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晶晶
摘 要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活动中作为学的主体的学生和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在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之前就应该达到最佳状态。只有学会阅读、学会思考,会自主学习的学生和真正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教师,才能满足顺利开展有效教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条件。
关键词 课堂有效教学 主体条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0080-02
新课程改革十余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展和成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自教育现象存在以来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任何一个教育者都希望他的教学是有效、高效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把提高质量和减轻负担列入重要教育主题。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改革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顺利的进行有效教学,使学生达到上述认知和情感要求从而获得发展是有条件的,具体表现在教学活动中作为学的主体的学生条件和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条件以及教学关系上。
一、作为学的主体的学生条件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有效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节课是否有效,在学生身上可以得到直接验证。然而不是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收获、有提高,只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的能力,使其学会学习才是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效课堂需要有自主阅读能力的学生,要求学生能自主的阅读并理解教材、文本的内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仍有许多学生不具备这个能力,这不仅仅是指语文学科,有的学生数学不好,可能不是由于他逻辑思维能力差,而是他在阅读数学问题时没有真正理解问题的意思;有的学生物理成绩不好是由于他不明白物理原理中所表达的含义等。教师仍需花费大量时间去引导学生读懂教材、文本,使教学变得低效。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能节省一大部分课堂时间去讲解学生不懂的问题,虽然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靠语文教学,但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能力加以训练。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会自主思考的学生指的是能提问、能质疑的学生,但不是盲目的提问。看一堂课是否有效,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了思考,要看学生是否能提出问题,是否敢于去批判质疑。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中学会质疑。能提出问题、会质疑的学生,说明他的思维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是真正的在听讲。反之,没有思维参与的听讲是一种“假听”,之所以在同一教室,由同一教师所教出来的学生有优秀、一般之别,除了学生自身的先天条件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思维是否参与到课堂中去。
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教师可以这样做:以兴趣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吸引学生进行思考质疑;以问题为中心,借助各种各样的问题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进而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疑问;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只要比原来有进步,都应该给予鼓励。
3.使学生学会学习。“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利属于那些能够高效率地学习的人,而要想成为高效率的学习者,就要学会学习。”传统的课堂缺乏的是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大多是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古人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不如教给他如何自己获取知识。许多学生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时,觉得在学校里什么也没学到,老师教的知识也不记得了,即使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手里也只是一堆奖状。他们没有把知识技能带走,没有把学习习惯带走,因为他们没有“带得走的能力”,在我看来学会学习就是一种“带得走的能力”。教海无边,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知识也是教不完的,学生也学不完所有的知识,使学生有了学会学习这种“带得走的能力”,无论是在课前还是在课堂,在学校还是进入社会,无论何时何地、何年何月,学生都能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自主独立的吸取知识,真正达到授之以渔。
在这次课程改革过程中,我国中小学以课堂有效教学为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其中以江苏的洋思中学和东庐中学,以及山东的杜郎口中学,他们的教学改革影响最大,这些改革的实施方式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都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在我看来,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使学生养成了学会学习的习惯,有了“带得走的能力”。
二、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条件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中起主导作用。列宁曾经指出:“在任何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这个方向由什么来决定呢?完全只能由教学人员来决定。”对一个良师来说,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不是最难的,抛开专业知识,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上,有效课堂需要具有以下条件的教师。
1.理解学生的教师。学生需要得到老师的理解,并且希望老师站在他们的立场上,这里的理解以尊重、认可、重视、公平、温暖为基础,承认并赞赏学生的内在价值。教师无论是对听话乖巧的学生,还是调皮捣蛋的学生;家庭富裕的学生,还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正常聪明的学生,还是残疾笨拙的学生;成绩前列的学生,还是成绩倒数的学生等都有一颗爱护同情之心,心里装着学生,牵挂着学生,理解学生。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这方面为所有老师树立了典范,他用自己的全部家产和积蓄创办了孤儿院,为贫困的儿童能受教育、过幸福生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全部的心血。他曾说过:“我生活在儿童中间,从早到晚,和他们在一起,照顾他们生活,教育他们,鼓励他们,给他们以温暖和爱,教他们学习和劳动,增长他们的智慧和活力,教他们懂得人的尊严,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诚实、善良、公正;同情别人的痛苦与不幸,帮助受难者。”
我们不要求每位教师都为学生奉献一生,但教师的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不经意的语言都可以影响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和语言表现出对学生的理解,如多抽出一些课外时间与学生一起活动,了解并关心他们的生活,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少用讽刺打击性的语言,让学生知道他们在教师心中还是占有地位的。
2.关注学生的教师。要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要清楚的认识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任何一个学生都不应该被落下。学生的首要属性是向师性。学生区别于“非学生”的一个最重要心理属性是向师性,学生就好像花草树木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无论是十几岁的中小学生、高中生,还是二十几岁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年龄更大点的博士生都有这种向师性,他们都想遇到一个好老师,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或许更自私一点,他们都想得到老师的偏爱。这种想法并没有错,因为不管他们年龄多大,只要是学生,这种向师性就存在,在老师面前始终有一种学生感。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得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向师性,并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属性下功夫,动心思,做文章。
教师可以通过授给学生权力,让学生参于到班级事务中来体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教师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如让学生因自身爱好参加以下活动:收发作业、主持班会、画黑板报、监督班级卫生、帮助学习吃力的同学等等。教师尽量为每位同学都找到一项工作,教师也可以发动全班同学出主意找相应的工作。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学的主体还是教的主体,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要求上都是有条件的,但不管是学生应达到的条件还是教师应达到的条件,都不是孤立的,教师和学生所应达到的条件是交互的,相辅相成的,只有一方达到条件而另一方未达到条件,也不能形成有利于有效教学的最佳状态,以教师学生双方的教育合力提高教学有效性。如果我们的学生是从内心自发的喜欢学习,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能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真正的学会学习;如果我们的教师除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教学技能外,能够真正的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关注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切身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我想具备这样条件的教师一定能够使他的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具备这样条件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定能够在有效课堂中学到真本事,悟到真道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评论,2006,(6).
[2]王大炜. 学会学习[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6).
[3]余文森.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