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步伐

2013-04-29 00:44宋玉荣
中国广播 2013年9期
关键词:芦山电台灾区

宋玉荣

芦山地震发生之后,我们中宣部的相关领导去灾区的时候,到应急电台的帐篷里面,看到了应急广播开展的工作情况,确实感到应急广播贴近灾区的实际,贴近当地百姓的需求,受到了广泛的信赖。尤其是灾区的大喇叭,听着让人感到很踏实、很温暖。我们的广播记者克服困难、不怕危险、连续奋战,让人感佩。

芦山地震应急广播的试验开播意义重大。我就从平时从事应急新闻组织协调的角度谈一些想法。

广播是应急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利用广播来传播应急信息是世界普遍采用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在重大的突发事件中(包括5·12的汶川地震、4·14的玉树地震和这次芦山地震及其他突发事件),各级广播电台,尤其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时发布信息,做好信息服务,为成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做到了强有力的信息和舆论支撑,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在这次芦山地震当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四川电台、雅安电台、芦山电台开办了面向地震灾区定向广播的国家应急广播,第一时间报道了灾区的抗震救灾和抢险工作,加强了灾区信息服务和防震减灾的宣传,重点组织了各方救援力量进行了积极的抢险救援,这是近年来在应急广播实践经验积累基础上的一种创新之举,显示了巨大的价值。

我觉得应急广播具有区别于其他传播媒介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第一,在应对一些特定类型的突发事件时,广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一些重大的自然灾害当中,受灾地区基础设施常常遭到严重破坏、交通中断、电力中断、通信中断。一些重灾区甚至成了信息的孤岛,人们看不到电视,上不了网,也用不了手机。这个时候,只有广播的声音可以送达,覆盖到灾区,能够在第一时间告知预警的信息,提示次生灾害的防范;能够让灾区的群众第一时间知晓外界救援的信息和来自党和政府的声音,起到稳定情绪、安抚人心的重要作用。适应抢险救灾工作争分夺秒的迫切需要,广播在前方的电台如果架设得更快捷,让接收设备的投放更方便,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沟通灾区同外界的联系,充当连接灾区内外互动的桥梁与载体。

第二,在服务灾区百姓方面更具有贴近性。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而且好多是发生在山区。这次,国家应急电台在帐篷里开播,而且首次开通定向广播频率,这种信息服务区域性更有针对性。我记得当时在电台里还用当地的方言广播,这是考虑到地方老百姓的语言习惯,很有贴近性。在大灾来临的时候,亲切的语言更容易拉近人们的情感距离。这样的广播不仅成为灾区百姓获取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他们的朋友和亲人。

第三,应急广播在协助抢险救灾方面具有优势。广播覆盖范围广、播出面积大,可以迅速进行动员组织,成为汇集抢险救灾资讯、协调抗震救灾行动的平台。芦山抗震救灾期间,除了当地政府利用应急广播电台来发布动员组织信息之外,当地的老百姓还能来到电台,到帐篷里面对着话筒直接表达,这也帮助他们解决了很多实际的问题。

第四,应急广播适合在灾害期间各类应急信息的聚合和流动。大灾过后,各类信息都蜂拥而至,信息的整合非常重要。这次通过前方有效的衔接,后方各个部委提供信息支撑,当地政府进行积极配合,加上各方面专家的广泛参与,多极联动,使得应急信息在芦山应急电台得到了充分的汇集,有效地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包括心理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这次芦山应急电台的实践当中,我们能够看到广播在国家应急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不断地得到提升。近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应急信息传播方面不断地突破、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出应急广播的声音,我觉得不仅体现了应急广播的这种重要地位和作用,更体现了广播人对于应急广播事业的满腔热情、不懈追求的崇高情怀。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有几点建议:

第一,加快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推进的步伐。党中央、国务院对应急广播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多次明确指示,要求充分发挥应急广播的特殊作用,将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纳入到相关的应急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并且批准启动了制定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方案。目前,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已经纳入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作为文化事业重点工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这次,芦山地震发生之后,刘云山同志专门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今后,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加快步伐,不断地细化实施方案,积极推进,集小胜为大胜,勇于创新和敢于实践。

第二,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导向是灵魂,正确的舆论导向是中国广播过去70多年来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保证。对于突发事件,国家应急广播的导向尤为重要。

第三,加强对应急信息传播规律的研究。应急广播体系是否发挥作用,不仅仅要看应急和预警信息是不是及时发布出去了,更重要的是要看老百姓是不是接收到了,是不是做出了正确、恰当的反应,是不是最终减少了损失,达到了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既要加强农村大喇叭建设,也要加强网络、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的运用,用公众最容易接收、最具吸引力的传播方式发送信息。同时,要注重进行日常的防灾、减灾应急教育,要将应急传播工作的关口前移,不要在灾害之后我们才来加强报道,要把防灾减灾工作放在平时。通过这种宣传教育,在平时就打好应急的基础。

第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事业发展,人才为先。要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急广播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夯实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基础。加强应急报道队伍的培训。应急广播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涉及到很多相关的领域,这就要求参加应急报道的记者要掌握应急报道的相关知识和要求。这次芦山地震当中,个别媒体因不掌握震级和烈度的差别,出现了一些错误。有的称一些当初汶川地震后建的房子没有达到标准,而事实是媒体自己混淆了两个概念。

应该说,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未来的工作更加繁重,责任也更大。前一段时间,中宣部新闻局组织了对突发事件应急报道的大调研,在这个调研里面,还专门论述了应急广播的意义和作用,在政策建议里面专门提出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主体、省市县覆盖全国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希望我们为这项事业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芦山电台灾区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鹿先生的年味电台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做好电台新闻的采访之我见
春回芦山
318国道沿线芦山地震的震害特征与烈度区划探讨
芦山地震公路地质灾害调查及评估
芦山7.0级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研究
灾区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