,已经变成工作室。助手小杨把电脑放在凳子上查找资料,另一位制片的电脑堆在洗漱台上。

这是崔永元团队拍摄口述历史的典型场景。

目前,已有4000多位老人接受了采访,如此大的寻访范围和影像记录,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其中1000多人受访后离世,使得这些影像资料更加弥足珍贵。

对于大部分受访老人来说,面对镜头讲述亲身经历,并非易事。他们往往需要下很大的决心,才肯说出自己经历的一切。比如,前不久去世的现代女作家梅娘,崔永元团队做了两年游说,老人才终于在镜头前开口。

梅娘是上世纪30年代与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当年,文学界素有“南玲北梅”之称。崔永元团队的首席记者张钧找到90多岁的梅娘时,老人深居简出,对于回首往事了无兴趣。

为了获得老人的认同,经常性地拜访成了常事,张钧甚至联络了梅娘远在美国的女儿进行说服。终于有一天,老人娓娓讲起20年代她所出生和成长的东北大家庭……

为了达到采访目的,口述历史的记者们什么都干。他们要观察老人的脸色,及时调整采访时间。病了,要带着鲜花和水果去看望。沙发坏了、窗帘坏了,也要帮助修理。记者们自己做了一本厚厚的采访手册,细到如此程度:在老人家拍摄时间长了,要交电费。

崔永元反复强调,现在的片子都是咬着牙剪的。这意味着太多的内容难以取舍,太多的声音尚未呈现。

“做节目的时候,请个人,他不来,不来拉倒,再换一个,很从容,无所谓。但是口述历史,少了这个人不行。”崔永元说。

前不久去土耳其采访,沈志华关于朝鲜战争的书被崔永元携带在身,“一边看1500年前的建筑,一边看朝鲜战争,感触特别深。”

“我和我的团队更像一个拓荒者”,崔永元表示,他们现在着力去做的,是把现在有价值的口述历史资料收集起来,供后人去研究,也许50年或100年以后才有用。

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什么是口述历史?采访普通民众,大部分人的回答是“当事人讲述的历史”。其实,更精确的说法是,口述历史是历史研究的一门学科、一种方法。

崔永元磨破了嘴皮,几乎每天都要解释这件事情。“普及口述历史的特别少,公众不知道是什么。电视台做节目,叫口述历史。节目火了,但观众弄错了,以为口述历史就是纪录片。”

崔永元说:“口述历史源于美国,是世界各国广为应用的一种‘公众记忆式的历史记录方式,在西方国家日臻成熟,而国内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南非把口述历史中心叫作人民记忆中心,新加坡正在做华人进入新加坡的历史和原住民在新加坡的发展研究……。

“不管是不是发达国家,GDP高还是低,对于一个文明国家来说,历史研究所是不能缺少的。不管是国家史、民族史还是家族史,都是财富。欧美发达国家呕心沥血,不一定研究本国,我见过英国人一辈子研究中国历史。”崔永元说。

中国大众熟悉和了解口述历史,学界认为,最早应该起源于已故华裔学者唐德刚先生记录的张学良、李宗仁、胡适等人的口述历史作品。近年来,以口述历史为主体的大陆出版物也日渐增多,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堪称经典。

作为后来者,崔永元所做的口述历史散见于系列电视节目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是《电影传奇》、《我的长征》、《我的抗战》、《我的祖国》。

抑郁症一度是崔永元的标签。2001年病情最严重的时候,心理医生问崔永元有没有他不舍得离开这个世界的事情,他凝神半天回答说是电影,“后半辈子放电影我都可以活下去”。这就是《电影传奇》的开端。

《电影传奇》中,让崔永元津津乐道的是对珠影导演王为一的采访,80多岁的老人眉飞色舞地讲了7个多小时,这是当时最长的一次采访,而现在口述历史采访一个人物的纪录已经达到85小时。那场采访,让崔永元意识到,以往“到了采访对象家里面,把摄像机一架,等人说完,打包抬腿就走的做法太功利了。”崔永元说,“很多采访对象还意犹未尽,而他们的讲述,或将成为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崔永元和他的团队更多地是在做抢救工作,那些承载历史的人物大多都很普通,但他们经历过第一现场。受访人多半已是耄耋老人,经历过很多运动,不敢张嘴,身体欠佳,下很大决心才能面对镜头说出一切。

“我们做资料收集,是在和时间赛跑。目前采访对象4000多位,受访者平均年龄85岁,最大的106岁,有1000多位已经离开。”比如谢晋,他在被采访后15天过世。

“老人们等不起。”崔永元说,如果采访不及时,一些传奇历史会因此消亡。

在崔永元看来,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当年接受的采访,侯宝林相声段子的炼成,这些存留至今的影像内容是“对历史的尊重和敬仰”。

公益,免费

崔永元曾笑称,如果能拍下孔子,也就没有于丹了。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口述历史最重要的价值,是在个人感受中去体验和了解历史。

崔永元曾经带着自己的团队走访各国口述历史中心,2002年访问日本NHK电视台时,他对这个公共电视台保存和提取资料的能力大为惊讶,在那里,张学良的详尽影像记录唾手可得。

“你说找中国资料,不管是‘九·一八还是‘一二·八,它立马就能调出来。任意说出一個时间或者人名,它能调出所有相关资料。”

做一个口述历史博物馆的念头,最早就来自于在国外访问时的触动。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他同样发现了保存完整的中国文献和口述历史资料。参观过日本、美国、加拿大的相关机构后,崔永元发现,“我们的‘口述历史库甚至比不过人家的一个大学。”

有人说这只是技术手段的问题,但崔永元却不这么认为。“我在日本书店看过一整面墙的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我们口述历史中心也接待过十几个国家的学者、记者。曾经有德国学者跟我说:‘如果你要看中国资料,可以来德国看。我问有多少,他说有一鸟巢。”

让崔永元感到痛心的是口述历史在国内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做历史研究之前不要问自己研究它有什么用,本着这样的目标什么用都没有。”

有人觉得口述历史可以是一只潜力股,也并非没有前人可循。即使不拿资料直接卖钱,也可以自己出书、出片子。

崔永元告诉对方,你们最好去美国看看,去哥伦比亚大学看看,去美国国会图书馆看看。答案是,人家全是公益的,赔钱。

“现在很多人都掉钱眼里了”。崔永元想在中国开这个先例,公益,免费。

留一个与后人用心对话的机会

系列电视节目仅仅是这些年崔永元做口述历史很小的一部分,在其身后,一个积累多年的影像资料库正在成形。

2013年底,8400平方米的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将在中国传媒大学落成,该中心已投入2亿元人民币,这些钱大都来自十几个企业大户。担心有人会进行比较,崔永元不愿透露人名和数目。他做过很多关于孩子的慈善活動,理念是,“一千万个人的一元,好过一个人的一千万元”。

“我借钱、拉钱、募钱,除了偷钱”,说起10年间的集资,崔永元忍不住吐槽。截至2012年2月,研究中心收录了6大领域、约4000人的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及图片、实物等;搜集整理了300万分钟以上的口述历史资料,30万件稀有历史实物。这些资料和成果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笔巨大财富。

媒体称,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和博物馆的成立,填补了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个空白地带。

崔永元10年收集到的所有口述历史影像资料,将建成数字化存储检索系统;除了保存、归类整理及永久传承之外,还将免费向中国传媒大学师生及社会其他学术机构或个人开放。

“我们留下了一个千百年后还可以和后人用心对话的机会。”崔永元说。与其他博物馆不一样的地方是,其他的博物馆不让说话,不让吃东西,甚至不能喝水,而这个博物馆,崔永元透露,“能谈恋爱”。

2012年11月12日,崔永元的第一堂公选课——《口述历史研究》开课。本是研究生的课程,本科生也来蹭听,只能容纳400人的报告厅被挤满,连过道都被塞满。校方只好临时改变上课地点,转去1500人的报告厅,看到这么多人赶来听课,崔永元感慨“口述历史的春天到了。”

用生动的口述来拼凑一个历史的真相,或者说,所谓的历史真相,是崔永元的梦想。

“我到现在坚定地认为没有历史真相,历史永远没有真相。所有人能做的就是看谁更接近真相,大家做的都是这件事。口述历史是接近真相的一种方式,当然还有其他的方式,我们现在是迷上了这个方式。”

他打趣道,“做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乐趣就是我差不多访了10000个人了,你跟10000个人过不一样的人生,就是别人活一辈子,你活10000辈子,你说你占了多大的便宜!”

猜你喜欢
崔永元资料历史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崔永元:我为什么对现在的电影心里发凉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崔永元的金钱观
历史上的4月
远离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