铋薄膜的制备及表面显微结构表征

2013-04-29 01:31窦群
科技资讯 2013年9期
关键词:粗糙度

窦群

摘 要:本文利用高真空热蒸发方法,通过调节加热电流、改变蒸发时间和观察石英晶振频率来控制薄膜的生长速度,在硅(111)表面上制备了各种厚度的半金属铋薄膜样品。分别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半金属铋薄膜的表面形貌,顆粒尺寸和形状特征。结果表明:只有在适当的沉积时间里,才可以制备出表面平滑、结构致密的薄膜。在薄膜表面可以清晰的看到类三角锥形结构的铋微晶,表明生长得到的铋薄膜的结构具有三角轴择优取向。

关键词:铋薄膜 原子力显微镜 粗糙度 表面形貌

中图分类号:O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12-03

现代微电子及光电子工业有着向集成化和微型化发展的趋势,探索满足特殊需要的材料和器件并研究其制备过程、控制条件以及相关的特异量子效应,已经成为当今众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之一。沉积在基底表面的各类金属和半导体薄膜,因具有固定的形状和微观结构以及较稳定的物理特性,所以人们对此类薄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理论和实验上均已取得丰硕结果[1~4]。

本文介绍了经过超高真空镀膜制备的半金属Bi薄膜,需要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其大面积的表面形貌,分析粗糙度和颗粒尺寸,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小范围的表面形貌特点。

1 半金属铋薄膜的制备

1.1 实验装置

本文使用高真空蒸发镀膜系统在双面高抛光硅片(111)上生长半金属Bi薄膜。真空系统包括:获得真空的设备(真空泵),待抽空的容器(真空室),测量真空的器具(复合真空剂)以及必要的管道,阀门和其他的附属设备。两种真空泵组合使用:机械泵+分子泵,使真空度高于1×10-5 Pa。根据计算,当真空度等于或大于1×10-5 Pa,蒸发分子之间的碰撞可忽略不计,剩余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大于5 m,而我们实验中的蒸发源至凝结点的距离没有超过0.5 m,足以保证蒸发物质的分子不受剩余空气的碰撞而直接到达衬底表面,且立即凝结,因此可以达到实验要求[6]。

1.2 样品制备

薄膜样品的制备主要分为清洗基片和镀膜两部分。对于薄膜样品而言,由于其厚度很薄,衬底表面的平整程度和清洁度都会对所生长的薄膜有影响[7]。清洗基片的过程为:首先将切割好的基片(双面高抛光硅基片)先用纯净水反复冲洗,再将浓度为40%的氢氟酸(HF)与纯净水按体积比为1∶3在塑料杯中进行混合,然后把清洗过的硅片放入混合液中漂洗30 s左右以除去硅片表面的氧化层,之后分别在丙酮和无水乙醇中浸泡20 min,再将基片取出用吹风机吹干。载玻片的清洗如上述硅片的清洗过程,但无需用氢氟酸漂洗,因为氢氟酸对玻璃有腐蚀作用。

1.3 薄膜制备过程

实验在真空镀膜系统中进行,用纯度为99.9%的铋粒作源。用(111)取向的单晶硅作衬底,硅片厚度约为1 mm。衬底经过表面清洗后装入镀膜机,打开机械泵开始抽真空,待系统内的真空度达到4 Pa时,打开分子泵继续抽真空,直至低于1×10-5 Pa的本地真空度,再打开电源开始加热[8]。我们采用的是逐渐加大蒸发电流的方法,最大电流为14 A。因为如果蒸发电流一开始就直接加到14 A,得到的薄膜会非常薄,用肉眼观察也只能看到淡淡的一层,而且附着力不好,原因可能是因为蒸发电流太大,瞬间蒸发了大量的铋气体分子,这种情况下很难获得生长良好、附着力强的薄膜。薄膜厚度和沉积速率则用晶振测厚仪来控制[9]。

2 铋薄膜的显微结构表征

2.1 硅基表面的AFM研究

由于基片的表面状态直接影响膜-基结合强度,甚至影响薄膜的微结构和性能,因此有必要先观察基片的表面形貌。图1是经过HF酸处理的硅基底AFM图。扫描范围为28000×28000 nm。众所周知,暴露在大气中的硅表面由于空气中氧的作用而形成一层氧化物薄膜,正是这层薄膜的存在使得AFM观察硅的表面非常困难。在用氢氟酸的作用过程中,硅和氧之间的共价键被打开,氧和氢结合成水分子,此时,薄膜表面由一层具有未饱和悬挂键的硅所覆盖。纳米硅微颗粒的表面是一排排硅原子,当两列硅原子之间比较近时,硅原子列之间和列的内部可能形成硅-硅键,这样的结合就使得颗粒表面呈现环形结构,而且是较规则的环形结构。此形成机制同样可以解释组成颗粒内原子的环的原子数目大多为5~6个。在氢氟酸的作用下,界面的硅原子也会产生悬挂键,但由于界面处硅原子之间的距离很大,所以它只能与氢原子结合。(如图1)

2.2 铋薄膜的SEM研究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铋薄膜的表面形貌,薄膜沉积时间分别为25 min,35 min,45 min。如图2所示,放大倍数为2万倍,发现当沉积时间为25 min时,薄膜上存在大量的空洞,从图2(a)中可以看到,在孔洞中已经存在少量的铋颗粒沉积物。随着沉积时间的增长,粒子不断沉积到基体表面,孔洞中的颗粒数不断增多,粒子团簇不断生长,薄膜上孔洞的数量不断减少,最终形成光滑连续的薄膜。因此,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在基片上更容易形成连续均匀的薄膜。(如图2)

图3是放大5万倍的铋薄膜表面形貌。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薄膜表面存在类似三角锥形结构的Bi微晶。薄膜表面的空洞数量开始逐渐减少,在此之前,沉积粒子主要贡献于成核,而此后主要贡献于已有的晶核生长与合并,从而形成连续的膜[10]。(如图3)

图4是放大倍数为10万倍的铋薄膜,可以看到更加清晰的三角锥形结构。(如图4)

2.3 铋薄膜的AFM研究[5]

薄膜的表面形貌和粗糙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研究课题,它的重要性在于制备高质量薄膜器件的实际需要。SEM看到的是小范围的形貌,我们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薄膜较大范围的形貌特征,以及研究薄膜表面粗糙度[11]。图5是沉积在硅衬底上的铋薄膜的AFM的平面图(扫描范围均为28000×28000 nm)。从图中可以观察到,薄膜表面相对平滑,结构致密,表面没有出现明显的裂痕,这一点对薄膜的性能

猜你喜欢
粗糙度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特征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岩体结构面粗糙度获取
冷冲模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加工试验与应用
自动表面粗糙度检测系统在连退线的应用
高速铣削TB6钛合金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面齿轮齿面粗糙度研究
钢材锈蚀率与表面三维粗糙度参数的关系
平整工艺对不锈钢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分析
航空制造数控加工表面粗糙度预测研究
小洼槽倒虹吸管道粗糙度对流动参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