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
4月30日晚上,我们接到通知,要求我们到芦山地震灾区支援在前线已经忙碌了多天的国家应急广播的工作人员。我们既激动又紧张。我们通过应急广播的官方微博全面了解了国家应急广播电台在芦山的播音工作,以及其所在的环境和之前播出的节目。国家应急广播通过官方微博这种方式图文直播节目内容,让我们眼前一亮。对于关心芦山灾情的听众来说,无疑是又增加了一条了解芦山地震救灾情况的渠道。同时,丰富的图文让我们看到了抗震救灾工作中的细节,更生动直观地了解了救灾一线的动人故事,看到前方一线媒体工作者的工作面貌。
5月1日中午,我们第一批共4名志愿者到达国家应急广播位于芦山县地震灾区的直播现场,简陋而整洁的帐篷直播间,一套完整的广播系统被简化浓缩后,担负起了为灾区老百姓提供信息支援的使命。帐篷内的主持人老师嗓子已经沙哑了,但是仍然在坚持播音。和各位编导进行沟通和分工后,我们立即投入到了节目运作当中。我和学院的一位老师负责新闻采编工作,其他两位同学负责播音工作。开始工作后,我们更加体会到了工作环境比之前想象的更艰苦。晴天时,室外温度30多度,帐篷内高可达40度,直播间内,播音和负责技术保障的老师天天如蒸桑拿一般。雨天的时候,为了保证设备的安全,大家就全体行动,随时清理帐篷前和帐篷上的积水,避免对设备产生危害。由于灾区各类情况瞬息万变,主持人和编辑需要在第一时间对各种可能的突发采访做出应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老师那种团结协作、快速高效的做事风格,那种特别能吃苦、能战斗的奉献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深深地感受到,所有国家应急广播工作人员的工作,不仅是恪尽职守的职业素养的表现,更是一种对国家应急广播负责、对芦山灾区百姓负责的责任心的体现。
这次,国家应急广播工作在事发突然、通信和信息受阻的情况下,在灾区群众消息断绝、不知所措的时候,第一时间送去了实实在在的信息支持。
由于灾后很多百姓都居住在帐篷里面,出于用电安全的考虑,帐篷内没有电力,有很多人反映有收音机但是没有电池,还有人表示,虽然有些手机可以用来听广播,但是太费电,而充电又极不方便,很麻烦。在这里,我觉得应特别提到一点,就是非常感谢国家应急广播的各位领导和工作人员,他们想得非常周到,他们从北京带了几箱手摇发电的收音机在灾区发放。这种手摇式收音机十分有用,非常方便。有群众说,在芦山听到广播,听到周边熟悉的声音,心感到里非常的踏实。
在这里,我呼吁一下,应强化国家应急广播电台的呼号。希望国家应急广播电台的标识性更强一些,类似于防控警报,把它固定下来,在全国统一使用。以后,听到这个声音就知道这是来自于国家应急广播的声音。
还有,在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完善的过程当中,可否考虑调动当地的传媒院校,形成由国家应急广播总体指挥、各级电台联动的模式。同时传媒院校抽调人员提供设备,保障和支持。我个人感觉,可能灾害发生的第一时间,各级媒体的设备和人员都相对紧张一些,但是,传媒院校有足够的人员和设备。我觉得应急广播可以做到就地取材,快速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