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滨水景观设计

2013-04-29 22:27姚志慧
安徽农学通报 2013年9期
关键词: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姚志慧

摘 要:随着城市滨水区的更新与开发,滨水景观的设计成为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焦点。该文通过对滨水景观构成、特点进行分析,以通扬河北岸景观设计为例,根据海安的特色、文化和通扬河原有的自然环境进行景观设计,创建出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性景观河道。

关键词:滨水景观;规划设计;通扬河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09-125-03

1 城市滨水景观的构成

1.1 自然生成的滨水景观 原始的水域及周边的景观是自然生成的景观,水域景观由水域、过渡域和周边陆域3部分的景观构成[1]。随着四季的变化,水域风景使人们产生特定的赏景观感。春季,万物苏醒,神采奕奕,那一岁一枯荣的小草,又绿江南岸的林木,都标志着生命的萌动;夏季,林木郁郁葱葱,浓绿欲滴,充沛的降雨量使溪流湍急,悬崖飞瀑,充分展示水的气派;秋季,碧水如镜,满山红叶,荷塘月色,使人陶醉;冬季,冰雪世界,洁白无暇,琼楼玉宇,人间仙境[2]。

1.2 人文要素构成的滨水景观 (1)自然景观。水面的波纹、岸旁的芦苇、河岸上的树木、浮动的渔舟、闲适的小鸟、和煦的阳光等,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上称为软质景观。(2)人造景观。以滨水街道、岸线、建筑、小品、堤防、护岸、沿河的建筑、桥梁为主的硬质景观,既能起到很好的功能作用,还能构成一个良好的风景点。(3)文化景观。人与文化就是指河流空间中活动着的人及其构成的景观,包括人的活动、节庆活动的开展及与之相关的人文活动,还包括与河流有关的历史文化等。

1.3 不同视觉角度的滨水景观 (1)纵观景。从桥等处沿河流方向平行眺望河面的景色。纵观景可表现曲折水流的动感,可一览两岸和流水的景色。(2)对岸景。从堤岸等处与河流流向近乎垂直的方向眺望对岸方向所见的景观。对岸景看到的是水线、堤防、建筑物等横向的景物。(3)鸟瞰景。把河流的广阔范围尽收眼底的眺望方式,视点在空中较高的位置。景观设计时,应全面考虑眺望场所的分布及景观视点。

2 城市滨水景观特点分析

2.1 安全性 安全性是人们自由活动的基本条件。对于亲水活动的场所和设施的设计应当基于对安全性的考虑,如在人们正常活动范围边缘临空高差大于1.0m处,应有护拦设施。护栏下部也应增加防护以防止儿童落水,其高度应大于1.05m,高差较大处可适当提高,但不宜大于1.2m。还应设置标识和导向系统,用于指示方位、景点和路线;提示、警告和告诫游人应注意的事项;介绍城市背景、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河流景观设计时除了注意人的安全外还要满足城市防洪的要求,采用诸如加固堤岸、衬砌河道等工程措施来保证安全。

2.2 生态性 生态性是指河流景观要体现河流的自然形态,保护河流的自然要素,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城市河流景观要有生气就必须建立在生态基础之上。植被恢复是城市水环境恢复和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河岸带植被对水陆生态系统间的物流、能流、信息流和生物流发挥着廊道、过滤器和屏障作用。河岸带植被对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水体保护、岸堤稳定、气候调节、环境美化和旅游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深入了解场地的各项自然过程及对应的自然形式,一定可以得到多样、经济且符合场地个性的设计形式[3]。

2.3 观赏性 河流具有较好的景观,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从而具备可供观赏的性能。对于城市河流,美学考虑尤其重要,气候、时间、人物的变化会给城市景观增添变幻的色彩,景观感受是一个运动的连续序列。城市滨水空间绿化种植鼓励利用丰富的乡土树种和特色树种,注重展现层次变化、质感变化、色彩变化、季相变化、图案变化等,以适应城市气候环境、城市特点和人们的观赏需求。滨水空间设计时应抓住这一特点,在运动过程中把握空间的变迁和建筑群整体性的概念,不断完善环境景观。

2.4 亲水性 受现代人文主义的极大影响,现代滨水景观设计更多地考虑“人与生俱来的亲水特性”。水的魅力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而为人所感受,因此,应提供更多位置能直接欣赏水景、接近水面,满足人们对水边散步、游戏等的要求。通过设计不同形式的滨水活动场所和设施,可以吸引人们接近水:伸出水面的建筑、架空的水上步道、悬挑出水面的平台、面向水域的广场、伸入水中的码头和水边的散步道[4]。

2.5 文化性 城市河流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自然要素也是一种文化遗产。其设计时应深刻理解它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滨水区潜在资源,保护现有的文化遗迹,延续城市文脉。只有把历史底蕴和未来需要以及城市文化发展结合起来把城市功能需要和城市地形地貌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这个城市需要的建筑和景观。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应提升城市河流的文化价值,促进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5]。

3 结合实例——通扬河北岸景观设计

3.1 项目概况 通扬运河位于海安县的老城区,穿城而过,河宽30m,曾经是海安的主要运输大动脉,是海安形成与发展的见证。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新通扬运河的开辟逐渐代替了老通扬运河的运输功能,老通扬运河将改变其角色,转变为城市景观河道。

海安县地处黄海之滨,属北亚热带,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天气多变,气温回升较慢。夏季:天气炎热、降水集中。秋季:天气稳定,阳光充足。冬季:天气寒冷,空气干燥。年平均气温14.8℃,年降水量1 020.4mm。

3.2 设计理念 在通扬河北岸景观规划过程中,提出了城市滨水景观的理念,即以景观生态规划为先导,遵循“把握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特色、拓展商业服务、再现大河繁华”的原则,将对历史文脉、地域风貌及现代性,未来发展主题等项内容的关照,融入设计理念及构思过程之中。

3.3 景观设计 利用通扬河本身的地形条件设置景观节点,从高处提供多角度的观景视野,在平坦地形设置标志性建筑,构筑人工视线焦点。朝向水面的建筑应高低错落,使后面的建筑也能够拥有直视水景的视线通廊。设计中周边建筑组团风格多变,总体高度有一定控制,整体天际轮廓多变丰富,给予河流历史以新的活力和时代定位,与现实环境共生相容,体现时代风貌与进取精神。表现形式为:洛书跌水平台、镇水神龟、地面船文化石刻、灯塔、船形休闲景台、石舫景墙、石景门、条石景墙、云帆竹海、龙舞广场、民俗浮雕景墙、双桥曲径、文化柱、镜虹水阁、揽壁阁,布景亭,邀月坊。

3.4 交通 总体交通结合周边交通在区域功能的前提下,系统化地有机结合内部车行,人行园路、广场,形成“环通”、“串接”、“穿叉”、“开放”的有机,有序,有趣味的功能化,景观化交通空间,满足区域内外部交通系统需要。即为周边居民提供便捷的交通,把人吸引到水边,让人能容易接触到水。

3.5 景观绿化 景观绿化目标是在通扬河岸边营造出城市森林的景观,为人们提供植物种类丰富的绿色空间,形成水与绿、蓝与绿相互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绿色通道。将绿色与生态引入都市中的商业、开发、居住、文化、交通等各个空间,营造出城市绿肺。

绿化原则是利用绿色植物吸收有害气体、释放氧气、杀菌、滞尘、减噪的功能,构成一个和谐并能发挥最大生态效益的植被系统;利用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整体形态,层次变化,形成春花烂漫、夏日浓阴、秋日如染、冬季有绿的丰富景观;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丰富的多种生态系统;利用现状条件,结合对地形,土壤等的适度合理改造,最大限度地体现场所特征。

植物配置按照春、夏、秋、冬排列组合,各个季节不同的香味植物给人不同的嗅觉感受。各个景段布置不一,用白玉兰、含笑、垂丝海棠、丁香、樱花、杜鹃等春花植物,以刚竹作视觉焦点,翠竹象征绿意盎然,其亦草亦木的姿态蕴蓄着刚与柔,芳香植物为丁香,白玉兰和含笑构成春之景观;合欢、紫薇、广玉兰、八仙花、栀子、六月雪、荷花,构成夏之景观,芳香植物为广玉兰和栀子;秋景植物有银杏、榉树、栾树、桂花、鸡爪槭等,芳香植物为桂花;冬景植物有五针松、蜡梅、山茶、火棘、南天竹等,芳香植物为蜡梅。一年四季有景可观,令人陶醉。

3.6 辅助设施 在亲水平台的设计时,因为其本身是为了提供人们接近水的需要,过度的安全保护措施又使人近在咫尺却触不到水,在临水的边缘和接近水的地区都设置了人性化的警示标志。还有为了充分发挥步行系统的服务和使用功能,沿步行道设计了一系列景观服务设施,如:路边休闲坐椅、坐凳,分类垃圾箱、路标指示牌、防汽车路障、电话亭、照明灯具等。这些设施在设计时尽可能地遵循了生态环保的原则。

4 小结

在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和再开发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使之与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和传统的滨水活动有机结合,保护和突出历史建筑的形象特色,以人为本,让全社会成员都能共享滨水的乐趣和魅力。通扬河北岸的景观设计就是从城市商业环境的功能特征出发,结合地方历史特色,将通扬河北岸景观带打造为一条以展示民俗特色文化为主题,以满足城市商业休闲功能为目的的绿色滨水步行景观带。

参考文献

[1]刘树坤.水利建设中的景观和水文化[J].水利水电技术,2003(1):30-32.

[2]王恩涌等.文化地理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3] [美]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刘滨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中国园林,2001(1):9.

[5]日本土木学会编,孙逸增译.滨水景观设计[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116-123.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刘璐规划设计作品
规划设计作品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规划设计
滨水景观在城市生活中的应用
老城区滨水景观更新后评价研究
城市滨水区绿化景观设计探讨
海绵城市概念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