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秋阳 覃继红 刘浩三
经历了四川芦山7.0级的强烈地震之后,7月2日,我国传媒、应急管理方面多名顶级学者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在北京召开了“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出应急广播的声音——‘芦山应急电台的试验意义”的研讨会,探讨了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媒体在救灾及灾后重建中发挥的作用。研讨会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震后联合四川、雅安、芦山等地方广播电视机构启动“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这一面向当地群众的新传播方式为主要对象,研讨了灾后灾区受众的信息需求、应急信息在灾区传播的规律等问题。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办公厅、解放军总参谋部、民政部、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等相关部门代表专家出席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媒体研究方面的学者对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的意义、得失和未来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出了宝贵建议、意见。亲身参与了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工作的新闻工作者、青年志愿者等从不同层面介绍了应急电台运行的情况及其对应急电台的认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王晓晖主持了研讨会。
与会学者和相关部门应急管理人员认为,在自然灾害发生后,专门面向灾区群众,传播当地特定的灾害预警、救灾物资发放、重建安置等信息是媒体的重要社会责任。目前,这一领域在国内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在4·20地震后的启动,恰恰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为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研讨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姜海清介绍了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运行的情况。她说,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从4月22日开播到5月23日结束历时32天。在芦山、宝兴两地通过灾民安置点高音喇叭、调频、中波、短波等广播频率和卫星、网络等方式,第一时间发布政府救灾与安置的政策措施、次生灾害预警,发布志愿者和百姓的救援与求助信息,传播卫生防疫知识并对灾区群众进行心理疏导,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当地听众的认可。
姜海清说,应急电台成为政府应急管理的新工具、灾区百姓的求助台、联动救灾的互动站。开播不长时间,应急电台就嵌入了灾区百姓的生活当中,成了救灾生产力的一部分。她说,应急电台试验过程中也发现还有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迫切需要制定国家应急广播的管理条例,建立四级联办的保障机制;二是政府部门使用应急广播作为政府应急管理工具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应急广播的软硬件标准需要制订;四是应急广播和政府部门等信息发布部门之间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对接机制。
四川省芦山县文新出版广电局局长陈中献在发言中说,应急电台做了政府想做而无力做的事情,为政府提供了灾后应急管理的新途径。他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讲述了应急电台在芦山全县通信中断后,通过收音机、高音喇叭传递百姓最需要的信息,以及百姓踊跃收听参与的情景。
四川广播电视台副台长何东介绍了四川应急广播的情况,肯定了广播在灾害面前所发挥出的作用,呼吁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龙头,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成熟的应急网络,切实在全国形成一个完整的应急广播机制。
多次在芦山应急电台帐篷直播间现场宣讲卫生防疫知识的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贺雄说:“芦山地震后的任务和汶川震后大有不同,这一次不仅是防疫,更重要的是重新构建当地的公共卫生体系,芦山应急电台能够覆盖芦山80%以上的地区,成为帮助我们完成工作任务的救星。北京疾控中心在芦山的工作人员连续十天走进帐篷直播间,向百姓告知灾后防病防疫知识,效果非常好。”他希望未来真正把传媒和防疫两个学科融合起来,真正把风险管理的整个机制应用到灾后防疫重建中去。
参与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工作的四川传媒学院志愿者李鹏介绍了8名志愿者在应急电台工作的经历。他从一名传媒专业学生的角度谈了自己对应急电台发挥作用的具体建议,例如:标志乐等国家应急广播标识需要统一、明晰,易于辨识;在人员密集场所配备音响设施(如大喇叭),发放收音机;将传媒院校的师生作为人员储备纳入应急广播体系的应急预案中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建议设立“国家应急广播日”,开办专门的应急广播频率,让百姓像熟悉119、110一样,在危机时刻使用应急广播。他说,应急广播应该“顶天立地”,“顶天”即权威发布信息,发挥应急广播的主流作用;“立地”即站在灾情、救灾、灾民需求的角度来构建基本内容。应急信息采集要有技术含量,以反映总体情况。另外,在新媒体环境下,只有广播一种传播手段是不够的,应急信息需要网络、微博、微信等的多种方式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邓炘炘在发言中强调:“芦山应急电台迈出了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践中的第一步。作为第一次尝试,它的实际运作,非常重要、非常珍贵,胜过千言万语。芦山应急广播电台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就有可能引起各方面的参与,从而把这件事情进一步地推广下去或者推行开来,把它做得更深入,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芦山应急电台的实践再次证明了突发事件中广播的可靠、经济、有效。区域性、社区性应急广播发展空间广阔。”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彩认为,芦山应急电台成为我们国家应急体制的一个有效的落点,应该思考在制度上保障应急电台的运转并加强基层广播电台应急广播的投入和建设。她说,我们国家四级办广播电视的体制中,县级电台不少处于瘫痪状态,尤其是广电合并以后,广播被弱化。我们国家绝大多数的自然灾害都发生在偏远地区、农村基层。突发灾害一旦发生,应急信息必须要能让老百姓第一时间获得。所以说大喇叭和收音机并不过时,这次芦山地震就突显了基层广播区域传播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宏伟说,应急广播除了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发挥作用外,还应该在减灾、防灾宣传教育、监测、预警和应急信息传播上发挥作用,还应注意发挥沟通灾区内外人员、物资需求的作用。建议未来的国家应急广播纵向形成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体系,横向形成一个多元参与的局面。他说,以往我们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出发点是政府要做什么,但是灾害发生之后,公众第一时间的需求是什么,可能关注得比较少,这就是应急广播和政府努力的方向。
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务院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闪淳昌认为,“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是国家应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应急广播体系是实施各类应急预案的重要内容。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是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中的一次有益尝试,今后要加快形成开放透明、动态管理、互动互通的应急广播体系。应该提高应急广播的及时性、准确性、科学性、通俗性,扩大覆盖面。针对中国高风险的城市与不设防的农村并存的现状,更需要研究如何扩大应急广播的覆盖率。要充分发挥应急广播体系在应急管理宣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应该与公共安全教育相辅相成,提高全民的忧患意识,普及灾难中的自救互救知识,这是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及其造成损失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应急广播能够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方向,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关爱,给人以信心。而且在危难的时候,能够给人以生命和健康。祝愿我们的应急广播体系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做出重大的贡献。
国务院办公厅应急办副主任刘建波表示:“芦山应急电台将在应急历史上书写出重要一笔。”他说,应急广播不仅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家的事情,应该站在国家这个更高的角度办应急广播。应急广播的法律、法规和预案应该迅速启动草拟,应急广播体系的系统建设必须加快。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要与国家灾害应急预警信息发布体系紧密衔接,发挥更大的作用。应急广播不只是应急状态下的广播,还应该包含科普宣教、预警信息的发布、救灾功能、灾后重建等,应急广播应该贯穿应急状态的始终。在灾害应对过程中,要在灾害发生的点上,实现全覆盖是应急广播的难点。“十二五”末,国家应急预警信息覆盖将达到90%,最后一公里覆盖,应急广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副司长尹光辉说,完善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报道机制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建立一套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工作预案,不断壮大应急广播这套系统。建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应先针对应急广播出台一个部门规章类的规范性文件,规范应急广播的行为,国家应急广播中心为地方的广播系统起到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希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跟各部门、多单位建立联动工作机制,获取有用的应急信息。
中宣部新闻局七处处长宋玉荣说,芦山应急电台是近年来在应急广播实践经验积累基础上的一次创新之举,显示了巨大的价值。我们能够看到广播在国家应急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不断地凸显。他建议加快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步伐,继续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应急信息传播规律的研究,抓好应急广播人才队伍建设。中宣部新闻局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宣传部副部长杨存社、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助理王小坚、民政部救灾司备灾处处长张宇星等也从本部门工作出发,提出了和应急广播体系加强合作的建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在讲话中感谢各方面对国家应急广播发展和实践的支持。他说,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在一个多月的运行中,完成了一次有价值、有意义的探索,为建设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也书写了人民广播事业崭新的篇章。芦山应急电台试验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好好总结,这也将是下一步改进、完善应急广播工作的重要起点。王求说:“芦山应急电台的实践给我一个感触,那就是已有百年历史的广播、在新媒体不断冲击下的广播,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关键是广播人有没有想法、有没有作为。我们要有创新意识,要把握规律,要有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我们在困难面前要敢于担当,同时要有科学的路径和方法。芦山应急电台实践的成功也给我一个信心,那就是我们正在建设中的庞大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一定能够在我们不懈的探索之下,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之下,建成、建好,服务社会、造福百姓。”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运行、维护的主要成员单位,责任重大。建设中国的应急广播是中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对中国广播界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国广播界自我调整改造升级、更好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求。国家应急广播应在未来更多的实践中,成为政府应急管理的得力工具和公共服务的有效载体。在以后的任何一次突发事件中,应急广播都不会缺位,一定让党和政府的声音、让社会各界爱心汇聚的声音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最需要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